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SSE的高校本科生学习情况调研分析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boy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以注重内涵发展和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为主要特征的“质量时代”,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本科教学成为高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如何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准确了解和把握学校本科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迫在眉睫。
  “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NSSE)”在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中使用广泛,对提高美国本科教育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1]。本文开展的调研以NSSE为基础,参考“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China)[2],结合实际,抽样调查了涵盖学校各个学院、专业、年级的4309名本科生,取得一手资料,采集数据具备较强的代表性。
  一 调研方法
  本文采用的调研方法将学习投入度作为理论基础,更侧重学生的“学”,直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对学习质量和收获的重要作用,将一切有可能影响学生学习投入和努力度的因素统筹考虑[3]。问卷设计过程中考虑学校学风、教学方式、课外活动、师生交流、同学关系、学校政策等各因素,问卷由五部分构成:学生的背景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学生行为(对学习的认识、在校时间分配、人际关系情况、学习习惯和方式、互联网使用情况)、院校行为和要求(教师行为和要求、课程教育目标达成、课程对学生学习严格要求程度)、学生对院校行为和要求的反应(学校满意度、毕业选择)、学生收获。
  二 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结果分别从两个层面依次对所获得的基本数据进行分析,力图在完整呈现学校本科生学习情况整体面貌的同时,也能够根据各年级之间的差异对比进行有针对性地专门分析,以期既能从整体上掌握学校本科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情况,了解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学习投入与努力程度及其学习满意度,又能分析和比较各年级学生群体对于学习环境的不同感受以及学习投入和努力度,总结其变化趋势,为改善不同阶段本科生的学习质量提供有益借鉴。总的来说,本科生学习情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学习兴趣未体现高度一致的认同感
  调查显示,高校本科生对于学习目的的基本态度和认识是明确和清晰的,基本上都能认识到学习对于自身知识获得和能力养成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但在学习兴趣方面并未体现高度一致的认同感。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具有相当兴趣,能够获得强烈的满足感。但也不难发现, 26.59%的学生认为自己未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26.11%的学生缺乏对自己所学内容充满期待,35.74%的学生不是基于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来投入和参与学习,37.46%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东西没什么意思”。这表明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本科生对学习兴趣不足,缺乏积极参与和投入学习的动力。
  在各年级学生群体差异性方面,无论是基于兴趣学习,上课提问老师的欲望以及缺乏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大二和大三学生呈现出消极负面情绪的人数比例均超过大一大四学生。在学习导致自身满足感的问题上,相对于大一、大二和大三徘徊在70%左右的相对平稳趋势,大四在人数比例上猛增到80.78%。在对待自身学习是否因为对学习有兴趣时,大四比例居各年级之首,达到75.52%。这也表明,如何能够保证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能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重新提振和激发大二大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值得我们关注。
  2 学习策略不够科学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表现为“学生在校时间分配”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每周投入在学术活动的时间和投入到校内外工作的时间多集中于少于10小时或10~20小时,比例高达90%以上。这表明,绝大多数本科学生对各类活动投入的时间分配不均,投入和参加学术活动、校内外工作和图书馆自学的时间则明显过少。同时也可以看出,本科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主要集中于课堂听讲和上自习两类。这一点从学生上课的高出勤率和上自习的较高频率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学校学生的学习策略不甚科学,表现在学习时间的分配不均和学习习惯和方式的单一。
  在各年级学生群体差异性方面,在每周投入课程准备的时间方面,从大一到大四出现了逐年递减的现象,这种随着在校年限的推移而逐渐减少投入课程准备的时间的现象,可能与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大四“教学虚化”的情形直接相关。如何防止大四出现“教学虚化”,根据大四量身定做符合其年级特性的课程教学和培养计划,亟待我们思考。
  3 课堂体验存在差距
  课堂体验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所体验到的主观感受。包括学生感知的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感知的课程教育目标达成以及感知课程对学生学习要求的严格程度三方面。调查显示,6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够按照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观念与行为来处理和把握课堂教学,但也存在相当比例的学生缺失良好的课堂体验,44.23%的学生不能经常感受到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同学进行小组讨论,54.72%的学生感觉自己经常难以理解教师上课所讲的内容,35.35%的学生认为老师不允许自己用不同的方式来完成课程作业。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部分同学良好课堂体验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其学习质量,也限制着本科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
  在各年级学生群体,大一到大四分别有94.92%、95.04%、95.42%和92.68%的学生偶尔或从未在课堂上做过口头报告,大一到大四分别有71.30%、75.55%、72.59%和72.54%的学生偶尔或从未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讨论和合作。这一普遍存在于各年级学生的现象表明,大部分任课教师还未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   4 师生疏离形势严峻
  我们发现,分别有91.90%、95.54%、95.22%、95.38%、95.89%、96.19%、96.21%、92.69%、92.95%、95%的学生偶尔或从未与老师进行过面对面交流、通过邮件与老师进行交流、利用即时聊天工具与老师进行交流、参加过教师的课题研究、与教师一起参加课程之外的各类活动、与教师讨论过自己的职业计划、与教师讨论过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就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交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计划给予指导。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整体缺乏与教师的互动背后,大二和大三学生仍然首当其冲地成为最高比例的两个群体。无论是师生面对面交流、师生讨论课程内容、师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以及师生交流人生观和价值观,大二和大三学生都高于大一和大四学生。显然,学校本科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极不乐观,令人堪忧,亟待改善。大学的本质就是师生互动存在的学术共同体,缺失师生良好互动很难形成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大学教育,本次调研中所暴露的师生梳理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三 对策与建议
  1 加强学业导航
  针对本科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和所学专业非第一志愿比例偏高的现状。首先,要开展切实有效的专业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要开展通俗易懂的课程导航。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重要性和课程之间关联性的深刻认识,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再次,要紧密联系职涯规划,使学生能够较早的根据自身爱好和特点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源动力。
  2 深化教学改革
  针对本科生学习策略不合理、课堂体验有差距的实际情况,必须优化课程设置和规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形成制度化、层次化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机制,分类分层次修订课程标准,建立课程调整退出机制,从而保证教学水平和课程质量;改革考评模式,强化学习效果的过程监控,建立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完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方式;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讨论、问题探究、案例实践、科研训练、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
  3 优化课外活动
  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还要依赖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课外活动。要构建覆盖范围广,活动普及度高的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的层级化体系,避免活动参与的“二八现象”。同时,要注重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各类活动,以增进师生交流,充分发挥师生良性互动对于学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积极作用,以教授特有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帮助学生修身立志、明德守礼,博闻躬行,从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4 完善制度建设
  建立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需要理念的转变,有力的举措,但更需要科学的制度。应当建立知名教授讲授基础课、前沿科技知识和新生研讨课制度;实施新开课、上新课试讲制度;建立教学准入制、助教制、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制度,切实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课堂吸引力;建立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制度,从制度上优化本科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建立本科生学习导师制、研究生助教制,构建多方协同合作的学生学业帮扶体系,解决师生疏离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海蒂·罗斯, 岑逾豪.国际比较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测量——NSSE-China工具的开发:文化适应与信度、效度报告[J].复旦教育论坛,2009(7).
  [2]彭亚华,孟琳琳, 杨晓瑜.NSSE 视角下大学生学习性投入实证研究——以北京的 M 大学为例[J].民族育研究,2013(5).
其他文献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心理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身心健康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在大学生严峻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明确要求下,绝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且使课堂教学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  但是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期刊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历经半个世纪的实践与探索,已形成一个完整且规范的教育体系,其中国家政策、地区经济、企业参与、行会协调等各种因素环环相扣,这种职业教育的模式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高度依赖。中国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理念多年,由于受政策、经济和区域等多方面情况的限制,显然无法照搬德国经验,如何解决德国双元制在中国水土不服的问题,打造符合中国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要求,是本
期刊
随着高校大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她们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新形势下研究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可以帮助她们努力完善自我,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理性就业。  一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  1 自卑心理  在现实的就业市场中,女大学生并没有完全享有和男生一样的就业机会和待遇。用人单位更倾向于选择男生,甚至有的用人单位即使降低标准也不愿
期刊
教学考核是衡量教学目的是否实现的有效途径,也是考察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中,教学考核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部分高校“基础”课教师往往重教学,轻考核,考核方式单一,造成“教”“学”“考”脱节,未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素养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影响教学实效。构建一个“全方位、多维度、全覆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学进行全面合理
期刊
当今世界到处弥漫着科技的气息,充斥着数据的讯号,在这场知识的狂风巨浪中该如何掌舵,十八世纪中叶的伟人瓦特给了我们答案——计算机。正是由于计算机日益广泛的应用,使得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高校这个传统意义上人才培养的摇篮,在计算机人才培养这个问题上,始终无法给社会和企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众多计算机应用软件中,商务办公软件PPT独领风骚,成为职场白领和校园师生的辅助能手。各种会议报告、
期刊
江苏省已为中职、高职校学生设立了“对口升学、注册入学、五年制高职”等上升通道,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基本形成。2012年开启的现代职业教育试点项目,给更多职校生带来了“直升大专或本科”的机会,今年试点项目增加到422个,招生规模达2.2万人。2015年起,江苏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将逐步转入常规化,由符合条件的院校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合作院校,自主实施衔接课程。[1]而与此同时,江苏省中、高职就业率
期刊
一 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契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理论支撑:劳动力市场均衡理论  劳动力市场均衡,是指在某一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的需求正好等于劳动力供给的一种状态。均衡在劳动力市场上主要表现为作为供给主体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作为需求主体的劳动力市场能实现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高等教育人才都能找到与其所学知识、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同时,劳动力市场上的企业等机构都能雇佣到其所需要的人才,即
期刊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遇到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大学生接受思政课教育的程度不尽人意,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是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或迫于课堂纪律去听课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究其客观因素,应该与社会环境因素有重要关联性;若从主观因素思考,除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设置等因素,还与教育教学方法直接相关,当然也与当代大学生群体接受思政课教育的主观意识直接关联。因此,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出
期刊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产业结构的变革,社会用人需求进一步提高和细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竞争压力较大。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人,2014年将有727万大学生毕业,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对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等的准备情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就业工作部门不断地细化完善工作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具有前瞻性、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指导。
期刊
信息社会的教育与过去相比较,无论是观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都将产生质的变化,这对师范生的职业素质提出更高的新要求。他们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理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以便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因此,在高校中给师范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使未来的教师具备较好的教育技术能力是必要的。本文以闽江学院为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