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将整本书阅读引进课堂,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笔者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经验,以九年级上册名著阅读《水浒传》为例,进行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文章提出教师应要求学生购买统一版本的阅读书目和指导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以及运用通读学程、读书笔记、批注、思维导图、读写结合等促读策略。
关键词:初中阅读教学;整本书阅读;名著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在2015年7月的全国阅读论坛中也曾说过:“要把培养读书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教师将整本书阅读引进课堂,并进行相关的探索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笔者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经验,谈谈在这一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一、统一书目,选定版本
以往教学中,教师有时会面对这样的问题:由于所购书目版本不统一,当需要学生从文本中查找资料的时候,往往浪费了不少时间。因此,教师在学生购买名著的时候,很有必要要求学生购买统一版本。以《水浒传》为例,其版本就有繁本和简本之分。简本草率质朴,因而流行的多是繁本。繁本又有百回本和百二十回本的区别(也有七十回本的,据说是金圣叹删改)。学术界认为,百二十回版本有些内容是后人补入的,只有百回本可能是《水浒传》故事定型成书的最早本子,也最接近传说故事的原貌。当然,同是百回本,出版社不同,细节处理也会不同。拿哈尔滨出版社(2009年11月版)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3次印刷版)比较,前者不仅字小紧凑,还缺少了引言及部分诗词,而后者不仅内容更加详尽,而且难点字词还有注释,更有利于初中生进行阅读。
二、制订计划,分步实施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具体可引导学生翻开目录,查看总共有多少章节,然后根据自己的阅读速度量身定制阅读计划。
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对学生下阶段阅读的书目进行总体的规划。以九年级上学期为例,学生要阅读的名著有:《水浒传》《威尼斯商人》《儒林外史》和《艾青诗选》。学生平均一个月阅读一本名著。像《水浒传》这类的书籍,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对此笔者做出如下安排:
第一遍:通读。这一遍以熟悉情节为主。寒暑假是学生阅读的“黄金期”,每个学期期末考试一结束,笔者就会布置下学期的名著篇目,并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第一次阅读。但任务布置太多,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完全不加以引导,不自觉的学生根本不去阅读。最好的办法是让家长参与进来,鼓励家长进行亲子阅读,并填写“通读学程”,开学初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及用心督促的家长进行鼓励表彰。
第二遍:选读。根据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难点或考试的需要挑选比较重要的章节进行第二次阅读。并采用批注、读书笔记、思维导图、读写结合等方式进行促读,同时定期展示学习成果。如有需要,教师还需对文本的艺术特点和主题等难点进行专门的课时讲解。此环节需要3~4周时间。
三、分层促读,引向深处
“无论读什么,读始终是头等大事。”但一个班的学生水平不一,单一的促读方式总难免顾此失彼。为了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促使他们都能走进文本,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水浒传》的时候,分别运用了以下促读策略:
(一)通读学程
不少学生在阅读《水浒传》时,都有这样的烦恼:语言难懂,看不进去;章节太多,看过就忘;人物情节复杂,分不清楚,等等。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的做法是,在学生初次阅读时辅以“通读学程”进行指导。所谓“通读学程”,即教师在学生阅读完每个章节后布置的课后练习,是一种自主阅读的指导方式,旨在用阅读任务引领学生高质量完成自主阅读。它与一般的練习相比,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数量上不要求每个章节都必须布置任务。如《水浒传》教师便可以主要人物为中心,将与之相关的几个章节放在一起出题。二是形式更加多样化。教师在设计“通读学程”时,可以融合听、说、读、写等各种形式呈现学生的阅读过程,借此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以下是笔者根据学情,制定的第一至十二章的“通读学程”。
(二)读书笔记
所谓的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我们比较熟悉的形式有摘抄和读后感。对于《水浒传》这类大块头的古典名著来说,单纯的摘抄显然是低层次的阅读需要,而动辙几百字的读后感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笔者的想法是让两者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让学生购买统一的读书笔记本,主要内容有三栏:优美词汇、精彩语段(教师在操作的时候也可以变成内容概括)、阅读感想。每周五上交,五到十回一页,一次上交一至两页。教师再根据学生作业的质量给予红旗奖励,每面红旗为一分,算入小组总分,进行阶段性评比。此方式看似麻烦,但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鉴赏能力很有益处。由于做读书笔记需要长期的坚持,因此这种方式适合比较自觉的学生。
(三)批注
批注是一种常用的促读方法。“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这种方法比起读书笔记,操作起来要简单,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使用。教师可直接在书本上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也方便学生再次阅读时回忆起上次阅读的体验。不过学生在最初尝试批注时,有些内容过于宽泛,教师要引导学生落脚于字、词、句等细处,从细节上体会文字的奥妙。
(四)思维导图
《水浒传》人物众多,情节复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梳理情节。笔者的做法是,在第二轮阅读中,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最喜爱的人物,为之绘制上梁山的思维导图。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也能更好地掌握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五)读写结合
叶圣陶曾经说过:“读与写关系密切。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通。”写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还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小组合作与评比的形式,分层进行阅读后的写作活动。
首先,教师对于语文素养一般的学生,主要是布置写读后感和书信。通过这两种方式对自己喜爱的英雄人物进行点评,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而对于形象思维丰富,且语言素养较高的学生,要求可以再高一点,比如借助诗歌的形式对人物做出评价。
读写结合的另一种途径就是进行专题探究和小论文写作。虽然专题探究是将阅读由浅入深,引导全体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有效路径。笔者的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分为若干小组,由组长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工合作完成专题汇报,最后形成小论文进行发表。相关的题目有:《〈水浒传〉人物绰号研究》《宋江何以成为梁山的一把手》《一百○八条好汉上梁山的原因分析》《从〈水浒传〉看古典小说诗词穿插的作用》等等。
整本书阅读的实践和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需要教师大量阅读与之相关的书籍,也需要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全程参与。正如吴泓老师所说:“对学生的学习做具体指导和示范,要扶上路,助一臂,推一把,陪一程。”唯有这样,才能更大限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2]吴欣韵,许艳.书册阅读教学现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吴泓.专题百问:教学实施中的行与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初中阅读教学;整本书阅读;名著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在2015年7月的全国阅读论坛中也曾说过:“要把培养读书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教师将整本书阅读引进课堂,并进行相关的探索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笔者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经验,谈谈在这一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一、统一书目,选定版本
以往教学中,教师有时会面对这样的问题:由于所购书目版本不统一,当需要学生从文本中查找资料的时候,往往浪费了不少时间。因此,教师在学生购买名著的时候,很有必要要求学生购买统一版本。以《水浒传》为例,其版本就有繁本和简本之分。简本草率质朴,因而流行的多是繁本。繁本又有百回本和百二十回本的区别(也有七十回本的,据说是金圣叹删改)。学术界认为,百二十回版本有些内容是后人补入的,只有百回本可能是《水浒传》故事定型成书的最早本子,也最接近传说故事的原貌。当然,同是百回本,出版社不同,细节处理也会不同。拿哈尔滨出版社(2009年11月版)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3次印刷版)比较,前者不仅字小紧凑,还缺少了引言及部分诗词,而后者不仅内容更加详尽,而且难点字词还有注释,更有利于初中生进行阅读。
二、制订计划,分步实施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具体可引导学生翻开目录,查看总共有多少章节,然后根据自己的阅读速度量身定制阅读计划。
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对学生下阶段阅读的书目进行总体的规划。以九年级上学期为例,学生要阅读的名著有:《水浒传》《威尼斯商人》《儒林外史》和《艾青诗选》。学生平均一个月阅读一本名著。像《水浒传》这类的书籍,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对此笔者做出如下安排:
第一遍:通读。这一遍以熟悉情节为主。寒暑假是学生阅读的“黄金期”,每个学期期末考试一结束,笔者就会布置下学期的名著篇目,并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第一次阅读。但任务布置太多,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完全不加以引导,不自觉的学生根本不去阅读。最好的办法是让家长参与进来,鼓励家长进行亲子阅读,并填写“通读学程”,开学初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及用心督促的家长进行鼓励表彰。
第二遍:选读。根据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难点或考试的需要挑选比较重要的章节进行第二次阅读。并采用批注、读书笔记、思维导图、读写结合等方式进行促读,同时定期展示学习成果。如有需要,教师还需对文本的艺术特点和主题等难点进行专门的课时讲解。此环节需要3~4周时间。
三、分层促读,引向深处
“无论读什么,读始终是头等大事。”但一个班的学生水平不一,单一的促读方式总难免顾此失彼。为了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促使他们都能走进文本,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水浒传》的时候,分别运用了以下促读策略:
(一)通读学程
不少学生在阅读《水浒传》时,都有这样的烦恼:语言难懂,看不进去;章节太多,看过就忘;人物情节复杂,分不清楚,等等。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的做法是,在学生初次阅读时辅以“通读学程”进行指导。所谓“通读学程”,即教师在学生阅读完每个章节后布置的课后练习,是一种自主阅读的指导方式,旨在用阅读任务引领学生高质量完成自主阅读。它与一般的練习相比,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数量上不要求每个章节都必须布置任务。如《水浒传》教师便可以主要人物为中心,将与之相关的几个章节放在一起出题。二是形式更加多样化。教师在设计“通读学程”时,可以融合听、说、读、写等各种形式呈现学生的阅读过程,借此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以下是笔者根据学情,制定的第一至十二章的“通读学程”。
(二)读书笔记
所谓的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我们比较熟悉的形式有摘抄和读后感。对于《水浒传》这类大块头的古典名著来说,单纯的摘抄显然是低层次的阅读需要,而动辙几百字的读后感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笔者的想法是让两者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让学生购买统一的读书笔记本,主要内容有三栏:优美词汇、精彩语段(教师在操作的时候也可以变成内容概括)、阅读感想。每周五上交,五到十回一页,一次上交一至两页。教师再根据学生作业的质量给予红旗奖励,每面红旗为一分,算入小组总分,进行阶段性评比。此方式看似麻烦,但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鉴赏能力很有益处。由于做读书笔记需要长期的坚持,因此这种方式适合比较自觉的学生。
(三)批注
批注是一种常用的促读方法。“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这种方法比起读书笔记,操作起来要简单,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使用。教师可直接在书本上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也方便学生再次阅读时回忆起上次阅读的体验。不过学生在最初尝试批注时,有些内容过于宽泛,教师要引导学生落脚于字、词、句等细处,从细节上体会文字的奥妙。
(四)思维导图
《水浒传》人物众多,情节复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梳理情节。笔者的做法是,在第二轮阅读中,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最喜爱的人物,为之绘制上梁山的思维导图。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也能更好地掌握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五)读写结合
叶圣陶曾经说过:“读与写关系密切。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通。”写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还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小组合作与评比的形式,分层进行阅读后的写作活动。
首先,教师对于语文素养一般的学生,主要是布置写读后感和书信。通过这两种方式对自己喜爱的英雄人物进行点评,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而对于形象思维丰富,且语言素养较高的学生,要求可以再高一点,比如借助诗歌的形式对人物做出评价。
读写结合的另一种途径就是进行专题探究和小论文写作。虽然专题探究是将阅读由浅入深,引导全体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有效路径。笔者的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分为若干小组,由组长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工合作完成专题汇报,最后形成小论文进行发表。相关的题目有:《〈水浒传〉人物绰号研究》《宋江何以成为梁山的一把手》《一百○八条好汉上梁山的原因分析》《从〈水浒传〉看古典小说诗词穿插的作用》等等。
整本书阅读的实践和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需要教师大量阅读与之相关的书籍,也需要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全程参与。正如吴泓老师所说:“对学生的学习做具体指导和示范,要扶上路,助一臂,推一把,陪一程。”唯有这样,才能更大限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2]吴欣韵,许艳.书册阅读教学现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吴泓.专题百问:教学实施中的行与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