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取向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理念,强调教育课程的改革与调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发展,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研究的相互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进步。但是实践取向课程理念不等同于实践至上,更不支持实践与理论的相互分离。因此,要把握好实践取向的核心理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师课程的改革路径。本文将对实践取向核心理念在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体现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课程改革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实践取向 学前教师 课程理念 改革路径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 “教育实践”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183-02
针对于传统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课程满意度低下等问题,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的试行标准,并将实践取向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理念。自该试行标准颁布以来,各大师范院校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对实践取向的理解偏差,导致实践至上成风,理论与实践分家。因此,有必要对实践取向的核心理念进行深入探讨,把握好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方向,促进课程效果的有效提升。
一、实践取向的核心理念
(一)发展实践能力
实践取向是基于传统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不足而提出的课程改革理念,由于传统教师教育课程普遍存在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探索的问题,所以实践取向强调发展幼师生的实践能力。这与学前教师的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相切合,符合幼师生在未来工作中的实践能力需求。幼师生只有在以实践性教育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中,才能锻炼好实践能力,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处理好实际工作中的各方面问题[1]。
(二)注重实践反思
实践取向指导理念强调要注重实践过程中的反思,在课程设计上,构建实践性鲜明的知识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制定个性化发展目标。对于学前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其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能特点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实践性知识体系的支撑下,才能培养幼师生的实践智慧,使其拥有实践逻辑,学会自我反思,并在反思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
(三)倡导交流互动
所谓实践逻辑是在幼师生的实践过程和反思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逻辑思维,可以指导其规范实践行为,优化实践效果。因此,这种思维能力不是通过理论灌输可以形成的,教育人员只能通过与幼师生的互动交流,对其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过程进行引导,才能让学员逐渐形成实践逻辑。因此,实践取向理念强调师生实践的积极互动和平等交流[2]。
二、基于实践取向的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可行路径
(一)将实践课程摆在核心地位
从上述实践取向核心理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前教师教育课程与幼师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应保持一致,即注重实践教学,将实践性课程摆在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地位。但是不能一味强调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相互结合,构建全面、渐进性的实践课程体系。遵循从体验到试验,从践行到研究的课程总体脉络,促进教师课程教学改革的稳步进行和良性发展。通过一系列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幼师生具备一名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在此基础上,深化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相互融合,以理论知识作为实践行为的指导依据,以实践体验检验理论学习情况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
(二)课程内容联系实际问题
学前幼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下幼儿教育的发展问题,二是幼师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只有让幼师生对这两方面问题进行深刻认识,并能够切实解决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才能实现实践教育的目标。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要与这两方面问题建立起联系。可以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加深幼师生对当下幼儿教育发展的认识。宏观层面主要通过对幼儿教育发展趋势、相关研究现状、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等方面的了解,加深幼师生对我国学前教学事业总体发展方向的认识。微观层面则通过组织幼师生深入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了解,使其建立对学前教育现状及发展的直观认识。并在实践训练课程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发展基于生本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模式
实践取向指导理念的核心是发展幼师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应构建基于生本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模式,通过开展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构建实践性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人员应与幼师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身作则,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教师素养,并通过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实践取向是学前教育教师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理念,应深入分析其中的核心指导精神,正确理解实践取向的含义,并基于实践取向理念,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前教育教师课程质量的逐步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了实践取向的核心理念和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周玲玲.基于实践统整的学前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问题与对策[J]. 教育发展研究,2015,(Z2):117-121.
[2]何慧华. 临床教学实践模式:学前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J]. 教育发展研究,2014,(04):35-40.
【关键词】实践取向 学前教师 课程理念 改革路径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 “教育实践”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183-02
针对于传统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课程满意度低下等问题,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的试行标准,并将实践取向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理念。自该试行标准颁布以来,各大师范院校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对实践取向的理解偏差,导致实践至上成风,理论与实践分家。因此,有必要对实践取向的核心理念进行深入探讨,把握好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方向,促进课程效果的有效提升。
一、实践取向的核心理念
(一)发展实践能力
实践取向是基于传统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不足而提出的课程改革理念,由于传统教师教育课程普遍存在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探索的问题,所以实践取向强调发展幼师生的实践能力。这与学前教师的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相切合,符合幼师生在未来工作中的实践能力需求。幼师生只有在以实践性教育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中,才能锻炼好实践能力,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处理好实际工作中的各方面问题[1]。
(二)注重实践反思
实践取向指导理念强调要注重实践过程中的反思,在课程设计上,构建实践性鲜明的知识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制定个性化发展目标。对于学前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其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能特点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实践性知识体系的支撑下,才能培养幼师生的实践智慧,使其拥有实践逻辑,学会自我反思,并在反思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
(三)倡导交流互动
所谓实践逻辑是在幼师生的实践过程和反思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逻辑思维,可以指导其规范实践行为,优化实践效果。因此,这种思维能力不是通过理论灌输可以形成的,教育人员只能通过与幼师生的互动交流,对其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过程进行引导,才能让学员逐渐形成实践逻辑。因此,实践取向理念强调师生实践的积极互动和平等交流[2]。
二、基于实践取向的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可行路径
(一)将实践课程摆在核心地位
从上述实践取向核心理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前教师教育课程与幼师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应保持一致,即注重实践教学,将实践性课程摆在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地位。但是不能一味强调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相互结合,构建全面、渐进性的实践课程体系。遵循从体验到试验,从践行到研究的课程总体脉络,促进教师课程教学改革的稳步进行和良性发展。通过一系列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幼师生具备一名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在此基础上,深化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相互融合,以理论知识作为实践行为的指导依据,以实践体验检验理论学习情况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
(二)课程内容联系实际问题
学前幼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下幼儿教育的发展问题,二是幼师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只有让幼师生对这两方面问题进行深刻认识,并能够切实解决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才能实现实践教育的目标。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要与这两方面问题建立起联系。可以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加深幼师生对当下幼儿教育发展的认识。宏观层面主要通过对幼儿教育发展趋势、相关研究现状、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等方面的了解,加深幼师生对我国学前教学事业总体发展方向的认识。微观层面则通过组织幼师生深入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了解,使其建立对学前教育现状及发展的直观认识。并在实践训练课程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发展基于生本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模式
实践取向指导理念的核心是发展幼师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应构建基于生本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模式,通过开展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构建实践性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人员应与幼师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身作则,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教师素养,并通过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实践取向是学前教育教师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理念,应深入分析其中的核心指导精神,正确理解实践取向的含义,并基于实践取向理念,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前教育教师课程质量的逐步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了实践取向的核心理念和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周玲玲.基于实践统整的学前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问题与对策[J]. 教育发展研究,2015,(Z2):117-121.
[2]何慧华. 临床教学实践模式:学前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J]. 教育发展研究,2014,(04):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