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突出“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增强趣味性,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如何在课程改革中贯彻这些呢?又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笔者认为,教师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自身能力的提高
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和知识结构。除了职业道德外,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而教师的自身素质又可以从“深、广”两方面下功夫。
“深”指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尽管中学历史教材浅显易懂,但融进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之底蕴,这些是形成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丰富素材,是培养学生以史为鉴、尊重历史、正视历史的可贵资料。作为历史教师,应具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不要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知识体系,要经常钻研教材,以便温故知新。要经常关注学术动态,用基础知识去分析学术,升华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厚积薄发和游刃有余。
“广”指教师必须拓宽知识面,作到博学多才。近几年历史高考要求综合的能力加强,跨学科的现象时有出现,有些历史考题涵盖了许多方面。因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应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在知识的“广”方面多下功夫。如要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要明确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并且应用它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现象和本质、量变和质变、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几乎在每节课都要求教师对这些做出科学的解释。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弄清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的过程中逐步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多掌握一些语言文学常识及文言文阅读功底,这些都是教师作到知识“广”所不可缺少的。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的历史教学,驻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认识常态,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容器。它的缺点也是致命的:学生学多悟少使学习过程成了死记硬背的过程,缺乏灵活运用知识、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更谈不上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了。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在思想上转变观念,摆正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一个引导作用,而学生在教学中自始自终都是处于主体作用。因而要围绕学生展开工作。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结合教育学心理学施行恰当的教学方法。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主体不放松。
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结构,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研究点、探索点、兴奋点”,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营造轻松、和谐、民主气氛浓厚的课堂气氛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方式。对于学生的各种回答,教师都采取鼓励态度,不加任何批评,最后正确引导,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新知。第二、开展教学课堂的外延,使课内与课外结合,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走出课堂,投进大自然的怀抱。使学生学会自备材料、自制标本、独立研究,让学生在动手验证、探讨、寻求答案、解决问题中,提高研究、动手能力。课内外的结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第三、使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第四、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总之,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应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投身到课程改革中去,积极探索适于学生的新教法、新思路,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作者单位:638000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官盛小学)
一、自身能力的提高
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和知识结构。除了职业道德外,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而教师的自身素质又可以从“深、广”两方面下功夫。
“深”指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尽管中学历史教材浅显易懂,但融进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之底蕴,这些是形成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丰富素材,是培养学生以史为鉴、尊重历史、正视历史的可贵资料。作为历史教师,应具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不要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知识体系,要经常钻研教材,以便温故知新。要经常关注学术动态,用基础知识去分析学术,升华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厚积薄发和游刃有余。
“广”指教师必须拓宽知识面,作到博学多才。近几年历史高考要求综合的能力加强,跨学科的现象时有出现,有些历史考题涵盖了许多方面。因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应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在知识的“广”方面多下功夫。如要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要明确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并且应用它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现象和本质、量变和质变、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几乎在每节课都要求教师对这些做出科学的解释。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弄清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的过程中逐步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多掌握一些语言文学常识及文言文阅读功底,这些都是教师作到知识“广”所不可缺少的。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的历史教学,驻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认识常态,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容器。它的缺点也是致命的:学生学多悟少使学习过程成了死记硬背的过程,缺乏灵活运用知识、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更谈不上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了。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在思想上转变观念,摆正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一个引导作用,而学生在教学中自始自终都是处于主体作用。因而要围绕学生展开工作。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结合教育学心理学施行恰当的教学方法。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主体不放松。
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结构,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研究点、探索点、兴奋点”,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营造轻松、和谐、民主气氛浓厚的课堂气氛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方式。对于学生的各种回答,教师都采取鼓励态度,不加任何批评,最后正确引导,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新知。第二、开展教学课堂的外延,使课内与课外结合,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走出课堂,投进大自然的怀抱。使学生学会自备材料、自制标本、独立研究,让学生在动手验证、探讨、寻求答案、解决问题中,提高研究、动手能力。课内外的结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第三、使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第四、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总之,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应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投身到课程改革中去,积极探索适于学生的新教法、新思路,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作者单位:638000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官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