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人生课程”,教学要求极高,要教会大学生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他人、面对自己,全面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法律素养和做人水平。为此教师需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深入地研究探讨,凸显课程内容的“价值性”,切实让“基础”课成为最具教学价值和教学魅力的精品课程。
  一 感悟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基础”课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准确把握前进的方向,找准时代脉搏和人生坐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优秀人才和可靠接班人。大纲指出:“基础”课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的一门基础性理论课。
  依据上述要求,教学过程要深入浅出,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融入学生,使之生活化,案例化,让学生感到仿佛就是说的自己,急于知道,需要明白。例如,发生在大学校园的杀人悲剧:2013年4月1日,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洋喝了宿舍饮水机里的水中毒,经抢救无效于两周后去世,实施投毒的犯罪行为人竟是黄洋同寝室的室友林某;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2004年2月13日至15日晚杀死4个同学后出逃,2004年6月17日被执行死刑;1994年,清华大学女生朱令曾两次被人下毒造成铊中毒而终生残疾,凶手至今仍未查明。再如,每年频现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令人痛心。对此,成长中的大学生真的应该思考点什么?“基础”课教师又该做何思考?尽管事发后人们着急给当事人扣上一个人格障碍或者心理疾病的标签,以降低自己心里的惶恐。武警总医院史宇如是说:“作为心理医生我宁愿相信林某和马加爵等缺少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严重的性格缺陷,一个小小的室友关系的一念之差断送了别人的性命,同样也要了自己的命。”然而,事实说明,只有高智商没有高情商的大学生,多是存在缺陷的半成品,急需做人修养方面的指导。
  二 凸显课程内容的价值性
  “基础”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内容要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把这些看上去高大远的东西具体化、生活化、学生化,把教材变成人生导师、良师益友,既要重视知识性、真理性,又要重视应用性、价值性,引导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及其方法论自觉付诸人生实践,引导他们向“善”向“美”。
  “真理性”就是教材的知识内容。“高校目前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上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具有真理性或科学性,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方面普遍规律的学说。”“基础”课教学必须突出“真理性”,把知识教授到位,通过真理性让学生从中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以指导人生,信其道践其行。
  “价值性”就是有用性,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理论都是有价值、具有有用性的,问题在于教师要把知识理论的有用性阐述明白,让学生感到“基础”课是满足大学生需要、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实实在在,并且随时随地可以使用它。如“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五句话二十个字,字面上都是“我在做”,实际上“我在做”中我也得到了很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教学要在“我为他”中找出“我也为我”,真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大家知道,当我们控制自己的言行与社会规则以及道德约束尽量保持一致成为一个‘好人’时,就会有效避免很多伤害,遵纪守法就会平安无事,违反法纪和道德都将遭到惩罚。”明白了这个理,做有道德的人就成为一种自觉自愿。
  1 交往关系
  这包括大学生与国家、与社会、与家庭、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关系”是人存在的根本,是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人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自我价值、满足各种需要、接纳自己、喜欢别人的。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和谐,个人的生存成长就顺利,心里愿望就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感又促使个人更加努力,心态更加积极,更加阳光,关系更加和谐。反之愿望就受挫折、需要就被剥夺,产生失落感,会孤独、冷漠、甚至失败。“基础”课教学要指导大学生个体交往的方法、社会交往的方法、网络交往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与国家、与社会、与家庭、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确立公民意识、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友善意识、进取意识,追求人际关系和谐,心理健康阳光,德智体全面发展。例如宿舍室友关系,首先态度上要重视,复旦大学的林某和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就是因为宿舍关系而引发了大问题。其次要悦纳自己,宽以待人。第三要以责人之心责己。第四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记住一句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 优化自我
  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大学生需要打造优质的自我,以优质的自我走向社会、参与竞争。“基础”课要指导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具有开拓的视野,以放眼全球的宽广胸怀,以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豪迈气概,昂首阔步地走向世界。注重修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要脚踏实地、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真正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 和谐相处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素养,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人与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决定了这个群体能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站在时代前例,引领时代发展。和谐相处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互惠互利、彼此促进、共同生存的状态,其基本准则是:“修身,加强自我修养,内心快乐充实,懂得包容和自律;爱心,爱身边的人,爱生活,爱自然环境;行为,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协调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与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自己得到了最好的发展环境。   4 遵守底线
  “基础”课教学要给学生一个基本底线,让他们清楚做人必须守住这个底线,这就是遵纪守法。要帮助大学生明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组织、每个个人的活动都必须依据法纪准绳,在法纪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自觉做到明纪、知法、守法、用法。
  5 四有目标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基础”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学过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感受“四有”的价值性,引导学生认识“四有”是优秀人才的标准,在当代青年人中,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谁就是人才,谁就会有所作为。
  三 探索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依据“基础”课课程性质和教学特点,实行“互动教学”模式——即”讲授、问题、研讨、结果”,最大限度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讲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授业就是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惑就是教师有效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基础”课是教授知识、传播文明、启迪心灵智慧、追求幸福人生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高水平的教学,才能有学生高水平的学习,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授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它不是头脑自生的,而是靠学习得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针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和社会功利化倾向的冲击,教学必须把真理性教深教透,把价值性挖掘凸显,“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用丰富知识美化心理,用良好道德善待人生,用法制精神保障事业,用友好心态友好他人,用优秀能力奉献社会。”使“基础”课教学成为最具时代性、最具感染力、最具魅力的课程。
  2 问题
  “问题”是学好“基础”课的关键环节,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疑难、相关社会热点、生活中自己和他人的困惑等提出疑问,通过疑问和释问、思考讨论,激发学习动机和欲望。掌握、深化、升华知识理论,实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操作过程包括教师课前准备,主要是有关资料和预设问题准备。学生课前准备,主要是预习课文和提出问题准备。课堂实施,主要是整理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点拨观点,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知识理论理解的深化和升华。
  3 研讨
  组织“基础”课学习研讨会,针对学习中的社会热点、知识理论、实际应用等问题,通过讨论和交流,达成观点碰撞、融会贯通、理解升华。研讨会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年级为单位,可以邀请教师和专家举办讲座,一般每学期举行一到两次,期中一次期末一次为宜。通过研讨让学生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社会现状、政策规定等,开拓眼界,了解前沿动态,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启迪他们的科研智慧。
  4 结果
  由教师和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最终都会形成一个结果。“基础”课教学结果的评价尤其需要科学、合理、有效。基本原则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按照科学的标准,对教学过程及结果给予价值判断。我们实行的是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行为的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案。课本知识理论考试为“学得好”,满分为70分;实践行为考试为“做得好”,满分为30分,包括提升自己、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三个板块。每个板块满分都为10分,每个板块都分为5个等级记分,优秀10分,良好8分,中游6分,一般4分,较差0分。每个板块都分为5个等级,0次为较差,1次为一般,2次为中游,3次4次为良好,5次以上为优秀,记录记分由学生自己、班委会、学生会实时跟踪完成。
  参考文献
  [1]谢仁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真理性与价值性问题研究[J].理论观察,2013(5):138.
  [2]史宇.小情绪大问题[J].大众健康,2013(6):78.
  [3]方玉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功能刍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3): 84.
其他文献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历经半个世纪的实践与探索,已形成一个完整且规范的教育体系,其中国家政策、地区经济、企业参与、行会协调等各种因素环环相扣,这种职业教育的模式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高度依赖。中国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理念多年,由于受政策、经济和区域等多方面情况的限制,显然无法照搬德国经验,如何解决德国双元制在中国水土不服的问题,打造符合中国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要求,是本
期刊
随着高校大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她们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新形势下研究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可以帮助她们努力完善自我,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理性就业。  一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  1 自卑心理  在现实的就业市场中,女大学生并没有完全享有和男生一样的就业机会和待遇。用人单位更倾向于选择男生,甚至有的用人单位即使降低标准也不愿
期刊
教学考核是衡量教学目的是否实现的有效途径,也是考察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中,教学考核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部分高校“基础”课教师往往重教学,轻考核,考核方式单一,造成“教”“学”“考”脱节,未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素养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影响教学实效。构建一个“全方位、多维度、全覆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学进行全面合理
期刊
当今世界到处弥漫着科技的气息,充斥着数据的讯号,在这场知识的狂风巨浪中该如何掌舵,十八世纪中叶的伟人瓦特给了我们答案——计算机。正是由于计算机日益广泛的应用,使得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高校这个传统意义上人才培养的摇篮,在计算机人才培养这个问题上,始终无法给社会和企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众多计算机应用软件中,商务办公软件PPT独领风骚,成为职场白领和校园师生的辅助能手。各种会议报告、
期刊
江苏省已为中职、高职校学生设立了“对口升学、注册入学、五年制高职”等上升通道,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基本形成。2012年开启的现代职业教育试点项目,给更多职校生带来了“直升大专或本科”的机会,今年试点项目增加到422个,招生规模达2.2万人。2015年起,江苏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将逐步转入常规化,由符合条件的院校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合作院校,自主实施衔接课程。[1]而与此同时,江苏省中、高职就业率
期刊
一 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契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理论支撑:劳动力市场均衡理论  劳动力市场均衡,是指在某一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的需求正好等于劳动力供给的一种状态。均衡在劳动力市场上主要表现为作为供给主体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作为需求主体的劳动力市场能实现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高等教育人才都能找到与其所学知识、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同时,劳动力市场上的企业等机构都能雇佣到其所需要的人才,即
期刊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遇到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大学生接受思政课教育的程度不尽人意,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是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或迫于课堂纪律去听课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究其客观因素,应该与社会环境因素有重要关联性;若从主观因素思考,除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设置等因素,还与教育教学方法直接相关,当然也与当代大学生群体接受思政课教育的主观意识直接关联。因此,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出
期刊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产业结构的变革,社会用人需求进一步提高和细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竞争压力较大。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人,2014年将有727万大学生毕业,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对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等的准备情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就业工作部门不断地细化完善工作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具有前瞻性、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指导。
期刊
信息社会的教育与过去相比较,无论是观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都将产生质的变化,这对师范生的职业素质提出更高的新要求。他们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理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以便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因此,在高校中给师范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使未来的教师具备较好的教育技术能力是必要的。本文以闽江学院为例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以注重内涵发展和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为主要特征的“质量时代”,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本科教学成为高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如何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准确了解和把握学校本科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而推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