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为实现其根本的政治目的和社会理想而对大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施加思想政治影响的一种理论实践活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具有针对性并取得一定实效,就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真正内化到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中,必须加强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状况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加强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主体地位
  [作者简介]李东阳(1971- ),男,河南鲁山人,河南中医学院学工处副处长,讲师,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社会学研究。(河南 郑州 45000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1-0125-02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当做对学生个人行为的约束,当做管理手段,学生成为纯粹的教育客体,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运作机制、评估体系、教育内容都表现为是一种由主体到客体的单向关系,大学生的个性、需要、选择、独立性和主体意识被限制。这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就表现为单一的政治说教、课堂灌输等。笔者认为,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中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都必须重视加强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特点分析
  
  我国正处在变革时期,无论是经济、社会生活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诚然,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加入WTO不仅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勃勃生机,而且也促使大学生能够走在时代前列,形成了諸如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公正意识、效率意识等积极向上的观念。但是,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观念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时期,变革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了极大影响。他们希望正确认识社会,但又缺乏辩证思考的能力。他们追求理想,但动机容易趋向功利化。他们的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但缺乏辨识能力。他们的自我设计愿望强烈,但自我评价片面。他们要求独立,但又存在依赖心理。造成以上情况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往往使每一个主体,尤其是有着强烈主体意识的大学生以自己的利益作为判断事物的出发点,可是大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却要求他们以集体利益作为判断事物的出发点。于是,一些大学生在面对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等问题时就表现得态度模糊或摇摆不定。第二,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学生往往把知识拥有量的多少、知识转化为社会价值的大小作为评价事物价值的标准,这种错误的判断标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等活动。第三,全球化和加入WTO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大学生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可以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开拓自己的视野。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量激增,各种各样的信息鱼龙混杂,大学生因缺乏良好的辨别能力而无法分辨这些信息的好坏,以至于影响一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育功能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鉴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从政治角度研究学生群体,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研究;忽视了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片面强调社会需求;忽视了学生的个人需求。在德育方法上,重灌输、轻自我教育,重显性、轻隐性,重传递说教、轻思考训练,挫伤了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在实践中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地位的确立,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真正转化为学生本人的思想意识。
  
  二、加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一)重视大学生的需要结构和价值观特点,加强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受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大学生表现出对传统文化极大的批判性,他们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迫切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自我需求的满足。在大学生中,谈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的人越来越少,谈实用、金钱和个人价值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在抨击传统文化中惰性和腐朽性的东西时,却接纳西方文化中的糟粕。对极端个人主义加以崇拜,“跟着感觉走”“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等是不少大学生乐于信奉的话,以致他们在追求自身价值的时候,很少去思考其社会责任。大学生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倾向和需要上的务实性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的学习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是,仍然有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忽视大学生的需要特点和社会现实,一味用抽象的、在现阶段还暂时无法实现的高标准来要求学生,继续习惯性地唱高调,只谈“义”不讲“利”,只说“天理”不讲“人欲”,不切实际地要求大学生去当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无己无我地为他人献出一切。诚然,这些“义”“天理”“无我”精神等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是善的、美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毕竟带有超前的性质。如果过分强调这种超前性,学生不但不容易接受,而且还会引起反感。因为在个体态度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具有动机的作用。如果某个事物在个体的需要结构中处于一个重要的位置,那么个体对这个事物的态度就表现为强烈的好感和执著的追求,非常有利于形成深刻、稳定的态度。同时,价值观作为个体态度的基础极大影响着个体对现实生活中各个具体事物的态度。如果个体的价值观正确,那么,他在现实生活中对待具体事物的态度往往会和他的基本态度一致。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和价值观发展特点,在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成为尊重学生、激发大学生主体需要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非常明了大学生的需要和价值取向,重视大学生的优势需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健康需要,疏导和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在此基础上,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规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逐步形成个体对思想政治理论和原则的认同和需要,使提升素质的需要成为学生本人强烈而内在的自觉要求,从而实现态度内化、外化两次飞跃。
  (二)从自我意识规律入手,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加强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内化。内化要求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自觉主动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转化为自己的内心思想和意识,并上升为内心信念。而要做到自觉主动,大学生就必须把内化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需要,即大学生要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从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来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在不太稳定,但同时又具有了一定可塑性的关键阶段。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存在着如下积极方面:有明确的自我观念;独立意向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较高程度的发展;他们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社会并作出解释,不愿受他人的干涉;自我评价趋于成熟,并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应该将所学的知识贡献给社会。于是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观察和分析自己,评价自己的才能、品格和自己的地位、价值,并将评价结果付诸行动。
  但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中也存在着一些消极方面。第一,大学生超前的思维方式往往带有片面性和盲目性,现实中表现为一些大学生自视过高、盲目自信,自我评价与别人对他的评价反差过大,由此产生了个体我和社会我、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第二,大学生会出现一些扭曲性人格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旦出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些大学生就感到烦恼、懊丧、徘徊、抑郁,甚至形成扭曲的人格特征。第三,大学生认识上的高标准和行为上自我放纵的矛盾。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些大学生肤浅地吸收各种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的心理冲突,往往以自欺欺人的自我保护为中心,获得虚幻的自我价值感。
  可见,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以及自我监督的能力。如果仍把他们局限于教育对象的位置,一味地要求他们“要这样”“不能那样”,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消极因素转化为自我教育的积极因素,利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特点,结合教育学原则,有效地发挥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心理动力作用,促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从单一的教育途径向综合化、立体化教育途径转化,加强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大学生身上培养起社会所期望的正确的政治观、思想观、道德观和健康的个性品质,并以此去分析问题,进行社会实践,就必须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做、该怎样做。一句话,它要求学生是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主体。如果在教育过程中不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如同无意识的机械运动,就达不到内化为个体思想素质的目的。
  因此,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是德育个体价值取向的需要,也是时代对高校德育的要求。随着我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法制的逐渐确立与发展,客观上要求每一位公民独立、自主、负责地参与社会生活,即必须确立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作为一个有理想、有知识、有独立人格的群体,尤其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中担负起应尽的责任。
  同时,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专门途径,应当为人的主体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与个性的教育,更应为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醒悟和主体地位的确立发挥积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过许多深刻的经验。比如,在进行道德教化时,只有通过学生自觉自愿的实践,取得认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才能真正起到外化指导道德行为的作用。“学生是自身道德品质形成和构建的组织者。”一个没有主体意识的人,其道德水平往往只能停留在他律阶段,很难提高到自律的境界。如果忽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忽视学生自愿参与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一切理论榜样和规范奖罚都无法达到教育者预期的理想效果。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既是教育本质的要求,又是教育艺术内化水平的体现。
  近年来,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使大学生面对着一个更开放、更广阔的信息世界,大学生如何在这种多元信息的复杂环境中把握自我,应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21世纪的高校已经无法回避面向世界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尽快拓展视野,把握时代变革的特点和趋势,建立一个相对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我们必须加强和拓展社会实践的教育途径,探索出一条知、情、意、行一体化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新道路,使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切实确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月岭,耿春亮.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方法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2]简华春.转型时期高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6(9).
  [3]刘智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自组织机制及其启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5).
  [4]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 要:业界对于教师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早已形成共识,但对于究竟该如何反思,却缺乏具体的指导。本文从“教学反思”概念出发,从反思意识、内容、做法三个方面,结合实际教学给新老师提供进行教学反思的建议。  关键词:反思;教学;教师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成长=经验+反思”。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各方面情况特別是教学情况所进行的一种回顾、分析和总结,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观察水平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程也逐渐发生变化,数学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发展。不同学生个性发展有差异,这就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应用“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课题,两者有效结合解决了传统教学方式枯燥、单一的
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化的背景下,社会各界都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体育学科的地位突显而出,如何提升教学的创新性、实效性,也成为每一位体育教师研究、探讨的课题。因此,
生物教学课堂,为实现教学有效性,要重视学生思维培养,那么作为高中生来说,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必然能够助力学生更好地学习有效知识。基于此,本文以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为研究
<正> 食醋中pH 值对细菌的生长关系及其影响,以往文献未见报导。而作为食醋中细菌总数的检验,资料采取直接取样法检验,既不能反映样品的污染情况,也是食品卫生监督监测的一大
文章的研究以财经类院校教学中课堂理论教学与真实企业经营运作相脱离、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相脱离的问题出发,希望在培养学生从事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实践能力、企
新媒体背景下,新旧媒介资源不断碰撞,传统的广播新闻行业必须摒弃旧媒介的不足,吸收新媒介的优势,构建新的融合媒介才能够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上述工作对广播新闻编辑提出
将传统的酿造调味品——豆酱作为风味辅料生产饼干,试制出酱类饼干系列产品,扩展了我国传统酿造调味品的应用领域,上市一年多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摘要]目前,很多高校的外语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无法保证对作文批改的投入,这直接影响了作文练习对学生的启发作用。针对这一现象,文章提出了让学习者相互批阅作文、纠错改错的评估策略,并通过实验的方法论证其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效度。结果表明,这种协同纠错的协作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他们的思路,增强他们的篇章、主题意识,从而提高其整体写作能力。  [关键词]写作教学错误分析 合作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