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而言,其自律性和自控性尚处在发展当中,常规的课堂教学中,他们很容易分心、走神,这必然导致课堂效率不高。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以为,在低年级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增强他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态度。
这里强调的“有效的小组合作”是区别于“无效”或者“低效”的小组合作。从实际情况看,“小组合作”已经不是啥新鲜的事物,当前的教育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广,但是正因为广泛的运用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不少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空有外表而不具备实质,典型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小组合作”运用随意化。不少老师认为课堂要热闹,就必须让学生小组合作起来,所以他们喜欢简单地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结合相关的问题营造一种“热烈讨论”的假象。很多时候学生所在的小组成员并没有真讨论,也不存在默契,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安排,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往往也是流于表面,没有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
第二,“小组合作”没有辅助以正确的方法。要想小组合作成效显著,基于学生实际的正确方法是重要的环节。但很多时候,尽管教师给了学生合作的机会,却发现他们不知道如何合作,要么是乱糟糟的,要么干脆行为与老师的希望南辕北辙。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第一册练习五时,其中有一个要求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字词句的时候小组合作涂色。在课堂中,小组合作的时间有限,因此老师希望四人小组共同完成一本书的作业,由于交代不清,加上低年级的孩子总希望完成好自己的书,就导致最终学生还是着眼于自己的书本,合作的效果并没有达到。
第三,“小组合作”参与度两头分化现象严重。我们都知道,低年级的孩子往往有着很强的展现自我的愿望,尤其是想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希望自己表现得更好,而不会特别在意其他人的看法和想法,加上小组成员的组合在能力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带来一种现象: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做到表达连绵不绝,而能力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则只有“洗耳恭听”的份。最终使得小组合作成为少部分学生的“独角戏”,严重挫伤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上述三种现象是低年级“小组合作”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要想有效、有序、有用地开展起来,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激发合作动机,让学生乐于加入“小组”。作为教师要思考的就是“什么时候进行合作”,“怎样合作”等问题。为了让学生适应小组合作,笔者先是进行了同桌合作这样的“小范围合作”方式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提供借鉴的操作方法有这几种——我说你听,你讲我猜,共同表演,合作组词等。有了这样的基础,在逐渐过渡到四人小组或者人数更多的小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不适应。
第二,留足时间,让学生可以真切表达。“小组合作”的根本目的不是营造任何的课堂气氛,而是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明确这样的意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我们只是引导者,是配角,必须把课堂的时间真正交还给学生。很多“小组合作”不能深入开展,最实际的就在于时间不足。缺少了足够时间的支持,合作终究只能流于形式,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也不能往深处行走。
第三,选好小组长,让小组有头可带。对于一个初建立的小组而言,小组长是该小组的核心。一般而言,选出的小组长应具备这几项特征,要是学习骨干积极分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较好的基础;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真正给组员提供帮助。在小组长人选的确定上,不妨使用我们熟悉的民主选举的方式,避免教师指定,尊重学生的意愿。此外,对于小组长人选,还可以实行轮流制,以充分调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小学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小组合作的内容要精挑细选。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仅仅意味着安排学生按小组坐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教师要努力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内容,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所选内容的底线在于,教师要尽量安排学生个人完成有难度,需要二人或者二人以上才能完成的内容让他们合作,这样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第五,小组合作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这里的参与除了教师以身作则外,也包括积极适时的评价和鼓励。每一次的合作,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学生肯定,要及时帮助他们纠正合作过程中的一些不恰当之处,让学生能够在下一次合作时以一种更好的姿态投入其中。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有着比较旺盛的生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以此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凤凰小学)
这里强调的“有效的小组合作”是区别于“无效”或者“低效”的小组合作。从实际情况看,“小组合作”已经不是啥新鲜的事物,当前的教育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广,但是正因为广泛的运用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不少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空有外表而不具备实质,典型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小组合作”运用随意化。不少老师认为课堂要热闹,就必须让学生小组合作起来,所以他们喜欢简单地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结合相关的问题营造一种“热烈讨论”的假象。很多时候学生所在的小组成员并没有真讨论,也不存在默契,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安排,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往往也是流于表面,没有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
第二,“小组合作”没有辅助以正确的方法。要想小组合作成效显著,基于学生实际的正确方法是重要的环节。但很多时候,尽管教师给了学生合作的机会,却发现他们不知道如何合作,要么是乱糟糟的,要么干脆行为与老师的希望南辕北辙。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第一册练习五时,其中有一个要求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字词句的时候小组合作涂色。在课堂中,小组合作的时间有限,因此老师希望四人小组共同完成一本书的作业,由于交代不清,加上低年级的孩子总希望完成好自己的书,就导致最终学生还是着眼于自己的书本,合作的效果并没有达到。
第三,“小组合作”参与度两头分化现象严重。我们都知道,低年级的孩子往往有着很强的展现自我的愿望,尤其是想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希望自己表现得更好,而不会特别在意其他人的看法和想法,加上小组成员的组合在能力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带来一种现象: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做到表达连绵不绝,而能力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则只有“洗耳恭听”的份。最终使得小组合作成为少部分学生的“独角戏”,严重挫伤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上述三种现象是低年级“小组合作”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要想有效、有序、有用地开展起来,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激发合作动机,让学生乐于加入“小组”。作为教师要思考的就是“什么时候进行合作”,“怎样合作”等问题。为了让学生适应小组合作,笔者先是进行了同桌合作这样的“小范围合作”方式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提供借鉴的操作方法有这几种——我说你听,你讲我猜,共同表演,合作组词等。有了这样的基础,在逐渐过渡到四人小组或者人数更多的小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不适应。
第二,留足时间,让学生可以真切表达。“小组合作”的根本目的不是营造任何的课堂气氛,而是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明确这样的意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我们只是引导者,是配角,必须把课堂的时间真正交还给学生。很多“小组合作”不能深入开展,最实际的就在于时间不足。缺少了足够时间的支持,合作终究只能流于形式,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也不能往深处行走。
第三,选好小组长,让小组有头可带。对于一个初建立的小组而言,小组长是该小组的核心。一般而言,选出的小组长应具备这几项特征,要是学习骨干积极分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较好的基础;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真正给组员提供帮助。在小组长人选的确定上,不妨使用我们熟悉的民主选举的方式,避免教师指定,尊重学生的意愿。此外,对于小组长人选,还可以实行轮流制,以充分调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小学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小组合作的内容要精挑细选。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仅仅意味着安排学生按小组坐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教师要努力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内容,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所选内容的底线在于,教师要尽量安排学生个人完成有难度,需要二人或者二人以上才能完成的内容让他们合作,这样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第五,小组合作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这里的参与除了教师以身作则外,也包括积极适时的评价和鼓励。每一次的合作,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学生肯定,要及时帮助他们纠正合作过程中的一些不恰当之处,让学生能够在下一次合作时以一种更好的姿态投入其中。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有着比较旺盛的生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以此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凤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