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震是我国一种比较常见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危害性大、涉及面广,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都有巨大的影响。当前还没有一种可以控制地震发生的技术方法或者措施,因此我们只能研究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减轻地震发生的危害,降低震害程度。
【关键词】地震灾害;特点;减灾对策
一、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一)突发性。地震是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突发式自然灾害。一次强地震可在几分钟甚或几秒钟内摧毁一座城市的全部或大部分建筑物和生命线系统,导致巨大的人身伤亡,除此之外,地震还导致经济和生产的停顿、社会秩序的混乱、瘟疫和疾病等次生灾害和社会与政治影响。
(二)严重性。城市人口密度大,建筑物集中且高楼居多,与乡村地区相对比,城市震灾要严重得多。据世界主要地震资料统计,由于房屋倒塌和生命线工程的破坏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占全部地震损失的95%。1976年唐山地震,1985年墨西哥地震,1988年苏联亚美尼亚地震,为世界近代地震灾害史上地震直接灾害的突出例子。另外,地震直接灾害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比发达国家在抗震设计和地基处理及抗震防灾规划方面有一定差距,抗震设防标准化不够高和认识等原因使房屋与设施抗震性能较差。
(三)损失性。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加剧现代社会由于城市人口日益集中,经济的集约化程度日益提高,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以及城市扩建所受场地条件约束、地理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了现代城市地震灾害损失愈来愈严重的现象。
(四)连锁性。城市地震灾害具有连锁效应。与乡村相比,城市地震灾害的次生灾害、诱发灾害更为严重。城市地震形成的主要灾害链有:地震、火灾、毒气污染、心理恐慌、瘟疫、滑坡、山崩、地面塌陷、水灾等,往往超过直接地震灾害损失的几倍。例如1906年美国旧金山813级地震,因地震造成烟囱倒塌、堵塞及火炉翻倒,全市50多处起火,消防系统破坏无法救火,大火烧了3天3夜,漫延约10km2,城区被化为灰烬,火灾损失比直接损失高3倍。
(五)震后恢复周期长。虽然目前城市都加强了抗震设防,但由地震引起的直接灾害及其次生灾害仍会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整个城市的恢复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地震造成的社会心理创伤,数十年都难以平复,因而城市的重建或恢复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二、城市震害的减灾和防治对策
(一)加强震前预警的科学准确性。地震灾害的发生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害,灾前的预测预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已在各大城市建立了地震观测站,运用科学仪器预测地震。但仅此远远不够。大地震发生之前一般都有一个孕育过程。为了提高预防的准确性,应该大力普及地震知识,如井水的突然发浑、起泡、变味;大批动物行为反常,冬天穴居冬眠动物突然出洞,大量水生动物突然翻腾跳跃等,极有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而这些前兆地震仪是观测不到的,应该用观察弥补科学仪器观测的不足,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
(二)分级建立抗震防灾体系。成立地区级抗震防灾指挥部,指挥和协调各小区域的抗震防灾机构,调动救援队伍,调集救援物资,筹措救灾资金,实施区域性抗震救灾指挥工作。成立常设防震防灾办公室,制定区域性的抗震救灾方案,协助和指导区域内各部门搞好各项工作,为各级政府提供可靠的资料和方案,起到参谋部的作用。建立以村、乡、镇为基础、以城市为重点的抗震防灾体系。
(三)搞好城市防震规划和建设。(1)对城市地震烈度进行检测,避开地震带,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基、地段进行建筑物及基础设施的建设。(2)提高建筑物抗震防灾能力,采用轻质、高强、延性和韧性较好、抗震能力较高的材料建筑。(3)一个城市的供水、通讯、交通、能源系统被认为是生命线工程系统,要做好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与建设,确保生命线工程的安全。(4)在城市中心建立合理规模的集中疏散场地,如大型的广场、公园等设施。
(四)实施高效、有序的应急救援措施。震时对灾区实施快速、有效、充分的支援和救助措施包括:抢救在地震灾害中被压埋在倒塌或严重损坏的各类建筑物中的幸存者;抢救因地震引发的火灾等次生灾害中的受伤者以及因地震引起的各类突发性疾病患者;提供避难场所或疏散受灾居民等等。首先要高度重视通讯在应急救援中的作用,建立发达完备的现代通讯体系,及时上报灾情以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其次,充分发挥区域性医疗机构及社区医疗的应急救治效力,在城市建立应急救援专业队伍,配备先进的地震应急医疗救助设施,使受伤者得到最及时最有效救治;再次,普及宣传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市民自救互救能力。
(五)控制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地震发生后要有灵活反应的策略和快速机动的应变能力,控制灾情,防止灾害进一步蔓延,在地震救护中要及时排除地震次生和衍生灾害的发生隐患。首先,加强控制和排除城市内火灾、煤气爆炸、毒气泄漏等一系列次生灾害的发生。其次,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严格控制社会秩序混乱的局面等衍生灾害的发生。第三,加强灾民的心理安抚和稳定工作,把灾民组织到抗震救灾的队伍中来,做好灾后的家园重建工作。第四,加大政府对灾区的资金投入力度,防止地震引发的瘟疫、冻害等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及时补救由于地震引发的各种环境恶化。
三、结语
抗震减灾工作是一个综合了高科技的复杂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震后减灾力度,大力发展工程抗震技术,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轻灾害损失,从而降低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庄涛.我国地震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的瓶颈及对策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13(04).
【关键词】地震灾害;特点;减灾对策
一、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一)突发性。地震是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突发式自然灾害。一次强地震可在几分钟甚或几秒钟内摧毁一座城市的全部或大部分建筑物和生命线系统,导致巨大的人身伤亡,除此之外,地震还导致经济和生产的停顿、社会秩序的混乱、瘟疫和疾病等次生灾害和社会与政治影响。
(二)严重性。城市人口密度大,建筑物集中且高楼居多,与乡村地区相对比,城市震灾要严重得多。据世界主要地震资料统计,由于房屋倒塌和生命线工程的破坏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占全部地震损失的95%。1976年唐山地震,1985年墨西哥地震,1988年苏联亚美尼亚地震,为世界近代地震灾害史上地震直接灾害的突出例子。另外,地震直接灾害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比发达国家在抗震设计和地基处理及抗震防灾规划方面有一定差距,抗震设防标准化不够高和认识等原因使房屋与设施抗震性能较差。
(三)损失性。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加剧现代社会由于城市人口日益集中,经济的集约化程度日益提高,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以及城市扩建所受场地条件约束、地理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了现代城市地震灾害损失愈来愈严重的现象。
(四)连锁性。城市地震灾害具有连锁效应。与乡村相比,城市地震灾害的次生灾害、诱发灾害更为严重。城市地震形成的主要灾害链有:地震、火灾、毒气污染、心理恐慌、瘟疫、滑坡、山崩、地面塌陷、水灾等,往往超过直接地震灾害损失的几倍。例如1906年美国旧金山813级地震,因地震造成烟囱倒塌、堵塞及火炉翻倒,全市50多处起火,消防系统破坏无法救火,大火烧了3天3夜,漫延约10km2,城区被化为灰烬,火灾损失比直接损失高3倍。
(五)震后恢复周期长。虽然目前城市都加强了抗震设防,但由地震引起的直接灾害及其次生灾害仍会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整个城市的恢复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地震造成的社会心理创伤,数十年都难以平复,因而城市的重建或恢复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二、城市震害的减灾和防治对策
(一)加强震前预警的科学准确性。地震灾害的发生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害,灾前的预测预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已在各大城市建立了地震观测站,运用科学仪器预测地震。但仅此远远不够。大地震发生之前一般都有一个孕育过程。为了提高预防的准确性,应该大力普及地震知识,如井水的突然发浑、起泡、变味;大批动物行为反常,冬天穴居冬眠动物突然出洞,大量水生动物突然翻腾跳跃等,极有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而这些前兆地震仪是观测不到的,应该用观察弥补科学仪器观测的不足,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
(二)分级建立抗震防灾体系。成立地区级抗震防灾指挥部,指挥和协调各小区域的抗震防灾机构,调动救援队伍,调集救援物资,筹措救灾资金,实施区域性抗震救灾指挥工作。成立常设防震防灾办公室,制定区域性的抗震救灾方案,协助和指导区域内各部门搞好各项工作,为各级政府提供可靠的资料和方案,起到参谋部的作用。建立以村、乡、镇为基础、以城市为重点的抗震防灾体系。
(三)搞好城市防震规划和建设。(1)对城市地震烈度进行检测,避开地震带,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基、地段进行建筑物及基础设施的建设。(2)提高建筑物抗震防灾能力,采用轻质、高强、延性和韧性较好、抗震能力较高的材料建筑。(3)一个城市的供水、通讯、交通、能源系统被认为是生命线工程系统,要做好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与建设,确保生命线工程的安全。(4)在城市中心建立合理规模的集中疏散场地,如大型的广场、公园等设施。
(四)实施高效、有序的应急救援措施。震时对灾区实施快速、有效、充分的支援和救助措施包括:抢救在地震灾害中被压埋在倒塌或严重损坏的各类建筑物中的幸存者;抢救因地震引发的火灾等次生灾害中的受伤者以及因地震引起的各类突发性疾病患者;提供避难场所或疏散受灾居民等等。首先要高度重视通讯在应急救援中的作用,建立发达完备的现代通讯体系,及时上报灾情以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其次,充分发挥区域性医疗机构及社区医疗的应急救治效力,在城市建立应急救援专业队伍,配备先进的地震应急医疗救助设施,使受伤者得到最及时最有效救治;再次,普及宣传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市民自救互救能力。
(五)控制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地震发生后要有灵活反应的策略和快速机动的应变能力,控制灾情,防止灾害进一步蔓延,在地震救护中要及时排除地震次生和衍生灾害的发生隐患。首先,加强控制和排除城市内火灾、煤气爆炸、毒气泄漏等一系列次生灾害的发生。其次,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严格控制社会秩序混乱的局面等衍生灾害的发生。第三,加强灾民的心理安抚和稳定工作,把灾民组织到抗震救灾的队伍中来,做好灾后的家园重建工作。第四,加大政府对灾区的资金投入力度,防止地震引发的瘟疫、冻害等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及时补救由于地震引发的各种环境恶化。
三、结语
抗震减灾工作是一个综合了高科技的复杂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震后减灾力度,大力发展工程抗震技术,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轻灾害损失,从而降低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庄涛.我国地震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的瓶颈及对策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