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小古文教学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gy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古文的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都堪称典范,同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夯实学生的习作基本功有很大帮助。打通习作与小古文之间的障碍,以读写结合的方式,精心选择二者的读写结合点,启发学生聚焦小古文的留白处、特殊点,寻找小古文与习作的共通处,鼓励学生想象续接、仿写创编和对比习写,让学生在读、思、说、写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习作能力和古文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古文教学;读写结合
  小古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文体特性、语言特征、结构组成等独具特色,值得深挖。平时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会格外重视朗读和背诵。不可否认,大量的朗读和背诵有利于语言的积累。然而,如果学生仅仅止步于朗读背诵而不去迁移运用,那无异于买回来一大堆的菜,却从来没动手做过菜,是不可能成为熟练的烹饪师的。因此,小古文教学必须让学生经历真正的语言输出实践,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教育家赵谦翔先生说:“学写旧体诗,有利于养成炼字炼句、合辙押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承转合、布局谋篇的功夫。”小古文的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都堪称典范,同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夯实学生的习作基本功有很大帮助。笔者试着打通习作与小古文之间的障碍,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启发学生聚焦小古文的留白处、特殊点,寻找小古文与习作的共通处,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语言借鉴对象和表达抓手,让学生在读之、思之、说之、写之的过程中,提升习作能力和古文素养。
  一、聚焦留白处,鼓励想象续接
  古文语言凝练,犹如山水写意画,寥寥几笔间便能勾勒出气象万千。这寥寥几笔背后的留白,形成了让人想象自由驰骋的无限空间。在小古文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凝练的文字背后的空白处想开去,添枝加叶,续接细节,不仅能丰满小古文中的人物形象,增进学生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提升习作能力。
  例如,五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一文中有两个“笑”字,一是“牧童拊掌大笑”,二是“处士笑而然之”,分别表现了牧童和杜处士不同的神态、心理以及性格。不过,原文对“牧童在笑什么”“牧童笑的时候带着怎样的心情”“牧童笑的时候除了拊掌,身体还会有什么表现”“牧童会发出什么样的笑声”“周围的人看他这般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杜处士的笑里蕴含着哪些意义”“杜处士笑的时候会有什么动作,又会怎样说”等问题都没做交代,作为留白供读者思考。由此,笔者引导学生从两个人“笑”的留白处先提出一串疑问,然后分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拓展描写,还原出一个个的画面和细节。在描写想象的过程中,天真活泼、大胆直言的牧童形象和实事求是、虚心谦和的杜处士形象便在学生脑海中逐渐丰盈了起来。这样给留白“添枝加叶”的训练,在增进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理解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什么叫细致具体的描写。
  又如,《两小儿辩日》一文中对“孔子不能决也”时的犹豫、迟疑状态写得很简约。那么,孔子不能决时,心里会想些什么?会有什么神情?又会怎么说呢?文中都没有说明,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于是,笔者让学生化身为孔子,揣摩孔子当时的心理。进入文本情境想象续接,有学生写:“孔子一听,顿时有些为难:‘这……这……这……两个小娃说的好像都有道理,到底哪个才是对的呢?我要是瞎说一气,肯定会误导他们,还是老老实实说弄不清吧!’”也有学生这样写:“孔子张口结舌,面红耳赤,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心想:‘坏了,今天要被这两个小娃给笑话了。’”你看,两位学生的理解各有不同,再现的画面也大有区别。对此,笔者在肯定两种写法都有其合理性的基础上,让其他学生辩一辩:“像孔子这样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在面对危险时也能岿然不动,怎样的心理才会更加符合他的身份呢?”学生结合孔子的生平事迹再做思考,都认为第一种写法比较符合孔子这位大思想家勇于思考、善于学习,更敢于承认自己不足的谦虚品格。就这样,启发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写一写,再辩一辩,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文字的联想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使学生对文本所表达的主旨理解得更加到位了。
  二、抓住特殊点,启发仿写创编
  在实践中学运用,这是语言文字学习的特点。学生要想真正会学小古文,需在学习和运用小古文的实践中,发现小古文背后潜藏的言语形式和表达规律,从仿到创,灵活使用其中的词汇,及时转化其中的句式。不过,小古文涉及的语词、句式浩如烟海,教师该从何处下手引导学生仿写创编呢?笔者以为,小学阶段需要抓住三个文本特殊点,作为读写结合、仿写创编的抓手。
  第一,抓住古今差异大的词。古文中有大量的词,从形式到意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词的词义范围变小了,如“亡羊补牢”中的“亡”, 在古代可以表示死亡,也可以表示“丢失、逃亡”的意思,而在现代文里则通常表示“死亡”;有些词义的范围却扩大了,如“好”在古文中一般表示“女子容貌好”,在现代文中却可以修饰很多方面;有些词的意思发生了转变,如“走”,在古文中指“跑”,在现代文中则表示“走”,速度比“跑”要慢。此外,还有些词古今的感情色彩不同或是存在单音、复音等方面的差异。抓住这些词引导学生仿写创编,自然就能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其古今异义。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理解“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一句中“走”的意思后,让学生比较“走”的古今不同意思,随后指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文中诸儿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学生联想到了美丽的花、有趣的小动物、同伴的呼唤……接着,笔者出示了“看(听)诸儿 ”的句式,让学生写一写。学生纷纷写出:“看园中花儿正艳,诸儿竞走赏之”“看缸中鱼儿嬉戏,诸儿竞走喂之”“听林中鸟鸣婉转,诸儿竞走倾听”等寓有画面感的句子。可见,通过这样的仿写练习,学生加深了对“走”的含义的理解,学会了联系场景想象说话,活学活用。
  第二,抓住特殊句式。小学阶段的小古文涉及的特殊句式一般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教学中,让学生理解這些句子的特别之处,不妨引导他们试着实践仿写。例如,教学《精卫填海》一文,读到“女娃游于东海”时,笔者抓住特殊的句式“游于东海”启发学生:“在东海游泳叫‘游于东海’,那么在草地上跑怎么说?”学生很快就能做出反应:“走于草地。”遵循这样的表述思路,他们由“在教室里读书”想到了“读于教室”,由“在大街上吵架”想到了“吵于大街”。笔者继续启发:“女娃游于东海,结果如何呢?”学生回答:“溺而不返。”再联系思考“走于草地”“读于教室”“吵于大街”的结果,学生分别给出了“乐而忘返” “众人皆赞”“众人恶之”的答案。如此练习之后,学生就基本掌握了这些特殊句式的固定用法。一番言语实践之后,学生很快就能把这些特别的句式化为文字,用到类似的情境中去。   第三,抓住常用的助词和代词。常用的助词和代词,如“之”“乎”“者”“也”“夫”“焉”等,在小古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这些词语、句式与今天的用法存在很大差异,会给学生的小古文阅读和写作带来障碍。当然,它们也是学生理解和领会小古文表达的关键。引导学生抓住常用助词和代词仿写创编,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学《伯牙鼓琴》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后,笔者让学生去除句子中的“乎”再读读试试,学生发现,少了助词,句子就少了韵味。随后,笔者让学生想象伯牙鼓琴时还会想些什么,会表达自己怎样的志向,并请学生用“方鼓琴而志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的句式写一写句子。从“方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皎皎乎若明月”“方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徐徐乎若清风”等答案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清晰地了解了助词的妙用,并学会了运用。
  需要注意的是,想让学生习得古文的表达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定是启发他们从字词到句段再到篇章逐个击破難点,将相关关键性表述化为拐棍,举一反三,逐步领会古文表达规律,让语言表达向着精练、简洁、形象的方向迈进。
  三、寻找共通处,引领对比创写
  小古文虽篇幅简短,读来却鲜活生动,可见其文法巧妙。从古文到白话文,语词运用上变化较大,但文法表达上是相通的。因此,引导学生读小古文,不应止于理解文意,读懂思想,而是要把小古文当作习作表达的范本,对比归纳小古文与习作表达的共通处,启发学生发现其中的习作思路和方法,有章可循,创造性习作。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一文刻画人物时用了对比衬托的方法。文本用诸小儿的惊恐害怕和慌乱无措,与司马光“持石击瓮”时的沉着冷静、善于观察、思维敏捷做对比,凸显了人物形象。为了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这种写法,笔者又出示了另外一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学生读完后很快发现,这篇小古文也用了对比衬托法,将王戎与诸小儿做对比。诸小儿的“竞走取之”与王戎的“不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效衬托出了王戎遇事冷静、观察仔细、善于思考的性格特点。继续思考,学生又发现,两篇小古文都是用一群人对比一个人,把“一个人”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学生便从小古文中“偷师”了一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对比衬托。趁热打铁,笔者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表现一位同学爱读书,用对比的方法该怎么写?”很快就有学生通过小古文学习找到了思路:可以写“课间,其他同学都在嬉戏玩耍,只有这位同学捧着书卷在聚精会神地读”,可以写“一次考试特别难,考了很多课外的语文知识,其他同学都考得很糟糕,只有这位同学得了98分,问他为什么这么厉害,他说都是看书看来的”……有学生甚至尝试用古文的表述方式写道:“课间铃响,同学皆起身四散。或奔走嬉戏,或窃窃私语。唯明端坐,持卷而读,聚精会神,旁若无人。”待学生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完一个段落,笔者又让他们思考:“同样是对比衬托的手法,这两篇小古文在写作时又有何不同呢?”学生再读后发现,《司马光》一文写司马光,只写了人物的行动;《王戎不取道旁李》写王戎,既写了人物的行动,还通过对话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思考。于是,笔者又让学生给《司马光》一文补一个类似的对话结尾。学生小组讨论,不一会儿就有人写道:“人问之,答曰:‘人使儿离水,我使水离开儿也。’”笔者追问:“为什么《司马光》一文只写司马光而不写人物的思考呢?”学生再次陷入思考,之后认识到:“一是情况紧急,写思考凸显不出事情的紧急和司马光的反应敏捷;二是司马光的行动就能展现其思维与其他小儿的区别,所以不用写思考。”由此可见,读写结合,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古文的理解,还再次“偷师”习得了习作技巧: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语言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思考;如果人物的行动不足以刻画一个人物,那就用人物的语言做补充;如果人物的行动足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那就省略语言。
  短小精悍且具有写作指导意义的小古文不胜枚举,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教师还可以从课外读物中搜集,如《雪》《春日寻芳》,为学生提供了精妙的写景的范式;《猫斗》中两猫相斗,“争论”“对抗”的场景为学生的场面描写提供了思路;《性刚》《性缓》《李广射虎》中写人的技巧,对学生也大有启发……细细咀嚼,小古文语言表达的生长点,能让学生在“一文一得”中拓宽习作思路,习得习作方法,高效习作。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小古文的教学,如此这般地聚焦留白处,抓住特殊点,寻找共通处,彰显以“语言表达”为价值取向的“得意又得言”,必能让学生的读与写真正有所得、有所获。
  参考文献:
  [1] 富永杰.小古文可以这样教[J].小学教学设计,2017(31).
  [2] 高丽鹏.读写结合,轻扣小古文学习之门[J].教育视界,2019(18).
其他文献
摘要:课内外“双轮”驱动,依托教材,结合学校主题特色活动,对教材中的创想读写、创想习作等要素进行二次开发,拓展延伸学生的习作时空,全方位提升学生“创”与“写”的能力。课内,不同年段设置不同的读写创想点,传递不同的创想技巧,以读写结合的形式推进创想习作。课外,聚焦主题活动,以文化元素为载体跟进:澄园,围绕“水”与“荷”文化元素创想;韵园,围绕“乐”与“艺”文化元素创想;翰园,围绕“书”与“画”文化元
尊敬的作者与读者:您好!《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创刊于1993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社科类学术期刊,系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父母在侦查阶段被强制作证以及父母放弃出庭作证豁免权将会危及涉罪未成年子女的最大利益。因此,以国家亲权理论的最大利益面向、国家义务面向与个别化面向看待涉罪未成年人拒证权便显得迫切。讯问程序以及父母作证程序造成的不利影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特殊性以及恢复性司法的要求使该权利的最大利益成为可能,而且最大利益表现为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权利行使的自主性以及两者的有限性。可以通过保障未成年人家庭成长的义务、家庭和谐的义务以及国家维持家庭存续的义务保障该权利,也可以通过保障在诉讼全过程中未成年人应得到充分尊重的自决隐私
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是口耳相传的文学经典,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间故事的教学可以遵循“理读→理讲→理思”的进程,让学生在情境浸润中把握故事,在情节浸润中讲述故事,在情思浸润中拓展故事,抓住阅读关键,提升阅读质量,发挥民间故事文本的独特育人功能。
《论语》所记的孔子师徒语录,有六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包括孔子开始设帐的准确时间,孔子担任齐国公卿高昭子家臣期间的语录,孔子鲁定公十年担任鲁相以前的语录,孔子即将去世时的语录,孔子去世后曾子去世前五位设帐弟子的语录,曾子即将去世时的语录等。以这些关键的时间节点为基点,并将这些节点连接起来,可以计算出孔子师徒设帐传道和《论语》记录的时间跨度,给孔子师徒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语录编年,推动原始儒学和战国诸子的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已然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构建“线上+线下”英语教学模式,有效整合英语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开阔英语学习视野,积累有效的英语学习经验,是值得尝试的路径。在英语语法教学中采用搭配视频的语法“在线练习”和搭配自我检测的语法“在线练习”两种方式,发现“在线练习”的思路,应融入即时评价,应传递有效学习策略,应助力学情监控。  关键词:“在线练习”;英语语法教学;即时评价;策略传递;学情监控  
保留高素质乡村教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已有多个旨在驱动高素质教师在乡村留任的政策相继出台,然而乡村教师流失现象仍然严重。当前驱动高素质教师在乡村留任的政策机制可归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基于回报递增的机制、基于承诺约束的机制和基于乡村从教信念的机制。这些机制在驱动乡村教师留任的政策实践中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局限性。为构建驱动高素质教师在乡村留任的长效机制,应兼顾公共利益与教师个体利益,政策机制应吻合教师职业决策机制并形成合理的政策机制结构。
信息化时代如何在数字技术和数字媒介发展中,保护、传承、传播与发展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围绕数字化传播这一问题,从传播模式、传播展示方式、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内容展开讨论,提出了适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路径。只有积极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模式的升级,实施中华文明交流互鉴,才能满足人们日益迫切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需求,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促进国际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各项资源相互贯通、各种内容相互包容的融媒体时代,我国文化安全出现了新的内涵,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融媒体发展对国家文化安全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又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在剖析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我国政治文化安全、优秀传统文化安全和文化信息传播安全以及文化产业安全等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主流文化宣传阵地建设,通过融媒体传播矩阵创新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方式,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文化传播网络安全监测,同时依靠科技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从而有效维护我国文化
结合SOLO分类理论,尝试建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评价量表,并应用该评价量表对常态课堂中学生的数学深度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被试学生总体上数学学习理解水平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学习任务主要停留在低级别阶段,深度不够;学习方式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比较单一。由此得到教学建议:要设计精准的学习任务,安排合理的活动时间,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空间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