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外来工真切地面临着子女升学、就业、计划生育以及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门槛及限制。在为生计奔波的同時,子女们出现了或这或那的问题。本文中,笔者结合实际认为可从“自信、乐观”“亲子、陪伴”“肯定、激励”这些方面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水平。
关键词:自信;陪伴;肯定
所谓“外来工”,百度搜索是:中国国内“流动人口”的一部分。这个群体主要来自农村——因此在一些官方文件和研究论文中也称作“农民工”。滚动条继续拉动,“这不但是一个歧视性的称谓,也是以国家名义实施的相关政策”。这一行字表述清楚,却没来由地刺痛了双眼。人真的应该无高低贵贱之分,可外来工却真切地面临着子女升学、就业、计划生育以及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门槛及限制。
于是,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一幅景象:鳞次栉比的高楼冷峻而孤傲,匆匆如潮的外来工渺小而卑微,一身风尘无暇抖落,只为在这城市的丁点立足之地。
再于是,我们无法忽视这样的种种现象:他们的子女有的自卑、自闭;有的学习被动,缺乏成就感;有的具有反抗倾向,被压迫感强……同在一片蓝天下,这些祖国的花朵显出了令人心疼的别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是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是永远温暖的港湾,而有这些问题,家庭教育难辞其咎。因此,笔者结合实际就如何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水平谈几点拙见:
一、 自信、乐观之氛围,即为始
大部分的外来工家庭经济拮据,居住条件简陋,甚至在活动板房、简易大棚栖身,美好城市的建设他们功不可没,干净舒适的家园他们遥不可及。身在异乡的他们心生畏惧,或悲或喜独自体味。在这种环境耳濡目染中长大的孩子不免自卑、孤僻。
我曾给我们班的外来工子女做过这样的一份调查问卷:“你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数据具有很大的话语权,20%的孩子认为自己是聪明的,12%认为自己不聪明,68%不置可否;另一题“你觉得暑假过得怎么样?”选项A“没意思,太孤单了”,选项B“回老家愉快”。100%的孩子不约而同地选择了B。再问孩子原因,有说老家的游戏很有趣;有说那有儿时相知的玩伴;还有说那的空气更清新。
孩子的心灵如此纯净,无关地域的好坏,只选择心灵深处的那一隅安全港湾。
可见,孩子的自信或是与生俱来的,或是受后天外界的不断磨砺。家长所营造的自信、乐观的家庭氛围势必作用于孩子的精神层面,内化后直呈为外部表现:阳光、积极、乐观、勇敢,这也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第一步,不因生活的暂时困顿而自怨自艾,也不因工作的短期劳累而自哀自怜,更不因家庭的和谐与否而自轻自贱!
二、 亲子、陪伴之融洽,最难得
外来工人员的子女大部分沿袭父辈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身上有着大部分城里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优点:能吃苦耐劳,生活自理能力强,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这也从一定层面说明了父母平时对他们的陪伴较少,小小年纪便学会煮饭、炒菜、洗衣服的一定不在少数。但同时,有些自制力不强的孩子因缺乏约束力,对电视、电子游戏趋之若鹜,对学习、完成作业却敬而远之。
在我所在的班级就有这么个孩子:母亲在汶川地震中不幸遇难,父亲便带着他四处打工,似浮萍般居无定所。虽才二年级,却已辗转三所小学。他寡言、少笑,难得举手、发言,周末时一次外出,途经村口小路,忽见这道身影坐在门前的小石凳上,他主动打了声招呼,往里一瞧,他家里黑灯瞎火的,而此时正是寒冬腊月、华灯初上的时候。“你吃了吗?”对方无奈地摇头。“你家里人呢”“去上班,还没回来。”“走吧,我带你去吃饭。”“不用了,我已经煮好饭了,等着爸爸回家一起吃。”他面带微笑,眼底的那一抹懂事分明让人心疼。
后来,又特意去他家坐了会儿,居住条件简陋自不必说,关键是连张写作业的桌子都不具备,怪不得平时的书本、作业上总是沾满油渍、皱巴巴的,作业也是随便、应付了事。这孩子告诉我,他跟爸爸几乎没一起出去散过步,爸爸下班回来就只跟邻居聊天、喝酒,对于作业,或说“我没空,自己做”或“我不会,自己想”,假期时,更是孤独,房前屋后就只有自己一个人的身影。听之,不免心酸。
数据会说话,有时真让人不忍直视。调查问卷中的一项“学习上遇到困难,你通常会怎么做?”四个选项内容:问同学、问老师、问家长、放弃。我们班的这些外来工孩子出人意料地一致,都选择了“放弃”。而经常性地放弃,导致了学习不主动、不专注,遇难题不思考,没有积极性。接下来的一项“周末时,你的家人陪过你吗?”少许的孩子选择偶尔,80%的孩子选择“很少”,“经常”一项无人问津。再看家长很少陪伴的这些孩子身上惊人的相似:个人卫生情况堪忧,尤其是夏天,头发、衣服常有馊味。手臂、脖子更被一层厚厚的黑垢遮盖了本来肤色。衣服混搭成风,“犀利哥”不再只是个标签。
以上的种种现象直指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中的最大问题:家长与孩子间的相处太少!所以,笔者想说,亲子、陪伴之融洽,最是难得。亲子、陪伴,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质量的高下。一分钟的快乐陪伴,远胜一天勉强的相守,亲子陪伴的价值超过任何的教育培训。
对待孩子,仅有物质关怀是不够的,真诚地陪伴、悉心地关怀更加重要。孩子的健康生活、快乐学习,离不开家长一步一步、用心的呵护。可见,外来工家长要改变观念,不应再认为孩子只是一个传宗接代的标志,一进入校门,便把所有的一切全抛给家长、交给学校,对学习,不闻不问;也不应再认为对孩子的关心只是带他出去吃顿好的,买件好看的衣服那么单纯,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置之不理。
三、 肯定、激励之细节,才恒远
外来工子女由于地域、生活习惯、学习成绩、性格等等因素,他们大部分不像本地的孩子活跃、机灵。但他们也有他们的精彩,纯朴、真实。正因如此,他们更需要得到成人的肯定与赞扬。仍以调查问卷中的一项为例“你的父母表扬过你吗?”三个选项依次为“经常”“很少”“从不”。其中10%的孩子选择了“从不”,80%的孩子选择了“很少”,而只有10%的孩子选择了“经常”。
所以“你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扬吗?”一项,大家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是”。人总是倾向于肯定自己,并且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孩子需要成人的肯定,尤其是来自父母方面,哪怕只是一个赞许的眼神,都会让他们备受鼓舞。威谱·詹姆斯曾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肯定与激励这一重要细节至关重要。就像周弘所说,就算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您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自豪。
再以本文中提到的那个孩子为例,他的成绩在班里是垫底的存在,因为多次转学落下了基础,再加上家长的不重视,这孩子干脆自暴自弃。在一次长谈中,家长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尽管因为生计而不得不每天劳碌在外,但每晚收工回来不再只与邻居谈天侃地,喝茶饮酒,会关心孩子的学习,检查孩子的作业。一次,这孩子把看拼音写词语一题全做对了,我兴奋之余立马告诉了家长。
听得出,家长也很激动。那晚,这位家长早早地收工,直接去肯德基买了孩子一直垂涎三尺的炸鸡腿,并大大地表扬了他。第二天,孩子把事情复述给我听时,我看着他那因激动而泛红、发亮的脸,一时间,感动莫名!收获了家长的肯定与激励,这孩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成绩逐步提高,尤其是书写,来了个翻天覆地大转变。笑容渐渐地多了,会融入集体中,上课时,常能从他的眼神里感受到求知的欲望。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绚丽绽放,而有的花却需漫长等待。不要紧盯别人的花,不要觉得别人家的永远都是好。用自信、乐观的氛围来滋养孩子的心灵;用亲子、陪伴的融洽来快乐孩子的成长;用肯定、激励的细节来培养孩子的成功。那么,这样的家庭教育一定会是充满爱、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
作者简介:
郭晓茹,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南安市第三小学。
关键词:自信;陪伴;肯定
所谓“外来工”,百度搜索是:中国国内“流动人口”的一部分。这个群体主要来自农村——因此在一些官方文件和研究论文中也称作“农民工”。滚动条继续拉动,“这不但是一个歧视性的称谓,也是以国家名义实施的相关政策”。这一行字表述清楚,却没来由地刺痛了双眼。人真的应该无高低贵贱之分,可外来工却真切地面临着子女升学、就业、计划生育以及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门槛及限制。
于是,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一幅景象:鳞次栉比的高楼冷峻而孤傲,匆匆如潮的外来工渺小而卑微,一身风尘无暇抖落,只为在这城市的丁点立足之地。
再于是,我们无法忽视这样的种种现象:他们的子女有的自卑、自闭;有的学习被动,缺乏成就感;有的具有反抗倾向,被压迫感强……同在一片蓝天下,这些祖国的花朵显出了令人心疼的别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是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是永远温暖的港湾,而有这些问题,家庭教育难辞其咎。因此,笔者结合实际就如何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水平谈几点拙见:
一、 自信、乐观之氛围,即为始
大部分的外来工家庭经济拮据,居住条件简陋,甚至在活动板房、简易大棚栖身,美好城市的建设他们功不可没,干净舒适的家园他们遥不可及。身在异乡的他们心生畏惧,或悲或喜独自体味。在这种环境耳濡目染中长大的孩子不免自卑、孤僻。
我曾给我们班的外来工子女做过这样的一份调查问卷:“你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数据具有很大的话语权,20%的孩子认为自己是聪明的,12%认为自己不聪明,68%不置可否;另一题“你觉得暑假过得怎么样?”选项A“没意思,太孤单了”,选项B“回老家愉快”。100%的孩子不约而同地选择了B。再问孩子原因,有说老家的游戏很有趣;有说那有儿时相知的玩伴;还有说那的空气更清新。
孩子的心灵如此纯净,无关地域的好坏,只选择心灵深处的那一隅安全港湾。
可见,孩子的自信或是与生俱来的,或是受后天外界的不断磨砺。家长所营造的自信、乐观的家庭氛围势必作用于孩子的精神层面,内化后直呈为外部表现:阳光、积极、乐观、勇敢,这也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第一步,不因生活的暂时困顿而自怨自艾,也不因工作的短期劳累而自哀自怜,更不因家庭的和谐与否而自轻自贱!
二、 亲子、陪伴之融洽,最难得
外来工人员的子女大部分沿袭父辈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身上有着大部分城里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优点:能吃苦耐劳,生活自理能力强,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这也从一定层面说明了父母平时对他们的陪伴较少,小小年纪便学会煮饭、炒菜、洗衣服的一定不在少数。但同时,有些自制力不强的孩子因缺乏约束力,对电视、电子游戏趋之若鹜,对学习、完成作业却敬而远之。
在我所在的班级就有这么个孩子:母亲在汶川地震中不幸遇难,父亲便带着他四处打工,似浮萍般居无定所。虽才二年级,却已辗转三所小学。他寡言、少笑,难得举手、发言,周末时一次外出,途经村口小路,忽见这道身影坐在门前的小石凳上,他主动打了声招呼,往里一瞧,他家里黑灯瞎火的,而此时正是寒冬腊月、华灯初上的时候。“你吃了吗?”对方无奈地摇头。“你家里人呢”“去上班,还没回来。”“走吧,我带你去吃饭。”“不用了,我已经煮好饭了,等着爸爸回家一起吃。”他面带微笑,眼底的那一抹懂事分明让人心疼。
后来,又特意去他家坐了会儿,居住条件简陋自不必说,关键是连张写作业的桌子都不具备,怪不得平时的书本、作业上总是沾满油渍、皱巴巴的,作业也是随便、应付了事。这孩子告诉我,他跟爸爸几乎没一起出去散过步,爸爸下班回来就只跟邻居聊天、喝酒,对于作业,或说“我没空,自己做”或“我不会,自己想”,假期时,更是孤独,房前屋后就只有自己一个人的身影。听之,不免心酸。
数据会说话,有时真让人不忍直视。调查问卷中的一项“学习上遇到困难,你通常会怎么做?”四个选项内容:问同学、问老师、问家长、放弃。我们班的这些外来工孩子出人意料地一致,都选择了“放弃”。而经常性地放弃,导致了学习不主动、不专注,遇难题不思考,没有积极性。接下来的一项“周末时,你的家人陪过你吗?”少许的孩子选择偶尔,80%的孩子选择“很少”,“经常”一项无人问津。再看家长很少陪伴的这些孩子身上惊人的相似:个人卫生情况堪忧,尤其是夏天,头发、衣服常有馊味。手臂、脖子更被一层厚厚的黑垢遮盖了本来肤色。衣服混搭成风,“犀利哥”不再只是个标签。
以上的种种现象直指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中的最大问题:家长与孩子间的相处太少!所以,笔者想说,亲子、陪伴之融洽,最是难得。亲子、陪伴,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质量的高下。一分钟的快乐陪伴,远胜一天勉强的相守,亲子陪伴的价值超过任何的教育培训。
对待孩子,仅有物质关怀是不够的,真诚地陪伴、悉心地关怀更加重要。孩子的健康生活、快乐学习,离不开家长一步一步、用心的呵护。可见,外来工家长要改变观念,不应再认为孩子只是一个传宗接代的标志,一进入校门,便把所有的一切全抛给家长、交给学校,对学习,不闻不问;也不应再认为对孩子的关心只是带他出去吃顿好的,买件好看的衣服那么单纯,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置之不理。
三、 肯定、激励之细节,才恒远
外来工子女由于地域、生活习惯、学习成绩、性格等等因素,他们大部分不像本地的孩子活跃、机灵。但他们也有他们的精彩,纯朴、真实。正因如此,他们更需要得到成人的肯定与赞扬。仍以调查问卷中的一项为例“你的父母表扬过你吗?”三个选项依次为“经常”“很少”“从不”。其中10%的孩子选择了“从不”,80%的孩子选择了“很少”,而只有10%的孩子选择了“经常”。
所以“你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扬吗?”一项,大家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是”。人总是倾向于肯定自己,并且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孩子需要成人的肯定,尤其是来自父母方面,哪怕只是一个赞许的眼神,都会让他们备受鼓舞。威谱·詹姆斯曾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肯定与激励这一重要细节至关重要。就像周弘所说,就算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您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自豪。
再以本文中提到的那个孩子为例,他的成绩在班里是垫底的存在,因为多次转学落下了基础,再加上家长的不重视,这孩子干脆自暴自弃。在一次长谈中,家长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尽管因为生计而不得不每天劳碌在外,但每晚收工回来不再只与邻居谈天侃地,喝茶饮酒,会关心孩子的学习,检查孩子的作业。一次,这孩子把看拼音写词语一题全做对了,我兴奋之余立马告诉了家长。
听得出,家长也很激动。那晚,这位家长早早地收工,直接去肯德基买了孩子一直垂涎三尺的炸鸡腿,并大大地表扬了他。第二天,孩子把事情复述给我听时,我看着他那因激动而泛红、发亮的脸,一时间,感动莫名!收获了家长的肯定与激励,这孩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成绩逐步提高,尤其是书写,来了个翻天覆地大转变。笑容渐渐地多了,会融入集体中,上课时,常能从他的眼神里感受到求知的欲望。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绚丽绽放,而有的花却需漫长等待。不要紧盯别人的花,不要觉得别人家的永远都是好。用自信、乐观的氛围来滋养孩子的心灵;用亲子、陪伴的融洽来快乐孩子的成长;用肯定、激励的细节来培养孩子的成功。那么,这样的家庭教育一定会是充满爱、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
作者简介:
郭晓茹,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南安市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