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当今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共同探讨,相互沟通交流的启发教学形式,是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现阶段,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爱举手发言,不善于提问,致使课堂氛围不够活跃,上呼而下不答,上启而下不发,直接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提问,是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笔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的问题
1.随意式提问
有些教师,课前未认真钻研教材,设计问题,在上课时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提问不少,然而效果甚微。课堂中看似热闹,学生情绪高昂。孰不知,这样的发问不仅无益于课堂教学,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束缚学生扩散性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课前应精心设计提问,形成紧而凑的问题链,让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深入思考。
2.简略式提问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过程中,或在判断方法及结论的正确性时,常常用“是不是”、“对不对”等类似的问题来询问学生。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问,不利于启发学生自觉地思考,从而影响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所以,教师在做这一类型的提问时,后面应添加一些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提问,如“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样”等。
3.结论式提问
这类型的提问,不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只关注得出问题的结论,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4.广泛式提问
这类问题思维扩散性不强,目的指向并不十分明确,问题空而广。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辅助性。教师不仅要有技巧地向学生提问,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提问,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二、启发学生提问的策略和技巧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仅是被动的接受,这限制了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质疑与问难,并于“问题”中解决难题。
1.设置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质疑是学生提问的前提与基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创设“问”的情境,让他们产生认知冲突,主动、积极地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圆锥的认识”时,向学生展示圆锥形沙堆的图象,再启发学生:看到这堆沙,你们有何问题要提出?学生思考片刻后,提出问题:①沙堆的形状是什么?②这堆沙重量为多少?它的体积又为多少?③它占地面积为多少?等。虽然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全部解答这些问题,但这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优状态,同时渴望弄清这些知识点,从而可以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与探索。
2.掌握正确方法,引导学生善于提问
(1)指导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迁移与内在联系上发现与提出问题。找出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知识重点与难点,并在课堂上提问。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为什么”、并探索出问题的有效途径。
(2)比较提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其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有学生提问:三角形有稳定的性质,那么在生活中,我们用来固定的三角架形状都是一样的吗?这表明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学会思考,善于提问。
(3)观察提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在事物的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联想提问。通过一事物而联想到另一事物,两者或许为相近的或类似的,也可为对立的,更可能存在因果联系。在联想中,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5)让学生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留足学生体验的时间,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动手活动,从中体验知识,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菱形性质”时,教师可让学生拿出一张纸,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图案,然后让学生剪出一个菱形,有学生由平行四边形较短的边折叠到较长的边上,剪去不重合的部分,便可得到一个菱形,而有些学生通过其他方法同样得到想要的图形。在体验中,学生会质疑:平行四边形与菱形有何关系?它的性质是什么?等等。通过体验活动,学生能够学会思考,善于提问。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探讨,教师不仅要有技巧地提问,更应重视学生的提问,启发其善于发现问题,引导其“问得深”与“问得妙”。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的问题
1.随意式提问
有些教师,课前未认真钻研教材,设计问题,在上课时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提问不少,然而效果甚微。课堂中看似热闹,学生情绪高昂。孰不知,这样的发问不仅无益于课堂教学,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束缚学生扩散性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课前应精心设计提问,形成紧而凑的问题链,让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深入思考。
2.简略式提问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过程中,或在判断方法及结论的正确性时,常常用“是不是”、“对不对”等类似的问题来询问学生。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问,不利于启发学生自觉地思考,从而影响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所以,教师在做这一类型的提问时,后面应添加一些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提问,如“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样”等。
3.结论式提问
这类型的提问,不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只关注得出问题的结论,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4.广泛式提问
这类问题思维扩散性不强,目的指向并不十分明确,问题空而广。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辅助性。教师不仅要有技巧地向学生提问,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提问,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二、启发学生提问的策略和技巧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仅是被动的接受,这限制了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质疑与问难,并于“问题”中解决难题。
1.设置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质疑是学生提问的前提与基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创设“问”的情境,让他们产生认知冲突,主动、积极地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圆锥的认识”时,向学生展示圆锥形沙堆的图象,再启发学生:看到这堆沙,你们有何问题要提出?学生思考片刻后,提出问题:①沙堆的形状是什么?②这堆沙重量为多少?它的体积又为多少?③它占地面积为多少?等。虽然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全部解答这些问题,但这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优状态,同时渴望弄清这些知识点,从而可以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与探索。
2.掌握正确方法,引导学生善于提问
(1)指导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迁移与内在联系上发现与提出问题。找出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知识重点与难点,并在课堂上提问。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为什么”、并探索出问题的有效途径。
(2)比较提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其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有学生提问:三角形有稳定的性质,那么在生活中,我们用来固定的三角架形状都是一样的吗?这表明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学会思考,善于提问。
(3)观察提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在事物的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联想提问。通过一事物而联想到另一事物,两者或许为相近的或类似的,也可为对立的,更可能存在因果联系。在联想中,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5)让学生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留足学生体验的时间,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动手活动,从中体验知识,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菱形性质”时,教师可让学生拿出一张纸,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图案,然后让学生剪出一个菱形,有学生由平行四边形较短的边折叠到较长的边上,剪去不重合的部分,便可得到一个菱形,而有些学生通过其他方法同样得到想要的图形。在体验中,学生会质疑:平行四边形与菱形有何关系?它的性质是什么?等等。通过体验活动,学生能够学会思考,善于提问。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探讨,教师不仅要有技巧地提问,更应重视学生的提问,启发其善于发现问题,引导其“问得深”与“问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