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型区域为我国整体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做出了基础性贡献,然而,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过去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将无法再发力。山西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区域,虽然煤炭工业经历了10年黄金发展期,但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煤炭业就遇到“寒冬期”。位于煤炭业下游的钢铁、电力行业也出现产能过剩,原料库存增加;受国际经济低迷、人民币升值和节能减排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煤炭业出现了销售不旺、产能过剩等问题,山西煤炭业发展遇到困难。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关系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是一定区域经济结构的地域表现。土地利用是联系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基本纽带,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化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协调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要点。W·阿朗索的极差地租理论指出,不同产业根据其附加值在空间上自动分布最后达到平衡,产业区位特征就呈现出来。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内在地决定了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而空间结构的优化为区域产业的发展提供合理的载体,促进产业经济效应有效发挥,二者相辅相成、协调统一,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从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实践来看,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都有着对应关系,见下表。
区域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应关系
资料来源: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第二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
二、山西省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
(一)山西产业结构现状
1.产业结构单一
山西省的产业结构整体偏向重工业。根据山西统计年鉴的数据,2012年重工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总值的94.4%,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及围绕煤炭产业发展的原料加工产业、冶金、电力、炼焦等。偏向重工业使得环境生态问题严峻,不仅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且第二产业中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也受到制约。根据山西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1-2010的10年间山西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位于前四位的依次为煤炭、电力、冶金、炼焦,挤压了对加工制造业的投资,不仅造成这些行业退出壁垒高,而且没有培养接替产业延续经济的持续发展。
2.文化产业正在兴起
山西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然而长期以来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产业转型的探索中,山西的文化产业正在兴起。旅游收入从2002年的全国27位上升至2010年的13位;2013年旅游收入达到2305亿元,比上年增长27.2%。虽然山西的文化资源丰富,但知名度不够,主要源于山西省旅游文化宣传和运作体系不完善,规模化、市场化程度低;景点零散、交通不便,综合服务能力低差。总体而言,依据山西省旅游资源优势及其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和产业转型机遇,预计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光明。
3.装备制造业发展初现端倪
虽然煤、焦、冶、电是山西的主导产业,但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山西已有的产业优势下,先进装备制造业蓄势待发。2006-2012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率22.2%,2012年工业增加值429.63亿元,增速高达33.7%。从投资方向看,近两年四大主导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开始下降,机械工业投资占比上升。目前山西省已形成以太原重工集团为主导的一批小而散的装备制造企业群,这种领导型的行业内、企业间组织方式对发展装备制造业有利,小企业可以避免发展的盲目性和同构性,当然对领导型企业要求较高,需要其具有战略性发展眼光。因此,从目前的发展速度和未来的发展潜力看,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态势已初显。
(二)山西空间结构现状
1.中心城市布局结构分析
山西省地级中心城市空间分布呈以太原为中心的辐射形状,阳泉分布在连接山西和河北的石太线上,榆次、长治和晋城分布在连接山西和河南的太焦线上,其余的城市大都分布在南北同蒲线上,广阔的西部地区地级市只有吕梁。山西省西部地区受地理形势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交通不便与其他地区联系甚少,经济也较落后。2011年太中银铁路线的正式通车,结束了山西西南部没有客运铁路的历史。虽然山西地级市分布呈“大”字型,但是由于很多地级市分布在南北同蒲线上,距离较远,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大同市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但位于广袤的北部地区边缘,对晋北地区的组织领导作用效果不明显;西南部地区分布了产业结构相似、城市职能相近的临汾、侯马、运城三个市区, 相互牵制、发展趋同,没有形成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的城市群。
2.城镇体系布局分析
山西省煤炭分布极广,全省119个县(市、区)中97个县(市、区)有煤炭资源。受资源分布的影响,产业、人口也分散,区域内部各城镇自成体系,与其他城镇、中心城市之间的产业联系、职能联系薄弱,高度城市化的中心城市与低水平城市化的城镇之间呈现明显的嵌入式二元结构。因此,山西省城镇体系规模总体较小,大中型城市较少,小型城市较多,当然也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城市基础设施整体落后。
3.交通轴线网络结构分析
山西地貌类型多样,中部分布着五大盆地,东西部分布较多山地,东部山地呈多字型由东北到西南走向排列,山地两侧有许多山间盆地。受地形影响,山西铁路线网络呈现由同蒲线、石太线、太焦线和太中银构成的“大”字型;主要公路干线也呈现以太原为中心的辐射状:贯通南北的大运高速;太长高速、长晋高速将东南部城镇和中心城市连接起来;东西走向有夏汾高速、汾柳高速、太旧高速。从交通路线可见,山西省已建立起“点轴式”的交通线,但众多地级市之间的交通线路还没有建成,未形成强大的交通网络。
三、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优化
根据山西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现状以及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对应关系可知,目前山西省的发展处于演化的第二阶段即核心—外围二元结构。虽然交通线呈辐射状,但经济辐射功能还未能充分发挥,周边城镇与中心城市经济联系较少,主要建立在行政管辖关系上。因此,建立较合理的城镇体系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巨大的支撑作用。
(一)依托中心城市新兴产业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城镇产业转型
随着沿海城市产业转移,山西应利用已有的工业基础积极承接相关性较大产业。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发现,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煤炭消耗排名靠前,二者相关性较大。而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利于区域的产业发展。太原作为山西的中心城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已有起色,并出现了行业领先者;煤炭资源的分散性使得各个城镇有工业基础;点轴式交通线利于经济辐射效应发挥。基于上述条件,各个城镇可以根据太原的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调整自身后参与到装备制造产业链上,形成系统化的产业体系,同时二者的融合互补可以缓解二元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形成较合理的城镇等级体系。
(二)构建合理的多城镇组团的空间结构形式
山西的地理南北跨度长,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有限。鉴于资源分散、各中小城镇已具备产业基础,所以紧凑型多城镇组团是一种有效的发展模式。离中心城市远的城镇组团,在团体成员间建立便捷交通,促进经济联系,形成“经济模块”后加入整个系统。这种空间结构利于发挥规模效应,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区域竞争力。山西省南部密布很多中小城市,位于西南的临汾、侯马、运城和位于东南的晋城、长治,应分别组团,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有效配置,在大范围内形成功能较全的中心区域,对周边城镇发挥辐射作用。
(三)发展独特的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符合构建良好生态环境的理念,同时增添了山西的人文特色。在发展文化产业前先要进行的一项重大工程就是土地修复,山西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工业区转型的经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将修复后的土地改造为运动场地、休闲公园等;矿业本身就是一种区域文化,修整矿井、矿山为可供人们参观、旅游的矿业景点。丰富文化资源的同时更应该引进商业运作体系,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要建立方便的交通网络连接旅游景点,提供一站式服务,方便旅客的同时也为顾客留下独特的山西文化印象。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代建明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关系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是一定区域经济结构的地域表现。土地利用是联系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基本纽带,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化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协调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要点。W·阿朗索的极差地租理论指出,不同产业根据其附加值在空间上自动分布最后达到平衡,产业区位特征就呈现出来。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内在地决定了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而空间结构的优化为区域产业的发展提供合理的载体,促进产业经济效应有效发挥,二者相辅相成、协调统一,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从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实践来看,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都有着对应关系,见下表。
区域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应关系
资料来源: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第二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
二、山西省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
(一)山西产业结构现状
1.产业结构单一
山西省的产业结构整体偏向重工业。根据山西统计年鉴的数据,2012年重工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总值的94.4%,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及围绕煤炭产业发展的原料加工产业、冶金、电力、炼焦等。偏向重工业使得环境生态问题严峻,不仅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且第二产业中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也受到制约。根据山西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1-2010的10年间山西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位于前四位的依次为煤炭、电力、冶金、炼焦,挤压了对加工制造业的投资,不仅造成这些行业退出壁垒高,而且没有培养接替产业延续经济的持续发展。
2.文化产业正在兴起
山西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然而长期以来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产业转型的探索中,山西的文化产业正在兴起。旅游收入从2002年的全国27位上升至2010年的13位;2013年旅游收入达到2305亿元,比上年增长27.2%。虽然山西的文化资源丰富,但知名度不够,主要源于山西省旅游文化宣传和运作体系不完善,规模化、市场化程度低;景点零散、交通不便,综合服务能力低差。总体而言,依据山西省旅游资源优势及其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和产业转型机遇,预计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光明。
3.装备制造业发展初现端倪
虽然煤、焦、冶、电是山西的主导产业,但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山西已有的产业优势下,先进装备制造业蓄势待发。2006-2012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率22.2%,2012年工业增加值429.63亿元,增速高达33.7%。从投资方向看,近两年四大主导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开始下降,机械工业投资占比上升。目前山西省已形成以太原重工集团为主导的一批小而散的装备制造企业群,这种领导型的行业内、企业间组织方式对发展装备制造业有利,小企业可以避免发展的盲目性和同构性,当然对领导型企业要求较高,需要其具有战略性发展眼光。因此,从目前的发展速度和未来的发展潜力看,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态势已初显。
(二)山西空间结构现状
1.中心城市布局结构分析
山西省地级中心城市空间分布呈以太原为中心的辐射形状,阳泉分布在连接山西和河北的石太线上,榆次、长治和晋城分布在连接山西和河南的太焦线上,其余的城市大都分布在南北同蒲线上,广阔的西部地区地级市只有吕梁。山西省西部地区受地理形势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交通不便与其他地区联系甚少,经济也较落后。2011年太中银铁路线的正式通车,结束了山西西南部没有客运铁路的历史。虽然山西地级市分布呈“大”字型,但是由于很多地级市分布在南北同蒲线上,距离较远,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大同市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但位于广袤的北部地区边缘,对晋北地区的组织领导作用效果不明显;西南部地区分布了产业结构相似、城市职能相近的临汾、侯马、运城三个市区, 相互牵制、发展趋同,没有形成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的城市群。
2.城镇体系布局分析
山西省煤炭分布极广,全省119个县(市、区)中97个县(市、区)有煤炭资源。受资源分布的影响,产业、人口也分散,区域内部各城镇自成体系,与其他城镇、中心城市之间的产业联系、职能联系薄弱,高度城市化的中心城市与低水平城市化的城镇之间呈现明显的嵌入式二元结构。因此,山西省城镇体系规模总体较小,大中型城市较少,小型城市较多,当然也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城市基础设施整体落后。
3.交通轴线网络结构分析
山西地貌类型多样,中部分布着五大盆地,东西部分布较多山地,东部山地呈多字型由东北到西南走向排列,山地两侧有许多山间盆地。受地形影响,山西铁路线网络呈现由同蒲线、石太线、太焦线和太中银构成的“大”字型;主要公路干线也呈现以太原为中心的辐射状:贯通南北的大运高速;太长高速、长晋高速将东南部城镇和中心城市连接起来;东西走向有夏汾高速、汾柳高速、太旧高速。从交通路线可见,山西省已建立起“点轴式”的交通线,但众多地级市之间的交通线路还没有建成,未形成强大的交通网络。
三、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优化
根据山西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现状以及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对应关系可知,目前山西省的发展处于演化的第二阶段即核心—外围二元结构。虽然交通线呈辐射状,但经济辐射功能还未能充分发挥,周边城镇与中心城市经济联系较少,主要建立在行政管辖关系上。因此,建立较合理的城镇体系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巨大的支撑作用。
(一)依托中心城市新兴产业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城镇产业转型
随着沿海城市产业转移,山西应利用已有的工业基础积极承接相关性较大产业。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发现,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煤炭消耗排名靠前,二者相关性较大。而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利于区域的产业发展。太原作为山西的中心城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已有起色,并出现了行业领先者;煤炭资源的分散性使得各个城镇有工业基础;点轴式交通线利于经济辐射效应发挥。基于上述条件,各个城镇可以根据太原的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调整自身后参与到装备制造产业链上,形成系统化的产业体系,同时二者的融合互补可以缓解二元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形成较合理的城镇等级体系。
(二)构建合理的多城镇组团的空间结构形式
山西的地理南北跨度长,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有限。鉴于资源分散、各中小城镇已具备产业基础,所以紧凑型多城镇组团是一种有效的发展模式。离中心城市远的城镇组团,在团体成员间建立便捷交通,促进经济联系,形成“经济模块”后加入整个系统。这种空间结构利于发挥规模效应,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区域竞争力。山西省南部密布很多中小城市,位于西南的临汾、侯马、运城和位于东南的晋城、长治,应分别组团,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有效配置,在大范围内形成功能较全的中心区域,对周边城镇发挥辐射作用。
(三)发展独特的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符合构建良好生态环境的理念,同时增添了山西的人文特色。在发展文化产业前先要进行的一项重大工程就是土地修复,山西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工业区转型的经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将修复后的土地改造为运动场地、休闲公园等;矿业本身就是一种区域文化,修整矿井、矿山为可供人们参观、旅游的矿业景点。丰富文化资源的同时更应该引进商业运作体系,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要建立方便的交通网络连接旅游景点,提供一站式服务,方便旅客的同时也为顾客留下独特的山西文化印象。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