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作文教学的关键。头痛于作文的学生,是因为作文激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1.先说后写,激发兴趣。
言为心声,小学儿童由于自己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地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地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孩子创造演讲的机会。教师利用每天10分钟的早自习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讲话”,内容不限,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但说话时间由短到长,说话要求也是由易到难,分时间段逐步深入。通过坚持开展这个活动,笔者发现班上原本内向的几个女生到后来上台时脸不再红了,声音也洪亮了,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巧引妙渗,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比如:我在二年级教学以树的名称归类识字这一课时,教授了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知识。学完课中的字词,我提出下列问题:“咱们这儿都有哪些树?哪些树最常见?”“那些常见的树各是什么样?”“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怎样?”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看、去想、去问、去听,然后回到课堂上说。没想到,学生说出了许多生动的句子,比如:“杨树上长着许多只蝴蝶,每天都在翩翩起舞呢!”“栗子花像一条条毛毛虫,一撮一撮地挂在树上。”“柳树像婀娜多姿的小姑娘,随风摆呢……”就这样一一回答了上列问题,我听后非常高兴,又兴奋地引导他们把这些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回答前两个问题的话是一个自然段,回答后两个问题中每种树的样子、生长特点的话分别是一个自然段,把这些话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这就是说,把几个意思相关的句子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段话,把几个意思相关的段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同学们恍然大悟。
3.因地制宜,培养兴趣。
(1)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或语言,教师就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更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温床。
(2)自主自能作文,张扬个性,彰显特色。其实作文没有定式,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爱写,乐写。写些什么,以何种形式去写并不重要。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地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了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兴趣得到了提高。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地选题、选材,选择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3)融入生活,拓展观察思考空间。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材料必须在生活中提取,且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趣味无穷。“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现在的小学生“神”作文的出现,也是因为没有生活基础的缘故。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辐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思路。
比如: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可让他们动手植树、养花、种菜,也可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把栽种或饲养的过程以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又培养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写起作文来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会逐渐被激发起来,写作素材也会逐渐丰富起来。
又如:写有关于秋天风景的习作,可以让学生把上学路上的田野、小路、菜园写进作文;也可以写校园、草地、山坡;还可以在写作之前带领学生去草地上、山坡上、树林里,欣赏那里的风景,再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的学生看了田野里农民伯伯堆的草垛,能把它写成有的像宝塔,有的像松树……这样的好句子,很形象、生动,与其仔细观察自然景色是分不开的。
小学作文教学之路是坎坷不平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让学生对作文由“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使学生快乐作文,快乐成长。
1.先说后写,激发兴趣。
言为心声,小学儿童由于自己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地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地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孩子创造演讲的机会。教师利用每天10分钟的早自习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讲话”,内容不限,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但说话时间由短到长,说话要求也是由易到难,分时间段逐步深入。通过坚持开展这个活动,笔者发现班上原本内向的几个女生到后来上台时脸不再红了,声音也洪亮了,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巧引妙渗,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比如:我在二年级教学以树的名称归类识字这一课时,教授了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知识。学完课中的字词,我提出下列问题:“咱们这儿都有哪些树?哪些树最常见?”“那些常见的树各是什么样?”“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怎样?”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看、去想、去问、去听,然后回到课堂上说。没想到,学生说出了许多生动的句子,比如:“杨树上长着许多只蝴蝶,每天都在翩翩起舞呢!”“栗子花像一条条毛毛虫,一撮一撮地挂在树上。”“柳树像婀娜多姿的小姑娘,随风摆呢……”就这样一一回答了上列问题,我听后非常高兴,又兴奋地引导他们把这些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回答前两个问题的话是一个自然段,回答后两个问题中每种树的样子、生长特点的话分别是一个自然段,把这些话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这就是说,把几个意思相关的句子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段话,把几个意思相关的段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同学们恍然大悟。
3.因地制宜,培养兴趣。
(1)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或语言,教师就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更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温床。
(2)自主自能作文,张扬个性,彰显特色。其实作文没有定式,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爱写,乐写。写些什么,以何种形式去写并不重要。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地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了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兴趣得到了提高。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地选题、选材,选择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3)融入生活,拓展观察思考空间。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材料必须在生活中提取,且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趣味无穷。“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现在的小学生“神”作文的出现,也是因为没有生活基础的缘故。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辐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思路。
比如: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可让他们动手植树、养花、种菜,也可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把栽种或饲养的过程以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又培养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写起作文来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会逐渐被激发起来,写作素材也会逐渐丰富起来。
又如:写有关于秋天风景的习作,可以让学生把上学路上的田野、小路、菜园写进作文;也可以写校园、草地、山坡;还可以在写作之前带领学生去草地上、山坡上、树林里,欣赏那里的风景,再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的学生看了田野里农民伯伯堆的草垛,能把它写成有的像宝塔,有的像松树……这样的好句子,很形象、生动,与其仔细观察自然景色是分不开的。
小学作文教学之路是坎坷不平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让学生对作文由“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使学生快乐作文,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