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l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教学分析和设计思路
  1.1 教材分析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一节内容。“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主要包括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微型繁殖、作物脱毒和人工种子)、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和突变体的利用)以及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等三方面的内容。在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教育方面,教材以“资料分析”的形式介绍了我国红豆杉惨遭浩劫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重视渗透STSE教育。
  1.2 学情分析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作为《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一节,学生已具有相应必修内容的学习基础: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细胞的全能性”等内容,这些内容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植物细胞工程应用的原理的理解;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学生学习了“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等内容,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细胞工程在育种方面的应用;在《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学生学习了“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内容,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红豆杉的意义和重要性,为学生的学习迁移打下基础。但是,本节课内容涉及较多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整理知识脉络、建构知识体系。
  1.3 设计思路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设计为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为情境主线,以此渗透STSE教育。通过这条主线,本节课将创设“拯救红豆杉”这一问题情景,并围绕这一问题情境,展开教学活动。第二条主线为思维主线,通过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梳理新旧知识的关系,构建符合自身认知心理的知识框架,并能运用发散思维应用新知识。这条主线主要包括思维导图和头脑风暴2个课堂活动。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列举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
  2.2 能力目标
  通过开展头脑风暴活动,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紫杉醇的开发为例,关注植物细胞工程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3 教学过程
  3.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展示红豆杉的图片,向学生介绍红豆杉。请学生阅读教材的“资料分析”栏目资料,了解红豆杉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补充相关资料:① 因为红豆杉的树皮有抗癌物质——紫杉醇,所以有许多人进入林中来剥树皮,使得红豆杉的数量急剧下降;② 1994年,红豆杉被中国定为一级珍稀瀕危保护植物;③ 紫杉醇是治疗转移性卵巢癌和乳腺癌的最好药物之一,同时对肺癌、食道癌也有显着疗效,是这些病人的希望;④ 许多人之所以会做出剥红豆杉树皮的违法行为,贫困是主要原因之一。
  师生共同通过“资料分析”栏目资料及相关补充资料,梳理以“红豆杉和紫杉醇”所面临的困境,并讨论:如何处理好红豆杉的生态效益、经济价值和社会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能不能通过植物细胞工程技术来解决问题?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实际应用。
  3.2 思维导图,探索新知
  理论是指导实践应用的基础。因此,师生共同回顾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流程(图1)。
  学生以6~7人为一组,在阅读本节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绘制思维导图。在活动之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向学生提供绘制思维导图的指导: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通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胚状体再发育为植株。按照各个阶段,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产品包括愈伤组织、胚状体和植株。因此,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本质上就是对这个技术及其基本产物的利用。学生在此基础上,阅读课本内容,分小组讨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课本中出现的这些应用的关系,并以此为主题绘制思维导图。
  活动结束后,各个小组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思维导图。最后,师生一起对思维导图进行总结。预设的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
  在师生对思维导图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书本的实例,对一些细节进行讲解,避免陷入“有框架、无细节”的误区。
  (1) 从教材中提炼出微型繁殖技术的特点:① 繁殖速度快;② “高保真”(因为是无性繁殖);③ 不受自然生长季节的限制(因为在具有一定人工设施的室内生产)。
  (2) 介绍长期进行无性繁殖的作物易积累感染的病毒,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差,而植物的分生区一般不会感染病毒,用分生区的细胞进行组织培养,能得到脱毒苗。
  (3) 天然种子是有性生殖的产物,存在基因重组,可能会造成某些遗传性状的改变,而人工种子则可以完全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天然种子在生产上受季节限制,而人工种子生产上也不受季节的限制。试管苗的大量贮藏和运输也是相当困难的,而人工种子外层是起保护作用的薄膜,类似天然种子的种皮,可以很方便地贮藏和运输。
  3.3 头脑风暴,知识应用
  学生以6~7人一组,分组围绕“拯救红豆杉”这一主题展开头脑风暴活动。在小组活动中,每人围绕主题说出一项拯救红豆杉的措施,直至结束。由一个小组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完善方案。
  学生可能提出的措施预设:
  (1) 推广人工种植。可以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红豆杉试管苗、人工种子,推广红豆杉的种植。
  (2) 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研究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来大量培育红豆杉细胞,利用这种方法来大量生产紫杉醇。
  (3) 寻找红豆衫的替代物。如红豆杉的非树皮部位提取紫杉醇或寻找产紫杉醇的非红豆杉植物。   (4) 化学合成。研究紫杉醇的化学结构,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紫杉醇。
  (5) 生物合成。研究红豆杉生物合成途径,用酶工程的手段合成紫杉醇。
  (6) 基因工程。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红豆杉提高紫杉醇产量。
  (7) 诱变育种。对红豆杉进行诱变育种,以期提高紫杉醇产量。
  (8) 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天然的红豆杉种群进行就地保护。
  (9) 帮助当地农民脱贫。帮助当地农民通过其他途径脱贫。
  (10) 法律途径。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执法力度。
  4 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通过思维风暴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内活动的形式分享活动心得,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本节课的小结。
  教師小结预设:我们不仅是社会的一份子,而且还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在追求健康、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努力找到社会发展与自然和谐的平衡点。科学技术往往能给人们解决问题带来希望。但是,提醒大家的是,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在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也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例如,癌症患者的数量逐年攀升与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恶化密切相关。因此,在利用科学技术生产紫杉醇、拯救红豆杉的过程中,要防止由此可能产生的工业污染。否则,可能得不偿失。
  5 教学反思
  5.1 重视STSE教育情境的选择
  本节课的内容本身属于技术的应用部分,与社会生活也紧密相关。教师通过在课堂中选择“红豆杉”这一环境保护的热点话题,创设情境,使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者联系起来。教师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应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教师通过情境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讨论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先进技术的应用价值。
  5.2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本节课中,通过两个课堂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学生在完成思维导图环节后,大多数小组的思维就被“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这一知识框架限制住了。只有个别小组能够跳出本节课,想到化学合成、微生物发酵、生物合成等其他方法。显然,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学生训练的机会。
  5.3 关注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作了课堂教学的预设。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课堂是充满生机和乐趣的,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过程中的生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积极进行知识探索,同时围绕创设的情景进行讨论,提出各种见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根据课堂生成情况调整教学,使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使教学更加充满活力。教师只有关注了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才能脱离按部就班的桎梏,和学生一道创造人本、个性、开放的高效课堂!
其他文献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认为质疑是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起点。笔者尝试采用“教师设疑——学生探疑——学生解疑——学生质疑——师生释疑”的教学。  下面就这种课堂的几个教学环节作一介绍。  1 教师设疑——教师设置课堂问题  “设疑”是教师根据所授内容和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以期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一环节是教师在备课中完成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参与过程,学习
摘 要 以选修实验课题“植物的组织培养”为例,充分挖掘校本课程资源,注重实验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体现实验教学的实用性、主体性、整合性和示范性。  关键词 校本课程资源 实验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学课程资源是指生物学课程实施可利用的所有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也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是决定课程实施和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
1教材分析  课题“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是新教材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7章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和老教材比较有较大的变动,删去了鸭翅的观察,增加了“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观察活动。本节教学重难点是,举例说明脊椎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教学要求比老教材高。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本节课标内容是: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对本节内容的活动建议是:观察某种脊椎动物的肌肉、
摘要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在高中生物中是一个教学难点,特别是其中对同位素示踪法的应用、观察到的现象、实验中的误差,学生很难理解到位。采用物理模型构建法与假说演绎法结合,实现对此难点的突破。  关键词物理模型构建 教学设计 一轮复习  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中,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需要掌握的两个重点内容。尤其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涉及到同位素标记法的运用,是学生理解的难
摘要 叙述如何使职中学生认识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性,抱有掌握一技之长的心理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并尽最大可能地发掘其潜能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既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了保证,又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了当前形势的需要。  关键词 职高生物 服务农村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中等职业中学的设立不仅是为高校培养输送人才,更重要的是为当地经济的腾飞做出贡献
高中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教材,通过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信服这一结果,因为艾弗里的实验中提取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怎样才能把DNA和蛋白质分开,直接单独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对于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处理的    1 动画演示,变抽象为直观    首先出示大肠杆菌
摘要 随着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展开,性教育又被纳入到高中生物教材中,然而生物新教材的编写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生物教材性健康教育内容的编排并且与国外性健康教育进行比较,旨在帮助学生确立健康的性观念,提出改善意见,为我国合理有效的开展性教育及解决现存问题提供对策。  关键词 性教育 性道德教育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落叶灌木,高达3 m;当年小枝浅黄褐色,四角状,被由黄褐色簇状毛组成的绒毛,二年生小枝灰褐色或灰黑色,稍具棱角或否,散生圆形皮孔,老枝圆筒形,近水平状开展。冬芽有1对披针状三角形鳞片。叶纸质,宽卵形、圆状倒卵形或倒卵形,稀近圆形,长4~10 cm,顶端圆或急狭而微凸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很少微心形,边缘有不整齐三角状锯齿,叶柄长1~2 cm米,被薄绒毛;无托叶。聚伞花序伞形式,球形,直径4~8 c
摘 要 通过实践发现教材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实验存在的一些问题,参考国标的方法进行改进,以紫外分光光度计为检测仪器,建立了标准曲线,研究了络合物加入时间、显色时间、显色液的稳定性及活性炭脱色效果。  关键词 泡菜 亚硝酸盐 分光光度计  中图分类号 Q-33 文献标志码 B  1 引言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被置于课程改革的基础地位,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
文件编号:1003—7586(2010)07—0061一02  摘要 人体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人体自身的生理现象是探索生命科学机理的最佳实例,生命科学中许多微观、抽象的组织结构与学科特有的思想可以用人体作为模型去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体可以作为部分演示实验的直接教具。人体表达出的各种肢体语言蕴藏着无声的教育信息。叙述了如何把人体作为有效的课程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