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规范的提出在翻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从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角度出发,对比分析《当你老了》的两个中译本,探究在翻译过程中两译本的各个微观层面的规范是如何得到实现的。
【关键词】切斯特曼;翻译规范;当你老了;对比分析
【作者简介】何静,汉族,湖南衡阳人,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大学研究生,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一、翻译规范理论理论发展概述
图里的翻译规范观认为,不同的翻译规范作用在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将翻译规范分为三种: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但他却忽略了翻译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读者期待。正因为如此,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在图里翻译规范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地拓展和深化。他把影响翻译产品和行为的规范划分为两类:“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并对这两项进行了更为细致深入的层次划分与探究。
二、从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对比分析《当你老了》的两个中译本
1.期待规范。期待规范是目的语读者对于某一特定类型文本翻译是否“恰当”是否“可接受”看法,要评判某一翻译作品是否符合读者的期待规范,即翻译作品所产生的效果是否能够迎合他们内心的既有的评价标准。诗歌这一文体的特点就是善借用独特的意象、音韵和手法,来营造一幅诗中之境,让读者能从诗中获得最大的怡情审美感受。因此,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首要任务是传达诗歌的意境,并译出诗作的音韵美。
首先从意境传达方面来分析。诗歌的第一节是设定在未来的一幅安静而美丽的画面, 一位老人坐在火炉旁, 闭目养神, 随手取下一本书, 开始追忆当年往事。
例1.”nodding by the fire” 袁可嘉译作“炉火旁打盹”,而冰心译为“倦坐在炉边”。“打盹”原本也是困倦下短暂的睡眠状态,但是冰心译本一个“倦”字把老妇人的神态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更符合整首诗的意境。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对于“a little sadly”, 袁可嘉用了“凄然”, 明显属于夸大语义的译法,而且凄然这个词的运用跟诗歌整体安静美丽的画面大相径庭。而冰心把此句译成了两句,恰好与“murmur”的这种潺潺低语的意境相呼应 。
其次,从韵律方面来分析。他们在三节中每句诗最后一个字的声调上处理方法不相同。袁可嘉首句和尾句采用的都是平声,而冰心的首句采用平声,尾句采用仄声,平起仄收,读起来脍炙人口,更能体现诗歌的韵律美。如:
袁可嘉译: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
冰心译:
在炉栅边,你弯下了,
低语着,带着浅浅的伤,
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
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
2.专业规范。专业规范指的是对翻译过程的一种约束,让整个译作的创作不脱离专业的标准,它是建立在期待规范得到满足后的一种规范。切斯特曼将专业规范分为成三种不同的微观层面。
(1)责任规范。責任规范是一种职业道德规范。在接受了委托人委托的任务之后,译者有义务对其负责;同时他也应该对译作的准确性、完整性及译作面向的读者尽到自己的责任:“Shadows”在词典中有影子,倒影,阴影这几个意思。当词汇呈现一词多义时,我们应该将它置于整句句子的语境当中。很明显,前面的“eyes”给出了提示信息,指的是瞳孔中倒映出来的物象,是恋人澄澈的明眸中的倒影。因此袁译的“浓重的阴影”属于“淡妆浓抹”,与原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有出入。
(2)交际规范。交际规范是一种社会规范。是指在某种具体翻译情形之下,译者努力让参与到具体翻译任务中的各方之间得到最有效的交流,使达到交际最优化,他在其中起一个信度与效度协调作用。
最后一节中袁译本的翻译严格按照原诗句子排列分布进行翻译,而冰心的译本,则将最后一节中的第二句和第三句放合成一句进行翻译,这样改变句子分布的翻译策略使得语义更加连贯,循序渐进的层次感得到提升,将整个氛围推向最高潮,从而达到最优的交际效果。
(3)关系规范。关系规范指的是涉及在翻译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切斯特曼认为不同的文本类型和来自于委托人、读者不同的期待值等因素都对关系构建起着一定的作用,也决定了多种类关系的存在。
总体而言,两位译者都以诗译诗。原诗是诗歌体裁,译文同样是诗歌的体裁, 遵循了原诗三节四行的形式,保留了形式美。但冰心译文的文笔更加细腻,更贴近原作者叶芝的诗体风格。袁可嘉的译文虽然追求简练、自然、朴素,但有些部分失真,所以综合来说,冰心的译文更满足关系规范。
三、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两位译者的中译本,我们认为冰心译本在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上的践行度更高。但在案列分析中我们也发现无论是“责任规范”、“交际规范”,还是“关系规范”都需要考虑到委托人与读者, 难免有重合之处。
参考文献:
[1]陈双双,叶芝诗.《当你老了》四个中译本的多维阐释[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05).
【关键词】切斯特曼;翻译规范;当你老了;对比分析
【作者简介】何静,汉族,湖南衡阳人,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大学研究生,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一、翻译规范理论理论发展概述
图里的翻译规范观认为,不同的翻译规范作用在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将翻译规范分为三种: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但他却忽略了翻译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读者期待。正因为如此,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在图里翻译规范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地拓展和深化。他把影响翻译产品和行为的规范划分为两类:“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并对这两项进行了更为细致深入的层次划分与探究。
二、从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对比分析《当你老了》的两个中译本
1.期待规范。期待规范是目的语读者对于某一特定类型文本翻译是否“恰当”是否“可接受”看法,要评判某一翻译作品是否符合读者的期待规范,即翻译作品所产生的效果是否能够迎合他们内心的既有的评价标准。诗歌这一文体的特点就是善借用独特的意象、音韵和手法,来营造一幅诗中之境,让读者能从诗中获得最大的怡情审美感受。因此,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首要任务是传达诗歌的意境,并译出诗作的音韵美。
首先从意境传达方面来分析。诗歌的第一节是设定在未来的一幅安静而美丽的画面, 一位老人坐在火炉旁, 闭目养神, 随手取下一本书, 开始追忆当年往事。
例1.”nodding by the fire” 袁可嘉译作“炉火旁打盹”,而冰心译为“倦坐在炉边”。“打盹”原本也是困倦下短暂的睡眠状态,但是冰心译本一个“倦”字把老妇人的神态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更符合整首诗的意境。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对于“a little sadly”, 袁可嘉用了“凄然”, 明显属于夸大语义的译法,而且凄然这个词的运用跟诗歌整体安静美丽的画面大相径庭。而冰心把此句译成了两句,恰好与“murmur”的这种潺潺低语的意境相呼应 。
其次,从韵律方面来分析。他们在三节中每句诗最后一个字的声调上处理方法不相同。袁可嘉首句和尾句采用的都是平声,而冰心的首句采用平声,尾句采用仄声,平起仄收,读起来脍炙人口,更能体现诗歌的韵律美。如:
袁可嘉译: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
冰心译:
在炉栅边,你弯下了,
低语着,带着浅浅的伤,
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
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
2.专业规范。专业规范指的是对翻译过程的一种约束,让整个译作的创作不脱离专业的标准,它是建立在期待规范得到满足后的一种规范。切斯特曼将专业规范分为成三种不同的微观层面。
(1)责任规范。責任规范是一种职业道德规范。在接受了委托人委托的任务之后,译者有义务对其负责;同时他也应该对译作的准确性、完整性及译作面向的读者尽到自己的责任:“Shadows”在词典中有影子,倒影,阴影这几个意思。当词汇呈现一词多义时,我们应该将它置于整句句子的语境当中。很明显,前面的“eyes”给出了提示信息,指的是瞳孔中倒映出来的物象,是恋人澄澈的明眸中的倒影。因此袁译的“浓重的阴影”属于“淡妆浓抹”,与原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有出入。
(2)交际规范。交际规范是一种社会规范。是指在某种具体翻译情形之下,译者努力让参与到具体翻译任务中的各方之间得到最有效的交流,使达到交际最优化,他在其中起一个信度与效度协调作用。
最后一节中袁译本的翻译严格按照原诗句子排列分布进行翻译,而冰心的译本,则将最后一节中的第二句和第三句放合成一句进行翻译,这样改变句子分布的翻译策略使得语义更加连贯,循序渐进的层次感得到提升,将整个氛围推向最高潮,从而达到最优的交际效果。
(3)关系规范。关系规范指的是涉及在翻译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切斯特曼认为不同的文本类型和来自于委托人、读者不同的期待值等因素都对关系构建起着一定的作用,也决定了多种类关系的存在。
总体而言,两位译者都以诗译诗。原诗是诗歌体裁,译文同样是诗歌的体裁, 遵循了原诗三节四行的形式,保留了形式美。但冰心译文的文笔更加细腻,更贴近原作者叶芝的诗体风格。袁可嘉的译文虽然追求简练、自然、朴素,但有些部分失真,所以综合来说,冰心的译文更满足关系规范。
三、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两位译者的中译本,我们认为冰心译本在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上的践行度更高。但在案列分析中我们也发现无论是“责任规范”、“交际规范”,还是“关系规范”都需要考虑到委托人与读者, 难免有重合之处。
参考文献:
[1]陈双双,叶芝诗.《当你老了》四个中译本的多维阐释[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