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因景而生 景因情而异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gc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在每个人的笔下都会有不同的韵味,在鲁迅的笔下是萧条荒凉的,他的笔锋直指现实,而在朱自清先生笔下,笔锋是指向精神世界的自由美好。记忆中美好的江南早已经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不复存在了,所以,朱自清才会在文中说道:“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由此可见他对荷塘美景的怀念和叹息。
  一、景因情而异
  《荷塘月色》中无不透视着作者的情感,他的心情也随着游荷塘所看见的景色变化着。只有将情景交融的写实手法突出的表现出来,才能使文章中充满作者的情语。比如文章开篇就这样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就充分说明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尤其是这个“颇”字,透露的是作者的心里已经是不平静很长时间,只是这几日加深了。随后就是作者的猜测,课文是这样的“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应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里突出了作者想看荷塘的情景,再加上是满月,绝对会是别有一番风味。所以,作者想将自己的不平静的心情都集中在满月下荷塘美好的夜景上,这或许是对不平静心情的一种发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想要寻找的、他所需要的就是一个安静的地方。然而,走出家门以后需要经过一条羊肠小道,作者称为曲折的煤屑小路,而且这条路比较偏僻,白天都很少有人走更别说是晚上了。因此,在这里要突出的就是作者的心情,一个内心比较烦乱的人,恐怕也只能走在这样幽静的曲折小路上才能平静一下内心的烦乱吧。正是这样的意境美与景色写实的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景因情而异,也在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内心变化会造成对外界环境的不同感受。随后,就是对荷塘周围景物环境的描写,这里要强调的是,柳荫的描写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柳条比较稀疏,所以月光透过柳条会形成另外的一种美,与之前的树荫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从恐惧中变得轻松,甚至是豁然开朗。这样的对比,给人的视觉和语言文字的冲击是妙不可言的。由此,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可谓是不平静的心情随着宁静的夜晚变得有些平静了。
  通过以上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章开始我们就遵循着作者的脚步,从走在曲折的煤屑路上,再到杨柳成荫的环境,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的心是不平静或者说带着一点哀愁,但作者却把这种哀愁写得特别的淡。所以,我们仔细品读文章会发现,每一种景物在掺杂了作者的情感之后都会随着作者的情感而发生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景因情而异。同时,不同的心情所描绘出来的景色是不一样的,即情与景是在一起的。
  二、 情因景而生
  情因景而生这句话不难理解,因为情与景是相互的。文章中作者来到了荷塘以后,先对月色下的荷塘进行了重点描写,这是全文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淡淡的银色月光之下,欣赏着荷塘月色带给自己的那种宁静,这或许就是一种单纯的享受,也可以说成是一种意境。
  首先,我们看见的是月色下的荷塘景色。作者对荷塘的描写循序渐进,十分细致,像是在给我们描绘一幅工笔细腻的水墨画一样。站在荷塘边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像舞者的裙子一样展开的荷叶,它给人的是一种动态中又含有静态的美,为数不多的荷花在这幅水墨画中也富有者生命的神韵。
  其次,就是作者对月色的描写。银色的月光倾泄在荷塘上,再加上荷塘中升起的一层淡淡的薄雾,仿佛人间仙境。这种仙境给人一种朦胧中带有清新的美感,以及一种若有若无的神秘感。这就是大自然带给人们的那份平静。于是,我们从课文中也能够看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愉悦的,可这种愉悦并没有像压抑久了之后那样歇斯底里的宣泄,而是以朦胧的月光作为引子,来衬托出内心的那种平静喜悦。
  最后,作者想到《西洲曲》里记录江南采莲的描写场景,再到不知不觉之间回到了自己家的门前,这又是一种心境,一种下意识从理想世界中走向现实世界的表现。此时,我们不知道朱自清先生的内心是平静还是不平静了。或者应该在平静与不平静之间吧。
  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心情通过环境是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的。于是,我们会发现,任何一种心境都不可能维持的太久,作者情感的时好时坏也是在变化的,情感能够影响到对景物的感受,景物同样也能够触动人的多元化情感。
  综观全文,我们看见的都是作者将情感导入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也将美景引入了情感,这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它是一种情感艺术的最高表现手段,着重于让人们去读、去品,去体会那无穷的余味。
  ——————
  参考文献:
  [1] 夏维波《文本的空间组合及其现代性意味—谈〈荷塘月色〉中三个审美空间》,《青年教师》2011年。
  [2]刘晓瀚《荷塘下的心灵隐秘—有关〈荷塘月色〉思想感情的一种新说》,《中学语文》2011年。
  (作者单位: 扬州市扬大附中
  东部分校)
其他文献
摘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再三表明自己出官和归隐的原因,甚至在《归园田居》中高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然而在陶氏内心深处,从来就没有真正远离官场。  关键词:陶渊明;人生;困境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归去来兮辞》一文中,陶渊明先生向我们展示出一幅自由自在,充满乐趣的田园生活。“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
摘要:“六位一体,全程读写”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读、提、写、展、评、改”六个环节组成。此种教学模式旨在恢复语文课堂原有面貌,让听说读写不再以独立的课型呈现,全程实现以读写为核心、有效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并且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本真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全程读写;课堂模式  一、“六位一体,全程读写”教学模式建构的背景  20世纪末,《光明日报》社评中一句“误尽苍
摘要:初中散文教学应渗透美学理念,令课堂绽放美丽的花朵。散文教学的美学理念将传授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美化成对美的形象分析、鉴赏活动,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学理念;散文教学;教法探究  语文教学不能止步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认识常态,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散文的教学中,要注重认知规律与美学理念的有机结合,令传统语文课堂中注重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培养的目标美化成对美的分析、鉴赏的课
无论是为了锻炼身体还是塑造身体曲线,健身都不失为绝佳选择。健身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何科学合理地健身?法国健身教练爱玛·弗兰在美国《时尚》杂志上与各位健身爱好者分享了她的十条健身建议。  1.健身者不必害怕变成“大块头”  部分健身爱好者对力量训练存在误解。事实上,力量训练并不会使肌肉变得过度发达。弗兰解释道,女性健身者想要拥有极度发达的肌肉,需要长期复杂的训练。比如一周进行3~4次高强度
孙绍振教授在他的《名作细读》中,多处论及朱自清的经典之作《背影》。主要观点有:“《背影》之所以成为不朽的经典,就在于它写出了亲子之爱的永恒的特点,那就是爱的隔膜”;而解读文本的美学角度则是,“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之间的错位,或者说要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艺术性,就得让情感超越实用理性”。情感的审美和实用价值在这里“反差越大,越是动人”。孙先生的上述观点和相关文章的多重阐述,的确高屋建瓴,言中肯綮,
摘要:等级制度是封建社会得以稳定存在的基石,它从西周开始,一直为各朝代的统治者所重视,但每到乱世或末世,总会有人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一点一滴僭越之,然后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但现行的教材并没有把这个问题交代清楚,造成学生阅读和理解的困难,文章拟通过一个事例,略作说明。  关键词:爵位;等级制度;礼乐  源于西周的“分封制”是中国等级制度的滥觞,以后漫长的封建时代等级森严,不容逾越,官员们一旦僭越,轻
107岁的护肤美发“专家”  走进107岁老寿星于长清的卧室,调查人员看到的是一位面色红润、容光焕发的老妇人。她身穿喜庆的大红色棉袄,看上去高贵而安详。再仔细一看,老人的皮肤竟然有淡淡的光泽,没有一块老年斑,特别细腻润滑。她银白色的头发没有干枯,泛着光,又厚又密,柔顺地向后梳去。   调查人员在采访中迫不及待地挖掘老寿星的护肤美发之道。原来在过去的岁月里,老人始终坚持在冬天用酸菜水洗头,夏天将面
摘要:苏教版教材中,最直接、最彻底地展示作者心灵的文体就是散文,它是表现作者情感和人格的文体。选入教材中的散文篇目在不断增加,有的教师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造成散文教学的散乱无章。  关键词:散文教学;教学路径;教学文本  在高中阶段,绝大多数学生对散文阅读抱有畏惧心理。其典型表征就是不知道如何赏析散文,遇到散文阅读理解题不知该从何处入手进行赏析。  为此,笔者拟以《江南的冬景》教学为例,谈一谈
摘 要:人教版语文教材将《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憔悴损”解为黄花枯萎、凋零殆尽有待商榷。从事理来讲,菊花一般枯死枝头,不会凋零落地,尽管春日残菊会枯朽零落,但词中所写季节应为秋天,且作者南渡后多用憔悴来形容人;就情理而言,词人憔悴瘦损的形象更利于表达对亡夫的怀念和表现自己孤单凄凉的境况。所以应为词人“憔悴损”。  关键词:声声慢;注释;憔悴损;商榷  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4第41页注释11对李清照的
【摘要】 《会计学》GSMB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会计知识、思考会计问题时,形成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去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的能力。针对高职学生而言,从其自身特点出发,合理设置《会计学》案例教学的流程,从课堂到课后通过文字导读、课堂引导,乃至于案例网络通讯方法,侧重于让学生欣赏到会计学的实践性与有用性,这将是《会计学》教学效果好与坏的出发点,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会计学》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