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塑造的关键时期。《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养成自主、专注、自控、文明等良好生活习惯,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引发了我们的深入思考,于是我们以幼儿一日活动中每天重复最多的“取餐”生活环节为突破口,积极探究幼儿在自主取餐中行为习惯养成的多元化策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生活课程意识,促进幼儿在自由自主的生活中养成自我服务、文明、交往、专注、规则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 键 词】 幼儿;习惯;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习惯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自然的不知不觉的本能的行为,是一个人在反复循环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和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
《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这一生活课程目标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养成自主、专注、自控、文明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于是我们围绕幼儿一日活动中每天重复最多的“取餐”生活环节,以“幼儿自主取餐”为突破口,积极探究在这个重要的生活环节蕴含了哪些教育机制,能发展幼儿的哪些能力,取餐中教师该做些什么?还可以是什么?为进一步提升教师对课程的关注意识、放手意识、观察意识,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促进幼儿在自主取餐中提升自我服务、文明、交往、专注、规则等能力,我们采取以下多元化策略:
一、制定目标,明确方向
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合理的教育环节,并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合理地进行评价,帮助我们了解幼儿在此生活阶段的最近发展目标,于是一日生活课程“自主取餐”目标的制定帮我们确立了方向,例如:
一日生活课程“自主取餐”目标设置
【设置对象】 教师
【目标达成】 1. 提升教师对自主取餐中行为习惯养成的认识,建立“生活课程观”;2. 通过实践观察,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幼儿自主取餐中的行为表现,并进行跟踪、记录、分析。
【具体指标】 1. 有生活课程意念,能有计划地开展系列自主取餐课程;2. 学习个案跟踪观察指导,记录取餐的能力和行为;3. 教师分工明确,有观察任务意识。
【设置对象】 幼儿
【目标达成】 学习优雅的取餐礼仪,养成卫生和安全取餐的习惯。
【具体指标】
1. 知道餐前洗手,不拥挤;2. 知道保护自己,能使用正确的方法取餐;3. 能安静、愉快自主取餐,知道照顾自己,取适量的餐;4. 文明使用餐具,不让餐具碰撞发出过大的响声,不敲碗勺,用餐后餐具物归原处;5. 能耐心等待取餐、知道谦让,不拥挤,学会自我调控。
【设置对象】 家长
【目标达成】 提升家长对自主取餐行为习惯养成的认识,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具体指标】 借助家长开放日和亲子活动,让家长亲身体验感知自主取餐的重要性和内涵。
二、学会放手,自主发展
教师的理念决定行动,教师的行为决定幼儿生活质量,促进幼儿发展,我们体验寻找适宜幼儿发展与教师有效行为策略的平衡点,让幼儿在取餐中能做到真正的自主,为此我们要:
(一)学会放手
首先,把时间放给幼儿,不再着急为吃饭而吃饭,让幼儿尽量在餐前多做点事情。其次,放手让幼儿做事情,教师有意识地寻找适宜幼儿发展的生活课程,并学习指导如:抬桌子、叠擦布、擦桌子、整理区角、协助布置餐桌。最后,学着放手自我,说得少、看得多,试着从心、从行为走向幼儿,让幼儿自己学着尝试,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关注幼儿在取餐过程中礼仪等行为能力的提升,由整齐划一转变成自然自主;由教师唠叨转变成自我控制;由教师照顾转变成自我保护。
(二)有效观察,合理分工
只有教师分工明确,有观察任务意识,才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生活习惯进行不同的介入、参与、引导、诱导等策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环境预备,蕴含习惯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策略和资源,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指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于是,教师们便从环境、取餐用具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探究和尝试,让班级环境作为隐性课程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服务能力。
(一)环境氛围,抒发情怀
蒙特梭利认为:“成人应该为幼儿预备一个符合幼儿需要的真实环境,它能提供幼儿身心发展所需的活动与练习,并且像家一样充满爱、快乐与便利”。而自主取餐,我们更注重幼儿生活品质的提升,而不是为取餐而取餐,努力将幼儿情感调整到舒适、自然,并学会轻声交流、耐心等待,学会生活技巧等能力的提升,于是,我们在自主取餐的餐前准备环节播放适宜的餐前音乐、餐桌的上布置上可适宜增添餐花、托盘等用具,引导幼儿舒缓自我的情怀。
(二)标识使用,蕴含规则
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可以帮助它形成一定的卫生、生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如何在自主取餐中帮助幼儿建立自主有效的规则意识,我们首先在地面上借助标识规划幼儿的行走路线,以免发生碰撞,并将摆放的物品将其在桌面以标识的形式给予暗示,引导幼儿主动将物与图有效对应。其次,将取餐的菜类和汤类进行空间的分开,在避免拥挤的同时,更容易让幼儿有序地流动起来,促进幼儿外在秩序感的自主形成。
四、自主选择,学会生活
陈鹤琴认为,儿童是在实践中学习的。他指出: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指南》中提出,我们要了解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并提出合理期望。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为此,我们注重幼儿生活品质的提升,不再将自主取餐仅看作是做事情,而是在取餐中以幼儿为主,为幼儿提供自由、自主、温馨的进餐环境和材料,让幼儿积累经验,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如:学会自主布置餐桌、桌花、抽纸巾、抹布、垃圾筐、筷笼等进餐桌物放;其次,取餐开始时不再是教师代替,而是引导幼儿进行进餐工具分类,如:取餐盘、汤盆、汤勺碗、菜盆、菜勺、夹子等有序摆放在适宜的位置;最后,幼儿在取餐时候自主选择要选择的飯菜数量、种类,教师给予幼儿情况进行适宜的指导。这样幼儿不仅在生活中学习分类,更提升基本的舀、端、夹等生活技能技巧,增强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幼儿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学会尊重幼儿、信任幼儿,给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让他们变成“生活的小主人”,促进幼儿专注、耐心、文明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王萍.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陈鹤琴. 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活教育[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周逸芬. 蒙特梭利幼儿单元活动设计课程[M].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4.
【关 键 词】 幼儿;习惯;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习惯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自然的不知不觉的本能的行为,是一个人在反复循环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和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
《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这一生活课程目标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养成自主、专注、自控、文明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于是我们围绕幼儿一日活动中每天重复最多的“取餐”生活环节,以“幼儿自主取餐”为突破口,积极探究在这个重要的生活环节蕴含了哪些教育机制,能发展幼儿的哪些能力,取餐中教师该做些什么?还可以是什么?为进一步提升教师对课程的关注意识、放手意识、观察意识,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促进幼儿在自主取餐中提升自我服务、文明、交往、专注、规则等能力,我们采取以下多元化策略:
一、制定目标,明确方向
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合理的教育环节,并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合理地进行评价,帮助我们了解幼儿在此生活阶段的最近发展目标,于是一日生活课程“自主取餐”目标的制定帮我们确立了方向,例如:
一日生活课程“自主取餐”目标设置
【设置对象】 教师
【目标达成】 1. 提升教师对自主取餐中行为习惯养成的认识,建立“生活课程观”;2. 通过实践观察,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幼儿自主取餐中的行为表现,并进行跟踪、记录、分析。
【具体指标】 1. 有生活课程意念,能有计划地开展系列自主取餐课程;2. 学习个案跟踪观察指导,记录取餐的能力和行为;3. 教师分工明确,有观察任务意识。
【设置对象】 幼儿
【目标达成】 学习优雅的取餐礼仪,养成卫生和安全取餐的习惯。
【具体指标】
1. 知道餐前洗手,不拥挤;2. 知道保护自己,能使用正确的方法取餐;3. 能安静、愉快自主取餐,知道照顾自己,取适量的餐;4. 文明使用餐具,不让餐具碰撞发出过大的响声,不敲碗勺,用餐后餐具物归原处;5. 能耐心等待取餐、知道谦让,不拥挤,学会自我调控。
【设置对象】 家长
【目标达成】 提升家长对自主取餐行为习惯养成的认识,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具体指标】 借助家长开放日和亲子活动,让家长亲身体验感知自主取餐的重要性和内涵。
二、学会放手,自主发展
教师的理念决定行动,教师的行为决定幼儿生活质量,促进幼儿发展,我们体验寻找适宜幼儿发展与教师有效行为策略的平衡点,让幼儿在取餐中能做到真正的自主,为此我们要:
(一)学会放手
首先,把时间放给幼儿,不再着急为吃饭而吃饭,让幼儿尽量在餐前多做点事情。其次,放手让幼儿做事情,教师有意识地寻找适宜幼儿发展的生活课程,并学习指导如:抬桌子、叠擦布、擦桌子、整理区角、协助布置餐桌。最后,学着放手自我,说得少、看得多,试着从心、从行为走向幼儿,让幼儿自己学着尝试,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关注幼儿在取餐过程中礼仪等行为能力的提升,由整齐划一转变成自然自主;由教师唠叨转变成自我控制;由教师照顾转变成自我保护。
(二)有效观察,合理分工
只有教师分工明确,有观察任务意识,才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生活习惯进行不同的介入、参与、引导、诱导等策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环境预备,蕴含习惯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策略和资源,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指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于是,教师们便从环境、取餐用具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探究和尝试,让班级环境作为隐性课程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服务能力。
(一)环境氛围,抒发情怀
蒙特梭利认为:“成人应该为幼儿预备一个符合幼儿需要的真实环境,它能提供幼儿身心发展所需的活动与练习,并且像家一样充满爱、快乐与便利”。而自主取餐,我们更注重幼儿生活品质的提升,而不是为取餐而取餐,努力将幼儿情感调整到舒适、自然,并学会轻声交流、耐心等待,学会生活技巧等能力的提升,于是,我们在自主取餐的餐前准备环节播放适宜的餐前音乐、餐桌的上布置上可适宜增添餐花、托盘等用具,引导幼儿舒缓自我的情怀。
(二)标识使用,蕴含规则
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可以帮助它形成一定的卫生、生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如何在自主取餐中帮助幼儿建立自主有效的规则意识,我们首先在地面上借助标识规划幼儿的行走路线,以免发生碰撞,并将摆放的物品将其在桌面以标识的形式给予暗示,引导幼儿主动将物与图有效对应。其次,将取餐的菜类和汤类进行空间的分开,在避免拥挤的同时,更容易让幼儿有序地流动起来,促进幼儿外在秩序感的自主形成。
四、自主选择,学会生活
陈鹤琴认为,儿童是在实践中学习的。他指出: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指南》中提出,我们要了解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并提出合理期望。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为此,我们注重幼儿生活品质的提升,不再将自主取餐仅看作是做事情,而是在取餐中以幼儿为主,为幼儿提供自由、自主、温馨的进餐环境和材料,让幼儿积累经验,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如:学会自主布置餐桌、桌花、抽纸巾、抹布、垃圾筐、筷笼等进餐桌物放;其次,取餐开始时不再是教师代替,而是引导幼儿进行进餐工具分类,如:取餐盘、汤盆、汤勺碗、菜盆、菜勺、夹子等有序摆放在适宜的位置;最后,幼儿在取餐时候自主选择要选择的飯菜数量、种类,教师给予幼儿情况进行适宜的指导。这样幼儿不仅在生活中学习分类,更提升基本的舀、端、夹等生活技能技巧,增强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幼儿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学会尊重幼儿、信任幼儿,给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让他们变成“生活的小主人”,促进幼儿专注、耐心、文明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王萍.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陈鹤琴. 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活教育[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周逸芬. 蒙特梭利幼儿单元活动设计课程[M].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