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材料。在《语文园地》中有专项训练内容,如“日积月累”,然而,积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很好地运用。学生从勤于积累到学会运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启发和点拔。具体讲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达到最大限度地促进其转化。
一、引导学生在“比较鉴别”中见到“准确”的语言。
丰富多彩的语言,要让学生运用,“准确”是首要的。教师平时可以用造句或选词填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度。例如《蜜峰引路》中“常常”一词有两个意思。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个词语对学生进行一番训练。我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后联系课文中“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这个句子,理解这里“常常”的意思是“经常”,接着再让学生用这个意思来造句。然后我再出示这样的句子:“小明同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年年的‘三好生’他常常有份。”我引导学生发现这里的“常常”表示次数多的意思。之后再让学生用这个意思造几个句子。明白此意之后,有一位学生就当场举手大胆发言:“他工作积极,常常受到表扬。”并说这里“常常”是不止一次的意思。经过这样多样化的反复训练,你还怕学生今后不会运用这个词语吗?又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文《拔苗助长》就有这样一句子:“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我紧紧抓住“好像”一词让学生进行换词训练:“如果把‘好像’换‘似乎’、‘好似’、‘犹如’,可以吗?”如此,让学生初步懂得“好像”、“似乎”、“好似”、“犹如”这四个词都有“像什么”的意思,但四者又有一定的区别:“好像”着眼于有些像,一般用于人或物;“似乎”着眼于相似仿佛,它还有如同的意思,作动词或副词用,而“好似”则是“好像”最接近的同义词,如果仅止于此,学生只是孤立地、静止地来记忆,积累这几个词语,运用的时候还是很容易混淆的。因此,我很重视学生初知词语区别的基础上来设计练习。例如:选词填空,他(似乎)弄懂了这个词语的意思,但又说不出来。蛇(好像)道道彩虹,从天而降。天上的白云(好似)一朵雪山上雪白的雪莲。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断地出现,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它们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形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从而达到使他们在今后的语言表达方面更加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二、引导学生在“实践和综合”训练中把语言用“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综合运用训练中,我们常常发现,从低年级开始,学生积累的好词佳句不可谓不多,但相当多的学生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都是平平淡淡,犹如一潭死水,那些“日积月累”的“存积物”未能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要想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做到形象生动,即成为“活”的语言,我常常做以下两件事:一是重视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所积累的语言的意识;二是为学生尽力提供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对学生说:“你们仔细看看,这句(段)话写得多好啊,我们一起把它们背下来,你们有信心吗?为了写作文时的微笑,为了展示你们在语言表达方面的才华,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决心。相信‘日积月累必有用’吧!”当我发现学生在自己语言的表达中大胆地运用了自己所积累的语言时,我就会“小题大做”地加以肯定,加以表扬。例如,一个学生在介绍一处迷人的景致时灵活地运用名人名句:“这边风景独好,引无数同学竞折腰。”这些名人名句的恰当灵活运用,贴切自然,天衣无缝,大大增加了语言本身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此外,我平时还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操作性很强的运用语言的情境。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现学现用。如《数星星的孩子》一文中的比喻句的描写,教学中,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独特感受,并将书本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激活“日积月累”,如运用“继续”、“连续”、“陆续”来造句。
三、与时俱进,创新语言的生命力。
在引导学生平时勤于积累的过程中,我也很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如人教版语文第四册中《泉水》一文和《日月谭》一文进行对比阅读,我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不同的写法。为此,我还特意安排学生进行专项的阅读积累语言指导,如领略不同的词语、句子表达方式;口味语言的作用;咀嚼消化文本中各自的语言风格,等等。在学生积累有所感受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这篇短文:
当,当当;当,当当,是谁在楼上敲钟?哦,原来是一位同学在走廊敲钟,同学们就陆陆续续地到了寬敞明亮的教室里。
朗朗的读书声布满了教室,室内的同学拿着书本来读书,书本说:“来吧,来吧,我的书中有很多很多的黄金,有道是‘书中自有黄金屋’”。
朗朗的读书声溢满了课桌椅,勤奋好学的同学翻开自己的书本来读书,书本说:“看吧,看吧,我的书中有个很美很美的颜如玉,有道是‘书中自有颜如玉’”。
朗朗的读书声充满了教室里的一切空间,渴求知识的同学展开自己的书本读书,书本说:“读吧,读吧,我的书中有无数的山山水水,有道是‘书中自有一切物’”。
当,当,当;当,当,当,悦耳的钟声和着读书声从门口窗口传播出去,播呀、唱呀,一路上遇到了好多的“同声”,他们互相问候;读书好!读书好!他们互相约定:知识的海洋中见!知识的海洋中见!
当,当当;当,当当……
这是二年级的一个学生的仿写日记,很明显是仿写课文《泉水》(人教版二年下册)。尽管是仿写但却融入了自己特有的独特的感受,与《泉水》课文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如果说,模仿是创新的开始,那么积累便是不断丰富语言的前奏。
总之,“日积月累”是量的存储,理解运用才是语言本身的最终目的。只要学生持之以恒,那么语言的创新活用便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