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的壮歌》中有两则故事,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主题却相似,都是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像特写镜头一样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讴歌了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那一个个沉着冷静、团结协作的个体,那一幕幕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读来震人心魄、扣人心弦。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理解,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亡留给自己是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自然界中的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乎?我臆测编者选编这篇文章应是想用这舍己救人、英勇献身的大道感染学生,直至将这种大道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然而,在具体的备课与教学中我却对故事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疑点有三:
一、见死不救,如何弘扬大道?
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时,一位明眼的巴西向导忽然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随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缩小的包围圈里已是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
“我”既然就在旁边,并且我十分同情这群蚂蚁的遭遇,那么“我”为什么不施以援手?况且那点足以要了蚂蚁性命的火对我来说可能只要一两脚就能踏灭,“我”为何竟能做到无动于衷呢?这很值得人深思。“我”应该是一个有同情心的人,这一点文中已明言。但如果仅仅是口头上的同情,而不愿把这份同情落实到行动上,且仅仅是“抬脚之劳”的相助,这样的同情又有何意义呢?至少让人觉得这种同情是惺惺作态。学生对这一点亦深有同感。当这一切让人感到虚伪时,你所宣扬的至理真情又能有几分真实?几人愿闻?再说,大道不言,润物无声。人间真情应源于真实的人生,何曾须借助于假托的故事来生根?
二、抱团成球,逃生之力何来?
教材中这样写道: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一会儿,一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
我们感到庆幸,蚂蚁们终于逃离火海。然而,当我们在庆幸之余,头脑渐趋平静之时,不禁要问:蚂蚁确实很聪明,不过,它们抱成的团究竟有多大,大到可以像球一样的滚动?要知道河岸边应该不会太平整,它们如何滚过沟坎而不至于陷落?纵然平整,草地的摩擦力应该不会小,当它们抱成团时,是如何获得宝贵的启动力量的?我们知道足球场上,再圆的足球,如果球员不给他来一脚的话,他是不会滚动的。难道是“我”这个口头上的同情者良心发现,暗中助了一脚?还是蚂蚁的逃生本能感动了上苍,送来了一股劲风?
三、羊中智者,何时练就惊天绝技?
书中言道:有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几分钟以后,羚羊群分成了两群:老羚羊为一群,年轻羚羊为一群。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老羚羊走到了悬崖边。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突然奔跑着向悬崖对面跳过去,随即老羚羊紧跟后面也飞跃出去,只是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的坠入了山涧。
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顿时,山间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座桥墩的生命桥。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
不管是谁,面对这样的逃生场景都会被震撼!为了种群的生存,老羚羊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当你对这样的一群羚羊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些羊的智力究竟再进化多久就会超出人类?一声啼叫竟能心领神会?一次示范竟能引领整个羊群逃离绝境?面对这样的羊群,我想恐怕所有的人都会目瞪口呆,因为我们不得不惊讶于它们的智慧,惊讶于它们的绝技,惊讶于它们的处变不惊……人类历史上有过“泰坦尼克号海难”,在那一场海难中,如果人类能有这群羚羊的智慧、团结、冷静与绝技,恐怕灾难会降至最低程度。这群羚羊最终在作者的笔下成功逃生,我想最佳的解释只能是文中的两个字——奇迹。不过奇迹应该是稀罕的、不常见到的,是出人意料之外的,是难以复制重现的。像这样一呼百应,结队试跳,且大多数都成功逃脱险境恐怕不是奇迹两个字就能自圆其说的。试问一个杂技演员从开始练习杂技到成才需要多长时间?练成一个动作需要重复多少次?这样的高难度逃生杂技,就算是让杂技演员在舞台上来表演,也未必能成功,更不要说大多数都成功。有这样一个实验,当电梯出故障且向下坠落的时候,电梯中的人是否能在电梯落地前的瞬间跳起自救?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电梯下坠时产生的重力加速度根本使你得不到半点起跳时必须的反作用力。那么,四蹄腾空的老羚羊又能给年轻羚羊以多少重新起跳的力量呢?即使有了这样的力量,它又是如何做到每次都那么准确无误?要知道,这不是个人项目,而是需要彼此配合的双人项目,难道他们生来就心有灵犀?难道这样的惊天绝技来自娘胎?
课文本想给人以至情、至义的熏染,然而当它的真实性受到质疑时,难免会有说教之嫌。大道不言,润物无声。大道是真,大道向善,大道唯美。大道如春雨,细且密,细得于不经意间,密得无处不在,无时无处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让我们的教材多发现一些人间的大道,少一些虚构之嫌。
【作者单位:扬州市东关小学 江苏】
一、见死不救,如何弘扬大道?
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时,一位明眼的巴西向导忽然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随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缩小的包围圈里已是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
“我”既然就在旁边,并且我十分同情这群蚂蚁的遭遇,那么“我”为什么不施以援手?况且那点足以要了蚂蚁性命的火对我来说可能只要一两脚就能踏灭,“我”为何竟能做到无动于衷呢?这很值得人深思。“我”应该是一个有同情心的人,这一点文中已明言。但如果仅仅是口头上的同情,而不愿把这份同情落实到行动上,且仅仅是“抬脚之劳”的相助,这样的同情又有何意义呢?至少让人觉得这种同情是惺惺作态。学生对这一点亦深有同感。当这一切让人感到虚伪时,你所宣扬的至理真情又能有几分真实?几人愿闻?再说,大道不言,润物无声。人间真情应源于真实的人生,何曾须借助于假托的故事来生根?
二、抱团成球,逃生之力何来?
教材中这样写道: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一会儿,一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
我们感到庆幸,蚂蚁们终于逃离火海。然而,当我们在庆幸之余,头脑渐趋平静之时,不禁要问:蚂蚁确实很聪明,不过,它们抱成的团究竟有多大,大到可以像球一样的滚动?要知道河岸边应该不会太平整,它们如何滚过沟坎而不至于陷落?纵然平整,草地的摩擦力应该不会小,当它们抱成团时,是如何获得宝贵的启动力量的?我们知道足球场上,再圆的足球,如果球员不给他来一脚的话,他是不会滚动的。难道是“我”这个口头上的同情者良心发现,暗中助了一脚?还是蚂蚁的逃生本能感动了上苍,送来了一股劲风?
三、羊中智者,何时练就惊天绝技?
书中言道:有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几分钟以后,羚羊群分成了两群:老羚羊为一群,年轻羚羊为一群。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老羚羊走到了悬崖边。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突然奔跑着向悬崖对面跳过去,随即老羚羊紧跟后面也飞跃出去,只是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的坠入了山涧。
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顿时,山间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座桥墩的生命桥。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
不管是谁,面对这样的逃生场景都会被震撼!为了种群的生存,老羚羊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当你对这样的一群羚羊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些羊的智力究竟再进化多久就会超出人类?一声啼叫竟能心领神会?一次示范竟能引领整个羊群逃离绝境?面对这样的羊群,我想恐怕所有的人都会目瞪口呆,因为我们不得不惊讶于它们的智慧,惊讶于它们的绝技,惊讶于它们的处变不惊……人类历史上有过“泰坦尼克号海难”,在那一场海难中,如果人类能有这群羚羊的智慧、团结、冷静与绝技,恐怕灾难会降至最低程度。这群羚羊最终在作者的笔下成功逃生,我想最佳的解释只能是文中的两个字——奇迹。不过奇迹应该是稀罕的、不常见到的,是出人意料之外的,是难以复制重现的。像这样一呼百应,结队试跳,且大多数都成功逃脱险境恐怕不是奇迹两个字就能自圆其说的。试问一个杂技演员从开始练习杂技到成才需要多长时间?练成一个动作需要重复多少次?这样的高难度逃生杂技,就算是让杂技演员在舞台上来表演,也未必能成功,更不要说大多数都成功。有这样一个实验,当电梯出故障且向下坠落的时候,电梯中的人是否能在电梯落地前的瞬间跳起自救?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电梯下坠时产生的重力加速度根本使你得不到半点起跳时必须的反作用力。那么,四蹄腾空的老羚羊又能给年轻羚羊以多少重新起跳的力量呢?即使有了这样的力量,它又是如何做到每次都那么准确无误?要知道,这不是个人项目,而是需要彼此配合的双人项目,难道他们生来就心有灵犀?难道这样的惊天绝技来自娘胎?
课文本想给人以至情、至义的熏染,然而当它的真实性受到质疑时,难免会有说教之嫌。大道不言,润物无声。大道是真,大道向善,大道唯美。大道如春雨,细且密,细得于不经意间,密得无处不在,无时无处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让我们的教材多发现一些人间的大道,少一些虚构之嫌。
【作者单位:扬州市东关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