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学习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ie830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要实现学生课堂的“真学习”,就要落实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循环-差异教学”课堂结构中的三轮循环学习,为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建立提供充分的保障。“个体自学”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领导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伴互导”学习小组就刚学过的知识进行沟通,各自说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学习的思路、自己的想法,形成小组对习得结果的统一认识;“教师解难”则将学生的认识向高层次推进,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利于学生同化或顺应新知识。
  “循环-差异教学”的数学课堂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位学生投入学习,让更多的学生经历真正的学习。传统的班级课堂教学,教师围绕着知识进行讲授,无暇顾及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导致部分学生人在心不在。课堂被奴化为弱智的形式,数学思想、数学素养烟消云散。因此解决班级教学中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学习,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真发展,是数学课堂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标准的“循环-差异教学”以教师精心准备的学案为载体,给出学生课堂学习的具体任务及完成任务具体操作方案,依靠学生个体自学、同伴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方法,然后再依靠自主学习、自我反思和在教师或同伴帮助下的自我评价,实现对获得信息的感知,由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由学生的学到学会知识,开创性地实现课本知识到有个性思想的个体知识的两次信息转换。教师编写“循环-差异教学”的学案,要对照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应用课程标准分解技术,确定所学课时内容的学习目标,在设定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实现共同目标的基础上,通过个体学习、同伴互导、教师释疑解难等三次整体的循环学习,以及练习检测和课外的补充学习,实现有差异的个性化学习,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学生课堂的“真学习”得以实现。
  现以苏科版数学七年级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为例,来说明基于标准的“循环-差异教学”的“真学习”是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得到有效落实的。
  一、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
  本节课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新授课第二课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解加减消元法,第二部分是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本课的学习包括以下几点:1.发现加减消元法;2.尝试认识加减消元法;3.理解加减消元法;4.会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另一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加减消元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即首先把“二元”转化为“一元”,其次解一元一次方程,进而实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目标。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应放在用加减消元法把“二元”转化为“一元”上,而把方程先做适当变形再进行加减消元应当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掌握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我们对本节课所涉及的课程标准要求作如下分解:
  在此基础上,结合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及教学经验,最后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加减消元法,会用加减消元法消元。
  2.通过训练,能熟练运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经历未知数系数转化与二元到一元转化的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见下表)
  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目标定向,用有色笔圈画关键字、词,学生能初步理解目标,知晓本课需要完成的任务,经历的学习过程。这一环节安排教学时间要短,2分钟左右。学生首次接触学习目标,有初步的印象就行,教师不做更多的解释、补充,不搞形式主义,也不走过场,学生知晓本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有的放矢才是目的。
  二、三轮循环学习落实学习目标
  首先个体自学部分由三个活动组成,这三个活动涵盖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是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活动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密切联系、循序渐进,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充分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活动一知识回顾是这样安排的:第1题复习上节课代入消元法的概念,设计两个填空,第一空填“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第二空填“代入消元法”。第2题用代入消元法解一个具体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但这个方程组中某个未知数(比如y)的系数必须设计成互为相反数,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伏笔。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复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种方法——代入消元法,学生进一步明确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路就是“消元”,把“二元”转化为“一元”,把“未知”转化为“已知”,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落实目标3。
  活动二观察、发现是这样安排的:观察上述二元一次方程组,两方程中未知数y的系数有什么关系?两方程相加得什么?这样做就达到消去什么的目的?让学生填空。同理,仅把上述方程组中未知数y的系数变化为相等。接着提出类似的问题:两方程中未知数y的系数有什么关系?两方程相减得什么?这样做就达到消去什么的目的?再让学生填空。然后得出结论:当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时,两方程可以直接相减或相加,达到消去这个未知数的目的。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观察、发现“消元”的另一种方法,而且相同未知数系数设计的是互为相反数和相等的情况,易作手、便操作,落实目标1和目标3。
  活动三尝试、理解是这样安排的:第1题就是课本101页例3,方程组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既不相等也不互为相反数,在学案中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消去y?如何设法使两个方程中未知数y的系数相等?请试一试。第2题就例3再提出问题:如何消去x?第3题在第1、2题学生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班级分成两组分别完成解方程组的过程,以便相互交流。第4题是加减消元法的概念及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设计关键词填空。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在活动二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理解加减消元法,这一活动中第1题与第2题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当然也是同伴互导的重点,教师解难的内容之一。第3题完整地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也是很必要的。第4题得到概念、归纳步骤。整个活动三是个体自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进一步落实目标1、目标2、目标3。   课堂上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自学时间,一般15分钟左右,营造学习氛围,认真督促巡视,收集学情。要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班级后三分之一学生,弄清他们的学习困难所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发现有价值的新问题,为后继的教学提供资源。学生个体则对照课本独立进行学习,产生疑难及时做好标记,尽量不要相互讨论,避免相互干扰。
  其次同伴互导阶段,教师围绕本课的学习目标提出讨论的重点:1.相同未知数的系数具备什么特征可直接加减消元?2.相同未知数的系数不同(或不互为相反数)时,应如何转化?3.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主要步骤是什么?
  课堂上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协调,取长补短,展示自我,获得自信;同时充分暴露学习中的问题与错误,生成有价值的问题,以便教师解难时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同伴互导一般分为三个阶段:①组内一对一,一般是A类生与B类生、B类生与C类生间交流,不可以A类生与C类生间交流;②组内一对多,组长带领全组同学一起交流,力求形成共识;③以组为单位进行班级展示、互批。教师平时要加强学习小组的建设,明确各位组员的职责,设立小组共同目标,促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竞赛。同时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合作学习的时间,保证有真正的同伴互导,时间10分钟左右。
  另外教师解难阶段,教师主要以解决在个体自学、同伴互导阶段教师发现的、学生生成的问题为主,拓展和推进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层次,要有针对性;另外要抓住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适时归纳小结,析疑解难。教师解难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对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和盘托出,而是精准点拨,学生此时则集中注意力听教师的讲解、同学的解答,准确理解及时记录重点内容,时间10分钟左右。
  通过上述三轮的循环学习,即学生自己学、互相学、教师助学,学生必能最大限度地达成学习目标,实现学习的增值。这里要注意每一轮学习必须紧紧围绕目标,不能偏离目标。
  三、练习检测评价学习目标达成度
  练习检测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第1题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设计这样三个小题——可以直接加减消元的、同一未知数系数必须先要转化为相等或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未知数字母相互错位的,当然,未知数字母也不局限于x和y。第2题设计一个选择题,用加减消元法解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选项是:只能先消去未知数x、只能先消去未知数y、既可以先消去未知数x也可以先消去未知数y、以上说法都不对。这样安排的目的是紧扣学习目标,做到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切实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题1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落实目标1、目标2、目标3,突出本课学习重点。题2理解加减消元法,进一步落实目标1、目标3。
  练习检测一般应当课内完成,时间7分钟左右,学生要认真独立完成检测内容,结束后和小组内同学,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下和全班同学核对答案,对本课目标达成情况有所反思,知晓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般情况下,练习检测完成后,教师应当再次展示学习目标,学生则对照目标评价自己的目标达成情况。
  四、补充学习强化学习目标
  本课补充学习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第1题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把相同未知数的系数设计成既不相等也不互为相反数,而且通过两个方程直接相加、相减可以得到x y、
  x - y的情形;第2题设计为已知两个代数式的绝对值的和等于零,求一个新代数式的值。这样安排的目的仍然是呼应学习目标,同时要区分托底要求与拓展提升,以适应一般与优秀两类学生的需求。第1题就是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应该是本节课的基本学习要求;其他方法本节课不宜多讲,让学生自己感悟,进一步加强通解通法的训练。题2实质还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只是做一点适当的拓展,以适应较优秀学生的学习需求。
  补充学习内容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教师可适当安排提示或求助途径,将学生课内、课外学习进行联通与衔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所取舍地完成这一内容。
  “循环-差异教学”实施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循环-差异教学”才能得以有效实施,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服务者。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体现“在学习、真学习”,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学案,以优质的学案为载体,构建课本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桥梁,高效引领学生学习。劣质的学案只会使学生无效学习。所以教师备课时必须精心准备学案,同时严格按“循环-差异教学”安排课堂流程,进行课堂管理,分配课堂时间。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走出课堂时能达成学习目标,实现学习增值。
  (滕卫军,淮安市淮安区教研室,223001)
  责任编辑:颜莹
其他文献
有幸得以细品张齐华老师的两节《用数对确定位置》,先是叹服于第1版本中孩子们惊人的创造力,继而又被课例2当中孩子们对规则的精准把握和精彩外延所吸引。再三把摩、沉思两课细微之处,则不禁敬佩张齐华老师在这一异构过程中所传达出的对学生的人本关怀以及对教学的不懈追求。躬逢美课,恰如游走于色彩斑斓之山溪美景,不免要生出色授魂与之感。乃强为置喙,恭疏短见于下。  一、改课,不改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  两个版本课堂
袁爱国老师是扬州宝应人,执教于宝应实验初级中学,18岁师范学校毕业就走上了工作岗位,二十多年来一直在语文教坛上勤奋工作,从一名师范生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在阅读爱国老师的文稿时,我发现他一路求真、向善、寻美,有梦想,更有坚实的行动,在思与诗之间发现了语文的魅力,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与学生共同成长。他成长、成才、成名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不少有益的启迪。  一、求真:做一个热爱生活、素心追月、明道正学的授业
摘要:历史概念解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现阶段高中历史课堂偏重于对历史知识的梳理,对历史概念的解读缺乏“历史味道”,导致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出现偏差,进而影响考试的成绩。历史概念的解读要通过相关材料分析历史概念形成的前因后果,得出历史概念的本质和内涵,在学生掌握历史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材料加深对相关史实的认识。  关键词:历史概念;历史味道;本质和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
所谓“发现”,《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找到、发觉;通过探索找到前人未知的自然现象或规律。语文课堂中的发现机制,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言的,即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和结果,而是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品读语言、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达到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
摘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必须把握好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体系建设作为战略目标、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要求等基本思路,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必须采取更加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融合、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等积极有效的推进策略,确保改革取得预期成果。当前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时期,江苏职业教育应着力做好稳定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规模、推进
摘要:推进职业学校“仁”文化教育,要注重通过文化熏陶、舆论导向、课程渗透、活动领悟、实践体验路径。职业学校“仁”文化教育应遵循多元化、多样化、隐性化原则。  关键词:职业学校;“仁”文化教育;路径;原则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1-0068-03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扬州商务高职校”)高度重视“仁”文化教育,取
摘要:职业教育应坚持育人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声有色,从养成教育、职业生涯设计、休闲活动等方面不断创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方法,提高了德育工作水平,收到了育人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C-0036-04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棵花,一棵草,它那发
儿童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充满儿童情趣和想像,又不失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形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提出阅读时要“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儿童诗的语言正是“优美的”“富有魅力的”,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感受语言文字的强大表现力,读出儿童诗的意境和情趣,领悟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儿童叙事诗《礼物》,讲了去年、
摘要:“三引工程”即“引企入校”“引资入校”“引智入校”。“三引工程”旨在促进校企合作共赢,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形成开放的校园智库。“三引工程”引进的企业、资金、人才必须符合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三引工程”的主导权在学校,有利于激发职业教育活力;检验的是市场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和关注度;关注的是经济发展新常态,构建的是职业教育新常态。  关键词:职业教育;“三引工程”;新常态
2009年7月,南京市教育局启动了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成立了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学院,旨在“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科技素养,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星光计划”实施的五年中,按照“五个一百”的任务要求,通过整合资源,我们努力以项目推进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以教学科研引领项目的课程化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目的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因兴趣而参与,因参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