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632411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追问是教师对学生的深层次发问,数学追问能引导学生逼近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核。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追问、巧于追问、精于追问。通过追问,探析知识本源,演绎课堂生成,进而让数学教学走向优质、高效。
  [关键词]追问;数学思维;优质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88-01
  追问是开启学生数学思维的“钥匙”,是深化学生数学思维的“铁锹”,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云梯”。数学教学中的追问主要有两种教学取向:一是挖掘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数学思维的广度;二是展现数学思维的过程,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追问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跟进学生的认知状态,指引学生的认知方向。
  一、追问知识的来龙去脉
  追问不是平铺直叙地交流,而是对知识本质的深度挖掘,是对知识本质的深度探寻,层层剥笋式的数学追问,可让学生一步步走向数学本质。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可开展如下追问。
  师:把1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占1个桃的多少?
  生1:每份占1个桃的四分之一。
  师:如果把2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生2:每份是二分之一個桃,即2个桃的四分之一。
  师: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生3:每份是1个桃,也就是4个桃的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分成的份数相同,表示的分数却不一样呢?
  生(齐):因为被分的桃的个数不一样。
  师:那什么是不变的呢?
  生(齐):每份的数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不变。
  ……
  本节课中,把一个单位分成几份,占几分之几,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是,教师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继续追问使学生对分数的性质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追问学生的思维历程
  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追问学生的思维历程,让学生萌发解决问题的灵感与创意。通过追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列举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历程。
  例如,教学“认识千以内的数”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千以内的数后,教师出示习题:从3、0、6、8中任意选择三个数组成不同的三位数,你能找到哪些?
  生1:我找出的有306、603、608、638……
  师:如果确定百位上的数是3,你能找到哪些数呢?
  生2:306、308、360、368、380、386。
  生3:306、360、308、380、368、386。
  师:这两位同学的列举有什么不同?
  生4:生2是先确定十位,再确定个位上的数,生3是先选定两个数再交换这两个数的位置。
  师:你们觉得哪种列举方式好一些?
  生5:生2的方式好,因为我们不仅要有序地考虑十位,也要有序地考虑个位,这样才能保证既不遗漏也不重复。
  本节课中,教师敏锐地捕捉到生1的思维缺乏逻辑顺序,不动声色地对所有学生进行了归类思想的引导:分别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再确定个位上的数。然后通过恰当地追问,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两种列举方式的优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追问课堂的动态生成
  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稍纵即逝的课程教学契机,对课堂的动态生成信息进行追问,将课堂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转化为学生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在交流反馈长方体的棱数时,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在课堂上掀起了“涟漪”。
  生1:一个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4×6不是应该等于24吗?
  师:是啊,为什么一共只有12条棱呢?
  生2:因为一个面有4条棱,6个面一共有24条棱。但是这条棱是上面和前面共同拥有的,而这条棱是上面和左面共同拥有的(吞吞吐吐)。
  师:大家观察一下,棱与面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3:我发现如果我们按照面的个数来统计棱的条数的话,每条棱都重复计算了一次。
  生4:我还可以从一个顶点出发数,一个顶点有3条棱相交,一共有8个顶点,3×8=24,但由于每一条棱都与两个顶点相连,所以还要再除以2。(显然,生4是在生3的启发下想出的又一个解题思路)
  本节课中,当学生出现了数棱数的认知错误时,教师顺着学生的想法继续追问。学生在矛盾中继续深入思考,很快发现简单相乘会有重复,然后自我否定原先看似合理的方法,重新探求到从每个顶点出发数棱数的方法。
  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追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追问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对学生数学思维进行纠偏、点拨和补充,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追问,让学生从被教师追问转向主动向教师追问,进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责编 韦 迪)
其他文献
[摘 要]从错误的成因进行分析,可知“前概念” 形成的心理内因:顽固的生活经验、旧概念的副作用、曲解语义等。从数学教学角度来看,应对策略主要有:通过推测与调查让学生的“前概念”显露出来;通过分析对比找准“前概念”中的错误成因;以实例论证、多维诠释、辨析鉴真等方式矫枉纠偏。以“垂直与平行”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消除“前概念”对新概念的形成产生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前概念”;垂直与平行;新概念  
[摘 要]数感是眼下数学教学改革中的热门话题,它对于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意义重大。在“数一数”的教学中,教师引入数字游戏活动,通过将数与形、拨、估相结合,让学生“数”出感觉,从而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数感;数形结合;点算;数数;估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007-9068(2017)29-0046-01  数感是人对数字与运算的一种敏感
[摘 要]“复式折线统计图”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只有通过让学生经历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才能让学生清楚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而懂得分析、比较并做出判断,真正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  [关键词]复式折线统计图 分析 对比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76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74、75页。  【教学过程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教师要想将抽象、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必须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寓情趣于知识之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充满激情的探索中,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升,让数学教学更具生命力。  [关键词]形象 体验 情趣 创造 思维 想象 发展 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23  数学是
[摘 要]借助畫图策略进行教学,可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以苏教版教材的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为例,向学生渗透画图策略,发现画图有助于表征题目意思、寻找解题思路、渗透数形结合、提高画图能力。  [关键词]画图;解决问题;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4-0040-02  画图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必备的解题能力,画图能借助几何直观把复杂的
[摘 要]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坚信“错误”是可利用的。在利用学生的“错误”时,要注重与他们交流。教师应在尊重的前提下,利用好“错误”,促进所有学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错误 尊重 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42  在数学课堂练习中,经常会碰到学生出现错误的情况。对于这些“错误”的处理,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摘 要]面对新教材呈现的略有调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将读懂学生、研读教材作为源头活水,传数学思想之“道”,授解题技巧之“术”,真正落实课程标准提倡的“四基”。  [关键词]教材 解决问题 策略 假设 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28  数学教材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由一个个数学知识
[摘 要]“分数的意义”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单位“1”的含义。通过顺学而导、比较探究、拓展延伸、回顾反思等教学环节,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处,学生在激烈的思维燃烧、智慧碰撞中,拓展对于分数内涵的深刻理解,体会分数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分数的意义;引入;探究;拓展;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4-0019-03  “分
6[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让学生经历、体验、感受统计产生的意义,理解统计本质的意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为例,通过抓住知识节点,重视学生经验的积累,巧用数形结合,充分展示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知欲望,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  [关键词]复式条形统计图 数形结合 经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
[摘 要]以“平移和旋转”的三个教学片断为例,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教材内容生活化,并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的机会,讓学生感觉到数学很好玩,数学很简单,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知识。  [关键词]平移和旋转;简约;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28-01  对于数学,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曾描述:“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