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德育的功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学校德育教育 学生个性 培养
1.引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学校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作为身心素质发展的主战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德育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社会化。本文就学校德育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进行研究,供大家参考。
2.学生个性特征的分析
我校学生正处于职业高中阶段,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基本趋向成熟,不仅能够深刻地、概括地、批判地独立分析自己和他人的个性品质,而且能够从道德品质和政治品质的高度进行分析。但这一时期他们的道德认识的自我分析能力还不十分成熟。据苏霍姆林斯基研究,青少年在道德发展的自我认识方面常常表现出下列类型的矛盾思想:“在大的方面追求理想和原则性,但在小小不言和无紧要的事情上又无原则”;“追求道德理想,在一切方面,甚至在小事上都要无条件地,绝对地模仿理想中的英雄,但又害怕自己变成一个没有独立精神的人,认为模仿是意志软弱的表现”;“勇敢无畏,但又腼腆、拘谨,特别是在举行积极的、带有纯精神和智力感情的活动时更是如此”;“在应当表现出克制力的场合下过于激动”;“但当对现象的智力道德评价用深挚的感情能表达最鲜明时,却又偏偏故意表现出克制力”……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应帮助学生发扬积极的一面,克服消极的一面。
3.学校德育教育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
个性是指个人具有的稳定的、综合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自我意识是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自我意识尽管是主体内心世界的体现,但却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主体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德育教育正是使学生从注重个人的形象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出发,使自在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从而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强化自尊、自爱、自重、自主、自强、自信,使自我意识走向成熟。
4.学校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完整独立的人格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内化、沉淀和凝结。人格的完整性实质上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诸因素协调平衡的发展问题。德育可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敬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因此德育是一种独立完满人格的教育。
人是需要发展情感的,而当今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个性现象:一方面对别人给予自己的情感值期望过高,出现“情感饥渴症”,另一方面给予别人的情感值过低,出现“情感冷漠症”,对别人戒备,不信任,真所谓无感动之心,无体谅之心,其情感的理解力、感受力下降,实在令人忧虑。而德育教育则使人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发展健康的情感,优化个性。
5.学校德育教育有利于发展人的个性才能
才能是一个人潜于内、表于外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才能的结构是复杂多维的。在思维能力上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在认识能力上表现为理解力、判断力、辨别力、选择力等;在情感能力上表现为感受力、调控力、表现力等;在意志能力上表现为自控力、承受力、耐挫力、持恒力、毅力等;在社会生活中又表现为组织力、协调力、交往沟通力等。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美好心灵和良好气质、风度,有利于促进人的交往和沟通,开阔视野和境界,而上述的才能正是在这美好愉快的交往和眼界开拓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6.学校德育教育应坚持的“四性”
6.1形象性。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仅对学生进行干巴巴的说教不会收到成效,但渗透一组组生动的故事,却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首先收集有关反映中华传统美德方面的材料,删选、改编为故事,为我所用,其次利用晨会、班会,恰到好处地补充大量传统故事,分析身边的事例,用真情实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创设良好的道德教育情境。
6.2榜样性。在德育实践中常常感到学生知行脱节。他们往往不能持之以恒地以一个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究其原因:一是职业学校学生自律性较差;二是教师传授的道德要求没有内化为学生的内心观念。根据这两点,我们在日常教育实践中,不仅要对学生的言行给予指导,而且要为其树立榜样,提高其道德内化的自觉性。每提出一个要求,讲解一组故事,就树立一个典型,激励学生进取向上。
6.3实践性。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实效,不流于形式。在黑板上设立“常规评分一览表”,让全班几个小干部一人负责一项,把学校总表上的成绩抄上去,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评价机制。对表现不好的进行帮助,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表现出色的予以表扬奖励,学期结束时的行为表现评语和操行等第均以此为主要依据。这种管理方式可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经常检点自己的行为,并加以约束和发扬,逐步在良好舆论的影响下,完成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6.4持久性。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是学校德育教育永恒的主题。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雏形期,必须夯实基础。我们在德育教育活动中必须常抓不懈、常抓常新,不能仅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表层上,要深挖细掘,由此事深化下去、延伸开来。
7.结语
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充分认识学生的个性特征,坚持德育工作的“四性”,对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德育与个性优化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可见,学校德育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
参考文献:
[1]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中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关键词: 学校德育教育 学生个性 培养
1.引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学校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作为身心素质发展的主战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德育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社会化。本文就学校德育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进行研究,供大家参考。
2.学生个性特征的分析
我校学生正处于职业高中阶段,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基本趋向成熟,不仅能够深刻地、概括地、批判地独立分析自己和他人的个性品质,而且能够从道德品质和政治品质的高度进行分析。但这一时期他们的道德认识的自我分析能力还不十分成熟。据苏霍姆林斯基研究,青少年在道德发展的自我认识方面常常表现出下列类型的矛盾思想:“在大的方面追求理想和原则性,但在小小不言和无紧要的事情上又无原则”;“追求道德理想,在一切方面,甚至在小事上都要无条件地,绝对地模仿理想中的英雄,但又害怕自己变成一个没有独立精神的人,认为模仿是意志软弱的表现”;“勇敢无畏,但又腼腆、拘谨,特别是在举行积极的、带有纯精神和智力感情的活动时更是如此”;“在应当表现出克制力的场合下过于激动”;“但当对现象的智力道德评价用深挚的感情能表达最鲜明时,却又偏偏故意表现出克制力”……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应帮助学生发扬积极的一面,克服消极的一面。
3.学校德育教育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
个性是指个人具有的稳定的、综合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自我意识是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自我意识尽管是主体内心世界的体现,但却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主体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德育教育正是使学生从注重个人的形象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出发,使自在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从而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强化自尊、自爱、自重、自主、自强、自信,使自我意识走向成熟。
4.学校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完整独立的人格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内化、沉淀和凝结。人格的完整性实质上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诸因素协调平衡的发展问题。德育可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敬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因此德育是一种独立完满人格的教育。
人是需要发展情感的,而当今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个性现象:一方面对别人给予自己的情感值期望过高,出现“情感饥渴症”,另一方面给予别人的情感值过低,出现“情感冷漠症”,对别人戒备,不信任,真所谓无感动之心,无体谅之心,其情感的理解力、感受力下降,实在令人忧虑。而德育教育则使人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发展健康的情感,优化个性。
5.学校德育教育有利于发展人的个性才能
才能是一个人潜于内、表于外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才能的结构是复杂多维的。在思维能力上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在认识能力上表现为理解力、判断力、辨别力、选择力等;在情感能力上表现为感受力、调控力、表现力等;在意志能力上表现为自控力、承受力、耐挫力、持恒力、毅力等;在社会生活中又表现为组织力、协调力、交往沟通力等。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美好心灵和良好气质、风度,有利于促进人的交往和沟通,开阔视野和境界,而上述的才能正是在这美好愉快的交往和眼界开拓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6.学校德育教育应坚持的“四性”
6.1形象性。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仅对学生进行干巴巴的说教不会收到成效,但渗透一组组生动的故事,却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首先收集有关反映中华传统美德方面的材料,删选、改编为故事,为我所用,其次利用晨会、班会,恰到好处地补充大量传统故事,分析身边的事例,用真情实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创设良好的道德教育情境。
6.2榜样性。在德育实践中常常感到学生知行脱节。他们往往不能持之以恒地以一个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究其原因:一是职业学校学生自律性较差;二是教师传授的道德要求没有内化为学生的内心观念。根据这两点,我们在日常教育实践中,不仅要对学生的言行给予指导,而且要为其树立榜样,提高其道德内化的自觉性。每提出一个要求,讲解一组故事,就树立一个典型,激励学生进取向上。
6.3实践性。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实效,不流于形式。在黑板上设立“常规评分一览表”,让全班几个小干部一人负责一项,把学校总表上的成绩抄上去,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评价机制。对表现不好的进行帮助,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表现出色的予以表扬奖励,学期结束时的行为表现评语和操行等第均以此为主要依据。这种管理方式可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经常检点自己的行为,并加以约束和发扬,逐步在良好舆论的影响下,完成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6.4持久性。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是学校德育教育永恒的主题。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雏形期,必须夯实基础。我们在德育教育活动中必须常抓不懈、常抓常新,不能仅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表层上,要深挖细掘,由此事深化下去、延伸开来。
7.结语
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充分认识学生的个性特征,坚持德育工作的“四性”,对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德育与个性优化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可见,学校德育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
参考文献:
[1]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中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