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考,高三复习,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0)23-0035-03
最近搞了一个教学活动,请两位青年教师作公开课。他们都在教文科班,一位的教学对象是高三文科班,复习课的题目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她首先交代了世界市场的概念:指劳动力、资本、商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和配置,是世界范围内通过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市场。然后陆续用PPT展示板书:
形成过程
1 新航路的开辟——雏彤出觋,
2 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形成
3 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2 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商品与资本输出
请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体评价
1 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促进世界贸易、生产力的发展,加强了相互联系,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
2 从全球史、文明史演进的角度看:一方面客观上传播先进科技、文化,人类开始向现代文明转化。另一方面,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掠夺,使其沦为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导致这些国家长期贫困落后、灾难深重。
启示
①科技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影响世界发展进程,只有掌握先进的科技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②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③改革开放,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积极进取,继往开来。
应该说,知识归纳很清楚,联系对中国的影响也无可挑剔。但是我发现,听课的学生反应较平淡,应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及时、很准确,但有些漫不经心,兴奋不起来。这是重点中学的学生,他们对这节课复习的内容已经烂熟于心了。高三面对高考的时间只有半年了。以高考的水平衡量,这节课是否太浅显了?随后我们议论了这个问题。
新疆在201 1年第一次参加新课标高考,将采用宁夏的全国卷。2010年,宁夏与湖南、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共同使用高考文综新课标卷。这份试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历史教学》杂志刚刚组织了对该卷第40题的讨论。第40题的难度不仅在于它的开放性,更表现在要求理解的深度、思考的逻辑性。该题材料二提供的“原工业化”是教科书从来没有涉及的概念。讨论这道试题的目的之一是如何调整文科班教学。这套试卷的历史试题基本在教科书都找不到直接答案。第40题的第一问有关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材料还是贴近教科书的,第二问开始深入,第三问完全考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说明高考已经远远脱离了考查知识的模式。高三文科班的复习如果仍停留在梳理知识的水平上,仍以教科书的深度为界限,势必造成兵败高考的结果。看清高考的方向,以高考的水平调整文科班教学,这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复习可以深入思考几个问题。1,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是否等同于世界市场?在农业经济时代,尽管世界各地已经发生了贸易往来,如中国古代的丝绸、瓷器远销海外,但是,各地区基本上还是各自封闭发展,相互影响很小。农业文明是一种分散的文明。所谓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地区直接发生商业联系,并产生影响。世界市场将世界联成一个整体,它将世界带人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时代的商品都是手工业品,因此也不可能用商品征服世界。2,为什么新航路开辟后能够初步形成世界市场?新航路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同时也是殖民掠夺之路。通过贸易和掠夺,欧洲人把世界各地的商品和财富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物种的交换。明清时期,玉米、马铃薯、烟草、番茄等很多物种传人中国。3,在世界市场形成之后,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方式有何变化?新航路开辟后至工业革命前,贸易包括三角贸易,和殖民侵略是主要手段。这时西欧还处于“原工业化”阶段。我国明代曾出现白银大量流入的现象。因为那时我国传统的手工业产品和农产品仍占有市场优势。澳门被占领在这个时期。工业革命后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前,主要方式是通过倾销工业产品和殖民侵略征服世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倾销商品。这时的商品是工业产品。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以输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19世纪末出现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大都采取输出资本的方式,在中国建厂、修路、开矿。这样复习是否比较深入一些?比较应对高考的水平?大家可以讨论。
另一节公开课是选修1“戊戌变法”的第一课“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人教版),教学对象是高二文科班。教师用视频展现十九世纪末世界发生的重要发明,转而用丘逢甲的诗《春愁》,和谭嗣同的诗《有感一章》,提出中国面临着严重民族危机的主题。然后连续用PPT归纳西方列强的侵华方式变化,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产生的影响。然后又是一首诗:兴中会会员谢瓒泰题于《时局图》。再组织自主探究: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办法迅速提高财政收入?展示一则故事材料:浙江人蒋渊如与朋友五人集资10万两买官。年收入达20余万两。三年后朝廷考察,以贪污罢其官,但五人已如愿以偿,满载而归。教师问:这种合资买官的现象说明了什么?转到第二个子目:清政府统治危机。展现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的材料后,又一个民族资本家热衷做官的材料,提问,然后归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和原因。又以“中国现代化危机”为第三子目,用PPT归纳中国社会全面危机的体现。最后PPT展示“甲午战争后的危局——民族的出路”,共八条,再次不赘。
一节课很紧凑,从选材中可以看出教师下了很大工夫。课件制作精良,十分吸引眼球。教师上课也有激情,学生被调动起来,很活跃。但问题是:游离主题太远,枝蔓太多。选修课主题集中。人教版教科书“戊戌变法”设计了4课时,这节课的核心是维新运动兴起的背景。文科班学生的历史基础一般比较好。那么这节课主要应该解决的问题是: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与基础。甲午战败的刺激直接引发了“公车上书”,随之而来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由此开展起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不应囿于教科书的表述。实业救国也是从甲午战后开始的。张謇就是在1895年开办大生纱厂。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地商会代表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形成。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教学即可,枝蔓不可太多,没有意义。从课程设计看,人教版用一节课似乎内容不够充实。在实际教学中用半节课未尝不可。后面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可以多用半课时,把问题展开,训练学生的思维,应对高考的要求。
文科班的教学时间有一个半到两个学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幅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需要认真研究每一课时的安排和使用。重复知识的复习肯定不是最有效的,也不能应对高考,没有目的的扩展同样也不能培养学科思维。把握深度,高效利用课时,说起来容易,做时难。
【作者简介】刘新宇,女,河北献县人,中学高级教师,新疆自治区教育厅教学研究室历史教研员。
【责任编辑:任世江】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0)23-0035-03
最近搞了一个教学活动,请两位青年教师作公开课。他们都在教文科班,一位的教学对象是高三文科班,复习课的题目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她首先交代了世界市场的概念:指劳动力、资本、商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和配置,是世界范围内通过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市场。然后陆续用PPT展示板书:
形成过程
1 新航路的开辟——雏彤出觋,
2 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形成
3 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2 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商品与资本输出
请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体评价
1 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促进世界贸易、生产力的发展,加强了相互联系,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
2 从全球史、文明史演进的角度看:一方面客观上传播先进科技、文化,人类开始向现代文明转化。另一方面,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掠夺,使其沦为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导致这些国家长期贫困落后、灾难深重。
启示
①科技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影响世界发展进程,只有掌握先进的科技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②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③改革开放,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积极进取,继往开来。
应该说,知识归纳很清楚,联系对中国的影响也无可挑剔。但是我发现,听课的学生反应较平淡,应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及时、很准确,但有些漫不经心,兴奋不起来。这是重点中学的学生,他们对这节课复习的内容已经烂熟于心了。高三面对高考的时间只有半年了。以高考的水平衡量,这节课是否太浅显了?随后我们议论了这个问题。
新疆在201 1年第一次参加新课标高考,将采用宁夏的全国卷。2010年,宁夏与湖南、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共同使用高考文综新课标卷。这份试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历史教学》杂志刚刚组织了对该卷第40题的讨论。第40题的难度不仅在于它的开放性,更表现在要求理解的深度、思考的逻辑性。该题材料二提供的“原工业化”是教科书从来没有涉及的概念。讨论这道试题的目的之一是如何调整文科班教学。这套试卷的历史试题基本在教科书都找不到直接答案。第40题的第一问有关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材料还是贴近教科书的,第二问开始深入,第三问完全考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说明高考已经远远脱离了考查知识的模式。高三文科班的复习如果仍停留在梳理知识的水平上,仍以教科书的深度为界限,势必造成兵败高考的结果。看清高考的方向,以高考的水平调整文科班教学,这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复习可以深入思考几个问题。1,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是否等同于世界市场?在农业经济时代,尽管世界各地已经发生了贸易往来,如中国古代的丝绸、瓷器远销海外,但是,各地区基本上还是各自封闭发展,相互影响很小。农业文明是一种分散的文明。所谓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地区直接发生商业联系,并产生影响。世界市场将世界联成一个整体,它将世界带人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时代的商品都是手工业品,因此也不可能用商品征服世界。2,为什么新航路开辟后能够初步形成世界市场?新航路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同时也是殖民掠夺之路。通过贸易和掠夺,欧洲人把世界各地的商品和财富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物种的交换。明清时期,玉米、马铃薯、烟草、番茄等很多物种传人中国。3,在世界市场形成之后,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方式有何变化?新航路开辟后至工业革命前,贸易包括三角贸易,和殖民侵略是主要手段。这时西欧还处于“原工业化”阶段。我国明代曾出现白银大量流入的现象。因为那时我国传统的手工业产品和农产品仍占有市场优势。澳门被占领在这个时期。工业革命后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前,主要方式是通过倾销工业产品和殖民侵略征服世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倾销商品。这时的商品是工业产品。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以输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19世纪末出现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大都采取输出资本的方式,在中国建厂、修路、开矿。这样复习是否比较深入一些?比较应对高考的水平?大家可以讨论。
另一节公开课是选修1“戊戌变法”的第一课“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人教版),教学对象是高二文科班。教师用视频展现十九世纪末世界发生的重要发明,转而用丘逢甲的诗《春愁》,和谭嗣同的诗《有感一章》,提出中国面临着严重民族危机的主题。然后连续用PPT归纳西方列强的侵华方式变化,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产生的影响。然后又是一首诗:兴中会会员谢瓒泰题于《时局图》。再组织自主探究: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办法迅速提高财政收入?展示一则故事材料:浙江人蒋渊如与朋友五人集资10万两买官。年收入达20余万两。三年后朝廷考察,以贪污罢其官,但五人已如愿以偿,满载而归。教师问:这种合资买官的现象说明了什么?转到第二个子目:清政府统治危机。展现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的材料后,又一个民族资本家热衷做官的材料,提问,然后归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和原因。又以“中国现代化危机”为第三子目,用PPT归纳中国社会全面危机的体现。最后PPT展示“甲午战争后的危局——民族的出路”,共八条,再次不赘。
一节课很紧凑,从选材中可以看出教师下了很大工夫。课件制作精良,十分吸引眼球。教师上课也有激情,学生被调动起来,很活跃。但问题是:游离主题太远,枝蔓太多。选修课主题集中。人教版教科书“戊戌变法”设计了4课时,这节课的核心是维新运动兴起的背景。文科班学生的历史基础一般比较好。那么这节课主要应该解决的问题是: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与基础。甲午战败的刺激直接引发了“公车上书”,随之而来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由此开展起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不应囿于教科书的表述。实业救国也是从甲午战后开始的。张謇就是在1895年开办大生纱厂。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地商会代表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形成。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教学即可,枝蔓不可太多,没有意义。从课程设计看,人教版用一节课似乎内容不够充实。在实际教学中用半节课未尝不可。后面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可以多用半课时,把问题展开,训练学生的思维,应对高考的要求。
文科班的教学时间有一个半到两个学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幅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需要认真研究每一课时的安排和使用。重复知识的复习肯定不是最有效的,也不能应对高考,没有目的的扩展同样也不能培养学科思维。把握深度,高效利用课时,说起来容易,做时难。
【作者简介】刘新宇,女,河北献县人,中学高级教师,新疆自治区教育厅教学研究室历史教研员。
【责任编辑:任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