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教学 情感教育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现在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做一些探讨。
一、要注意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所以,我们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即将接触作品时,教师要抓住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学生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二、深挖教材,渗透情感教育
1.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情感融入教学当中,引发学生的共鸣,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2.从朗读中体会情感。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范读课文,尤其是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显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
三、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的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教材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往往集风景美、人性美、人情美于一体。因此,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教师在上课时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美好境界中。在此基础上,可以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四、教师以人格魅力对学生施加情感影响
我们运用情感管理法则进行教学和管理课堂时,要授之以法,动之以情,让学生的大脑保持高度的兴奋,思维高度活跃,探求知识的热情高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情感教育中,教师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朋友,要让学生敬重你、亲近你。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以后,教学过程就会成为师生共同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学生的眼中,教师应具有不容置疑的威信,是真、善、美的代言人,是学生可效仿的榜样。这样的老师,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的言行,就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作用。这时,我们可以说,他已经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施加了渗透性的情感影响。在他的课堂里,学生就会乐学、好学,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更会受益匪浅。
五、对每位学生作出公正的评价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优、缺点,用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鼓励,当学生焦躁不安时,及时给予安慰,这种口头评价、随机评价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表扬不当,言过其实,也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在教学中客观评价学生,可增强学生情绪的正向变化,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最好不直接提出批评,而是正面提出要求为好。这样做有利于防止负面作用的产生,避免产生消极影响。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将是一种开放性极强的活动,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教育最终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教学 情感教育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现在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做一些探讨。
一、要注意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所以,我们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即将接触作品时,教师要抓住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学生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二、深挖教材,渗透情感教育
1.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情感融入教学当中,引发学生的共鸣,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2.从朗读中体会情感。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范读课文,尤其是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显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
三、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的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教材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往往集风景美、人性美、人情美于一体。因此,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教师在上课时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美好境界中。在此基础上,可以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四、教师以人格魅力对学生施加情感影响
我们运用情感管理法则进行教学和管理课堂时,要授之以法,动之以情,让学生的大脑保持高度的兴奋,思维高度活跃,探求知识的热情高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情感教育中,教师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朋友,要让学生敬重你、亲近你。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以后,教学过程就会成为师生共同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学生的眼中,教师应具有不容置疑的威信,是真、善、美的代言人,是学生可效仿的榜样。这样的老师,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的言行,就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作用。这时,我们可以说,他已经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施加了渗透性的情感影响。在他的课堂里,学生就会乐学、好学,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更会受益匪浅。
五、对每位学生作出公正的评价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优、缺点,用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鼓励,当学生焦躁不安时,及时给予安慰,这种口头评价、随机评价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表扬不当,言过其实,也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在教学中客观评价学生,可增强学生情绪的正向变化,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最好不直接提出批评,而是正面提出要求为好。这样做有利于防止负面作用的产生,避免产生消极影响。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将是一种开放性极强的活动,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教育最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