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想使“教学做”紧密结合起来,就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预习正是学生自学行为的充分体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文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和探索知识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创新教学策略和手段,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对语文阅读课文预习的兴趣,使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让语文学习更自如和高效。本文将对如何培养小学生对语文阅读课文预习的兴趣展开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文预习;兴趣
预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效的课前预习不仅能促进课堂教学,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文预习效果并不理想,部分教师将其当作一项常规作业布置给学生,这既不能发挥预习本身的优势,也浪费了教师与学生的时间,甚至会使小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厌烦心理,影响他们的阅读水平。
一、小學语文阅读课文预习的重要性
在阅读课文前进行有效预习,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理解和认知,便于学生在课堂开展更加深入的阅读学习活动,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使他们始终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快速掌握全面的语文知识,在丰富多彩、新奇有趣的语文课堂汲取营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预习能够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精神和独立思考、分析归纳与综合推理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更上一个台阶,并能让学生将这种方法和思路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对语文阅读课文预习兴趣的策略
(一)尊重主体,制定明确预习目标
小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且在多方面存在差异。而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者,小学语文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情况与学习能力,主动帮助他们制定明确的预习目标,使知识的学习变为一个递进的过程,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以《守株待兔》这一课的学习为例,小学生思维活跃,对包含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学习兴趣很高,所以教师在进行课文预习引导时,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高效地进行阅读前的预习,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领悟寓言故事的表现手法,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并搜集文言文、白话文或诗歌形式的语言,如《画饼充饥》、《画龙点睛》、《刻舟求剑》、《揠苗助长》等。而在课前预习阶段,不能只进行不动脑筋的表面预习,而应在预习中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的同时,不断积累知识,获得体验,提升对语文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循序渐进,传授正确预习方法
预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预习步骤和方法,才能使他们在语文阅读中养成预习习惯,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为学生传授正确的预习方法,遵循由浅及深、先引导后放手的原则,引导学生摸索出真正适合自己且简易常用的预习方法。例如《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使用简单的预习符号,如在段落前标出序号“1、2、3”,在自然段中分层标出“/或//”,在关键字、词下加“ ”或“ ”,在有疑问句子的一旁加“?”等等,以这些符号给学生的阅读学习带来新鲜感,提高他们预习的兴趣。随着教学的深入,可以逐渐加大预习的难度,如在第一次阅读时,把自己读不准的字音、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用特殊符号标出来;在第二次阅读时,通过查字典或上网查询等方式认识生字和生词,并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在第三次阅读时,尝试着走进文本,开始知识内化积累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预习效率就能得到有效提升,课堂学习就会更加顺利,这就逐渐使学生爱上了预习。
(三)有效训练,促进个性思维发展
当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后,教师还应为其提供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开展有效训练,并制定有层次的任务,帮助他们开展个性化的课文预习活动,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不断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有的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解了关于辛弃疾的很多资料和作品,并结合注释掌握了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中,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将全文内容阐述了出来,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分享了个性化的预习妙招,调动了班级学生的积极性,也让他们在课本中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发展的语文思维。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他们将自己预习的所知、所感运用到课堂学习中,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检验自己的预习方法是否有效,还能引导他们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其他学生分享,加强生生与师生的有效互动,从而活跃语文阅读课堂的气氛。
综上所述,对阅读课文的预习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高效学习方法的有力措施。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应通过加强学生对课文预习的方法引导来发展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引导其以课堂主体的角色充分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使他们在语文大课堂中的学习更加游刃有余,从而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明英.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预习策略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9(03):146.
[2]赵宜梅.课前预习 为学习插上顺利的翅膀——对小学语文有效课前预习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3):3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文预习;兴趣
预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效的课前预习不仅能促进课堂教学,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文预习效果并不理想,部分教师将其当作一项常规作业布置给学生,这既不能发挥预习本身的优势,也浪费了教师与学生的时间,甚至会使小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厌烦心理,影响他们的阅读水平。
一、小學语文阅读课文预习的重要性
在阅读课文前进行有效预习,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理解和认知,便于学生在课堂开展更加深入的阅读学习活动,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使他们始终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快速掌握全面的语文知识,在丰富多彩、新奇有趣的语文课堂汲取营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预习能够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精神和独立思考、分析归纳与综合推理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更上一个台阶,并能让学生将这种方法和思路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对语文阅读课文预习兴趣的策略
(一)尊重主体,制定明确预习目标
小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且在多方面存在差异。而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者,小学语文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情况与学习能力,主动帮助他们制定明确的预习目标,使知识的学习变为一个递进的过程,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以《守株待兔》这一课的学习为例,小学生思维活跃,对包含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学习兴趣很高,所以教师在进行课文预习引导时,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高效地进行阅读前的预习,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领悟寓言故事的表现手法,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并搜集文言文、白话文或诗歌形式的语言,如《画饼充饥》、《画龙点睛》、《刻舟求剑》、《揠苗助长》等。而在课前预习阶段,不能只进行不动脑筋的表面预习,而应在预习中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的同时,不断积累知识,获得体验,提升对语文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循序渐进,传授正确预习方法
预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预习步骤和方法,才能使他们在语文阅读中养成预习习惯,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为学生传授正确的预习方法,遵循由浅及深、先引导后放手的原则,引导学生摸索出真正适合自己且简易常用的预习方法。例如《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使用简单的预习符号,如在段落前标出序号“1、2、3”,在自然段中分层标出“/或//”,在关键字、词下加“ ”或“ ”,在有疑问句子的一旁加“?”等等,以这些符号给学生的阅读学习带来新鲜感,提高他们预习的兴趣。随着教学的深入,可以逐渐加大预习的难度,如在第一次阅读时,把自己读不准的字音、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用特殊符号标出来;在第二次阅读时,通过查字典或上网查询等方式认识生字和生词,并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在第三次阅读时,尝试着走进文本,开始知识内化积累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预习效率就能得到有效提升,课堂学习就会更加顺利,这就逐渐使学生爱上了预习。
(三)有效训练,促进个性思维发展
当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后,教师还应为其提供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开展有效训练,并制定有层次的任务,帮助他们开展个性化的课文预习活动,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不断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有的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解了关于辛弃疾的很多资料和作品,并结合注释掌握了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中,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将全文内容阐述了出来,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分享了个性化的预习妙招,调动了班级学生的积极性,也让他们在课本中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发展的语文思维。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他们将自己预习的所知、所感运用到课堂学习中,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检验自己的预习方法是否有效,还能引导他们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其他学生分享,加强生生与师生的有效互动,从而活跃语文阅读课堂的气氛。
综上所述,对阅读课文的预习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高效学习方法的有力措施。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应通过加强学生对课文预习的方法引导来发展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引导其以课堂主体的角色充分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使他们在语文大课堂中的学习更加游刃有余,从而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明英.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预习策略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9(03):146.
[2]赵宜梅.课前预习 为学习插上顺利的翅膀——对小学语文有效课前预习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