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为了很好地实施和奉献教育爱,一定要加强师德修养,调节自己的情感,调适自己的情绪,以情律己,爱一切学生,用自己的一切爱学生,爱学生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用师爱情深架起通往学生心扉的桥梁。
一、通过师爱之桥走进学生
爱学生要从了解学生开始,由于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应把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走进学生的心灵,全面、细致地了解每个学生作为自己的日常工作。还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他们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不及和学生促膝谈心的效果明显。教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地位置上,从关爱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采取谈心沟通、书面交流、一起开展活动等方式,注意走进学生,争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亲近自己,努力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在被尊重的过程中找到自我,获得前进的动力。
二、通过师爱之桥理解学生
教师要实施师爱,就要“蹲下来看学生”。教师要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就要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暂差生”的自尊心往往被自卑感所掩盖,自己瞧不起自己,有不允许别人在人格上蔑视他们。他们遭到批评,嬉皮笑脸,若无其事;受到表扬,也无所谓。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千万不能歧视他们。对他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理解。要善于发现和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寻找积极因素。只有多理解、多交流、多鼓励、多帮助,才能使他们逐渐转化,逐步提高。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做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老师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教师不要老是以严肃的面孔、命令的口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要用真挚、火热的情感,真切善意的批评,会心甜蜜的微笑去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才会亲近教师,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三、通过师爱之桥教育学生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师爱为出发点,适度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同时让他们在错误中学会选择和反思,学会找出犯错的原因,用行动改正错误,发扬成绩,逐步成为优秀的人才。当然宽容学生的过失并不是姑息迁就,而是运用教育智慧,采取和风细雨的方法督促其改正错误,从而体现出教师的博大胸怀和教育艺术。
例如:一位班长报告一同学在音乐课上与老师发生争执,并殴打老师。班主任见到他时,他脸涨得通红,眼里全是泪,叫嚷着:“我是落后学生,我永远没有对的地方!”班主任带他到校园花圃前,叫他坐在石凳上,他不肯坐。把班主任轻轻地说“我不敢相信你会打老师,能否告诉我经过?”他惊奇地看着班主任,不作声,后来终于坐了下来,停了一会才抽泣着说:“我真的没打老师,真的没打。老师在教我们唱歌时,我因为唱得太差,不想唱了,就把音乐课本扔到墙角处,音乐老师走道我座位前提醒我时,我正弯腰捡音乐书,猛抬头,正好撞到老师身上,使老师摔倒……”此时这位同学情绪渐渐平静下来,接着说:“老师,我请求你给妈妈打个电话,请妈妈一起陪我对被撞老师说对不起,也对影响全班同学上课说声对不起。”通过调查研究,同学们证明该学生说的是实话,后来该学生向音乐老师诚恳道歉,班级里召开了“我们应该怎样上音乐课”主题班会,使这个学生和全班每一个同学都受到了教育,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事情。
学生犯错误后,他们急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宽容、理解和帮助。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大声训斥,严厉批评甚至暴跳如雷,说出有损教师形象、有损学生自尊的话,这只能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或是自暴自弃,甚至产生其他不良后果。面对学生的错误,如果教师能够冷静些、理智些,听听学生的内心感受,让他们也听听教师的心里话,使他们的心灵得到触及,让他们明白,错误也是一笔财富,就能使他们在不断的改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走向自我完善。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的感应,是情的体验。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我们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学生的信任,教育才能实施,教育才能达到目的。否则教育就成了“赶鸭子上架”、“钝刀割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教师要把师爱化作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真情实感和切实行动,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帮助他们创建认错改错的思维方式,教给他们扬长避短的方法,送去鼓励他们不断进步的动力,帮助他们插上好习惯的翅膀,指导他们鼓起风帆,在人生海洋中去远航。
【作者单位:丹阳市正则小学 江苏】
一、通过师爱之桥走进学生
爱学生要从了解学生开始,由于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应把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走进学生的心灵,全面、细致地了解每个学生作为自己的日常工作。还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他们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不及和学生促膝谈心的效果明显。教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地位置上,从关爱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采取谈心沟通、书面交流、一起开展活动等方式,注意走进学生,争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亲近自己,努力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在被尊重的过程中找到自我,获得前进的动力。
二、通过师爱之桥理解学生
教师要实施师爱,就要“蹲下来看学生”。教师要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就要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暂差生”的自尊心往往被自卑感所掩盖,自己瞧不起自己,有不允许别人在人格上蔑视他们。他们遭到批评,嬉皮笑脸,若无其事;受到表扬,也无所谓。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千万不能歧视他们。对他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理解。要善于发现和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寻找积极因素。只有多理解、多交流、多鼓励、多帮助,才能使他们逐渐转化,逐步提高。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做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老师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教师不要老是以严肃的面孔、命令的口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要用真挚、火热的情感,真切善意的批评,会心甜蜜的微笑去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才会亲近教师,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三、通过师爱之桥教育学生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师爱为出发点,适度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同时让他们在错误中学会选择和反思,学会找出犯错的原因,用行动改正错误,发扬成绩,逐步成为优秀的人才。当然宽容学生的过失并不是姑息迁就,而是运用教育智慧,采取和风细雨的方法督促其改正错误,从而体现出教师的博大胸怀和教育艺术。
例如:一位班长报告一同学在音乐课上与老师发生争执,并殴打老师。班主任见到他时,他脸涨得通红,眼里全是泪,叫嚷着:“我是落后学生,我永远没有对的地方!”班主任带他到校园花圃前,叫他坐在石凳上,他不肯坐。把班主任轻轻地说“我不敢相信你会打老师,能否告诉我经过?”他惊奇地看着班主任,不作声,后来终于坐了下来,停了一会才抽泣着说:“我真的没打老师,真的没打。老师在教我们唱歌时,我因为唱得太差,不想唱了,就把音乐课本扔到墙角处,音乐老师走道我座位前提醒我时,我正弯腰捡音乐书,猛抬头,正好撞到老师身上,使老师摔倒……”此时这位同学情绪渐渐平静下来,接着说:“老师,我请求你给妈妈打个电话,请妈妈一起陪我对被撞老师说对不起,也对影响全班同学上课说声对不起。”通过调查研究,同学们证明该学生说的是实话,后来该学生向音乐老师诚恳道歉,班级里召开了“我们应该怎样上音乐课”主题班会,使这个学生和全班每一个同学都受到了教育,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事情。
学生犯错误后,他们急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宽容、理解和帮助。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大声训斥,严厉批评甚至暴跳如雷,说出有损教师形象、有损学生自尊的话,这只能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或是自暴自弃,甚至产生其他不良后果。面对学生的错误,如果教师能够冷静些、理智些,听听学生的内心感受,让他们也听听教师的心里话,使他们的心灵得到触及,让他们明白,错误也是一笔财富,就能使他们在不断的改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走向自我完善。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的感应,是情的体验。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我们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学生的信任,教育才能实施,教育才能达到目的。否则教育就成了“赶鸭子上架”、“钝刀割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教师要把师爱化作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真情实感和切实行动,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帮助他们创建认错改错的思维方式,教给他们扬长避短的方法,送去鼓励他们不断进步的动力,帮助他们插上好习惯的翅膀,指导他们鼓起风帆,在人生海洋中去远航。
【作者单位:丹阳市正则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