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一回答”的形式。教学中依据不同內容,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提问,能提高思维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化学;课堂;思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也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两位科学家无疑想说明同一个道理: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问是极其重要的。“提问一回答”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是沟通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桥梁。在教学中,恰当的提问不仅能起到因材施教,优化课堂的作用,还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对培养学生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课堂上提问,教师应站在学生角度,换位思考,按教材不同内容,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搭建合适的思维台阶,让学生积极思考。优化的课堂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下面谈谈我的践行体验。
一、对新课引入提问,激發学生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入门的钥匙。好的新课引入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有较强的思维启发性。如在《分子和原子》教学时,新课引入提问:“请问1 1=?”学生异口同声回答:“2。”今天我们要学习1 1≠2,究竟是怎么回事?学生带着惊奇和疑问,处于兴奋和积极状态进入学习中。
二、对基本概念提问,训练思维深刻性
弄清基本概念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讲清概念的内涵、外延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学重点。教师讲完后,让学生结合对概念的理解提出问题,经师生共同讨论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同时训练思维深刻性。如学习元素概念时,提问:“原子既有种类,又有个数之分,为什么还要建立一个只有种类之分,五个数之别的元素概念呢?”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指其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所含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所以将它们归为一类,是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元素是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的概念。使学对概念的理解,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一步,训练了思维深刻性。
三、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提问,激发思维积极性
元素化合物中相似的,易混淆的知识较多,在教学可通过联想、对比,寻找共性瑟异性,得出规律。如学习了氧气,木炭,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都可把CuO还原成Cu,这三个实验有相同的实验现象,但加热的温度不同,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优化的提问,让学生积极参与地思考,便可得出这三种物质的组成不同,从而加深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知识主线:结构→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四、对实验提问,培养了思维品质
实验是化学教育中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其中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疑问,是开启知识的源泉。
学生个体思维能力之所以存在差异,是源于不同表现形式的思维品质。思维是否深刻,取决于看问题是否抓住核心。在教学中搭建思维台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向纵深方面发展,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在实验中,对实验操作提问,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如:O2可用排水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否肯定是O2?为什么?通过学生思考,便可知道凡是难溶于水的气体都可用排水法收集。镁、铁、锌都可与稀硫酸反应,都产生氢气,实验室为什么要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而不用镁与铁?引导学生从金属的活动性去思考,不但巩固了金属的活动性知识,又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在透彻理解知识的同时,培养了思维品质,发展了思维。
五、对学生错误答题提问,提高思维发散性
解题是学习化学的一个方面。在教学中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多角度多方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学生错误答题提问,及时纠错,通过自身的不断实践,培养思维能力。如镁燃烧生氧化镁的方程式,很多学生常写成:Mg O2点燃MgO2或Mg O2点燃MgO,让全部学生讨论纠正,学生在陷入积极思维之中,敞开思想民,及时提问:(1)错在哪里?(2)在什么思想指导下写错,应怎样改正?(3)应吸取什么教训?问题提出后,学生很活跃。通过学生发言,讨论补充,指出两式均错,其原因是只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而忽视了元素的化合价及原则,从而造成错误。纠错,学生从自身的错误中取得启示和教益,答题能力会大大提高。
六、对现实生活提问,提高思维开放性
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变化,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化学现象,从这个角度提问,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①为什么铝制壶可用以烧水?水垢是如何形成的?怎样除去水垢?②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③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变暖,这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应采取哪些措施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这些开放型问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开阔他们的眼界,启发心智,训练了思维的开放性。
七、对探究型问题提问,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新课标的基本内涵,也是检验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准。近年来的化学试题,常有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验设计,实验问题的处理等探究型题目,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课堂上,常利用课本上的知识,设计出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解决。如:(1)怎样鉴别氯酸钾中含有氯元素和氧元素?并设计出操作方案。(2)氨气是无色,有毒,比空气轻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常用氢氧化钠固体与浓氨水来制取。试回答:①制取氨气时,应与实验室制
气体的装置相同;收集应采用一收集。②为防止氨气污染空气,请你举出一种措施。以上提问在,要求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利用所学过的知识、题目中所提供的信息综合解决,通过提问和讨论,训练、提高了思维的创造性。
课堂提问,要及时评价。答后评是教师处理信息反馈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提出的问题,答题中找出闪光点,以赞赏口吻准确而有分寸地评价是,以激发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教师要认真备课,巧设问题,优化提问,让学生思考讨论,答后评价。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认真探究课堂提问的内容、形式、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化学;课堂;思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也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两位科学家无疑想说明同一个道理: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问是极其重要的。“提问一回答”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是沟通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桥梁。在教学中,恰当的提问不仅能起到因材施教,优化课堂的作用,还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对培养学生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课堂上提问,教师应站在学生角度,换位思考,按教材不同内容,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搭建合适的思维台阶,让学生积极思考。优化的课堂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下面谈谈我的践行体验。
一、对新课引入提问,激發学生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入门的钥匙。好的新课引入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有较强的思维启发性。如在《分子和原子》教学时,新课引入提问:“请问1 1=?”学生异口同声回答:“2。”今天我们要学习1 1≠2,究竟是怎么回事?学生带着惊奇和疑问,处于兴奋和积极状态进入学习中。
二、对基本概念提问,训练思维深刻性
弄清基本概念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讲清概念的内涵、外延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学重点。教师讲完后,让学生结合对概念的理解提出问题,经师生共同讨论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同时训练思维深刻性。如学习元素概念时,提问:“原子既有种类,又有个数之分,为什么还要建立一个只有种类之分,五个数之别的元素概念呢?”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指其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所含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所以将它们归为一类,是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元素是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的概念。使学对概念的理解,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一步,训练了思维深刻性。
三、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提问,激发思维积极性
元素化合物中相似的,易混淆的知识较多,在教学可通过联想、对比,寻找共性瑟异性,得出规律。如学习了氧气,木炭,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都可把CuO还原成Cu,这三个实验有相同的实验现象,但加热的温度不同,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优化的提问,让学生积极参与地思考,便可得出这三种物质的组成不同,从而加深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知识主线:结构→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四、对实验提问,培养了思维品质
实验是化学教育中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其中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疑问,是开启知识的源泉。
学生个体思维能力之所以存在差异,是源于不同表现形式的思维品质。思维是否深刻,取决于看问题是否抓住核心。在教学中搭建思维台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向纵深方面发展,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在实验中,对实验操作提问,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如:O2可用排水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否肯定是O2?为什么?通过学生思考,便可知道凡是难溶于水的气体都可用排水法收集。镁、铁、锌都可与稀硫酸反应,都产生氢气,实验室为什么要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而不用镁与铁?引导学生从金属的活动性去思考,不但巩固了金属的活动性知识,又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在透彻理解知识的同时,培养了思维品质,发展了思维。
五、对学生错误答题提问,提高思维发散性
解题是学习化学的一个方面。在教学中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多角度多方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学生错误答题提问,及时纠错,通过自身的不断实践,培养思维能力。如镁燃烧生氧化镁的方程式,很多学生常写成:Mg O2点燃MgO2或Mg O2点燃MgO,让全部学生讨论纠正,学生在陷入积极思维之中,敞开思想民,及时提问:(1)错在哪里?(2)在什么思想指导下写错,应怎样改正?(3)应吸取什么教训?问题提出后,学生很活跃。通过学生发言,讨论补充,指出两式均错,其原因是只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而忽视了元素的化合价及原则,从而造成错误。纠错,学生从自身的错误中取得启示和教益,答题能力会大大提高。
六、对现实生活提问,提高思维开放性
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变化,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化学现象,从这个角度提问,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①为什么铝制壶可用以烧水?水垢是如何形成的?怎样除去水垢?②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③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变暖,这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应采取哪些措施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这些开放型问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开阔他们的眼界,启发心智,训练了思维的开放性。
七、对探究型问题提问,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新课标的基本内涵,也是检验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准。近年来的化学试题,常有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验设计,实验问题的处理等探究型题目,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课堂上,常利用课本上的知识,设计出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解决。如:(1)怎样鉴别氯酸钾中含有氯元素和氧元素?并设计出操作方案。(2)氨气是无色,有毒,比空气轻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常用氢氧化钠固体与浓氨水来制取。试回答:①制取氨气时,应与实验室制
气体的装置相同;收集应采用一收集。②为防止氨气污染空气,请你举出一种措施。以上提问在,要求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利用所学过的知识、题目中所提供的信息综合解决,通过提问和讨论,训练、提高了思维的创造性。
课堂提问,要及时评价。答后评是教师处理信息反馈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提出的问题,答题中找出闪光点,以赞赏口吻准确而有分寸地评价是,以激发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教师要认真备课,巧设问题,优化提问,让学生思考讨论,答后评价。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认真探究课堂提问的内容、形式、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