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群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lov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群那张给人们以无尽欢笑的脸上是不是写满了善良?
  是啊,我透过镜头看到了。我想大家也都看到了。
  那天,牛群正在主持中华慈善总会的一次新年联欢会。那个会上,牛群出色的主持与表演使大家在笑声中深切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亲和力和一种强劲的活力。这两种力量长久地在人们的心中激荡着。
  牛群的艺术形象和人格力量就长久地在人们的心中。尽管他现在很少出现在文艺舞台上了。
  那个联欢会,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孙女小香玉也到会表演了。牛群介绍她时妙语连珠,说得小香玉是又想发狠又想乐。接下来,小香玉的表演便十分酣畅。
  对于“慈善”的各种活动,牛群一向是积极的。我所接触到的,他为“慈善”的演出一向是真的义演,真的无私奉献。2004年初的一天,在中华慈善总会的办公室,一份静静地放在桌上的文字材料又告诉我,牛群刚刚又把一次演出的出场费、车马费全部捐给了慈善事业。
  牛群那张正仔细倾听会议发言的照片是我在中华慈善总会的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拍摄的。我特别注意到,那次会议的整个过程中,牛群自始至终特别专注听会议的发言,他可是诚心诚意地关注着中华慈善总会的工作,关注着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那次会议上,我还拍摄了他与阎明复会长的合影像。另一张他与阎明复的合影,是在那之前的一次慈善活动中。那次慈善活动中,牛群充当的完全是一个摄影师的角色。在慈善的各种会议上,他与大家郴特别热乎,没有一丁点大明星的架子。遇见为慈善事业做山贡献的各界人:卜,他常常会向人家清教各种问题。牛群也是一个追星族,他特别爱追的是慈善的明星。在中华慈善总会的—次会议,一位老教授热心慈善事业的事迹使他很感动,便即刻追上去学习,还清这位老教授签名、题同。当然啦,遇上关心慈善事业的大领导,他也是不会放过的。那不是吗,他又跑到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同志的跟前,请万主席题问去了,还一脸的憨笑。不过他请万主席题词可不足给他自己题,而足给他在安徽蒙城的那所专门为困难的聋哑孩子开办的学校题的,是为他的那些可爱的学生们题的。
  为了中国的慈善事业,为了那些可怜的孩子们,牛群捐献了自己的一切。对牛群的这一举动,大家都非常感动,,但也有人不相信,还有人说三道四。我是相信的,完完全全的川信。因为我到过蒙城,直接接触过牛群,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牛群是怎样——个大好人。
  我是2003年7月到蒙城的。那时的蒙城满眼都足灾害的创伤。还没有见到副县长牛群时,我问那里的县委书记,牛群—年能有多少时间在蒙城。县委书记掰着手指,毫不含糊地大声说:“三分之四!”
  我有点惊愕。但当我与生群直按接触时,我才理解了这“三分之四”的真实含义。我看到的牛群,真的足没日没夜地工作着,完全没有8小时工作的概念丁。除去与县领导班子一起为救灾,为发展经济发挥他独特的作用,他特别关心的还是那些孩子们。当时,他正在为怎样使那些孩子开学以后能用上优质的助听器而四处联络、到处奔波。我几次听他说起为什么要给这些孩子配最好的助听器,劣质助听器对孩子的危害有多么大。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他去募捐。他,一个大名鼎鼎的牛群也要到处求人了。他的那种执著、那种对困境中孩子的深厚的情感,使我深深地感动着。
  他说他一直非常愉快,,可我也看到了他的劳累、疲倦與焦虑。他也比我一年前见到他时老了许多。
  在那里,当我看到他和那些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才真的明白,他这样一个完全可以轻松可以潇洒过活的艺术家为什么甘心过这样的日子。
  在蒙城的招待所,牛群忙完工作之后到了我住的地方,我们淡了——个晚上。那个晚上,我们没有淡艺术,可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牛群还是一个最优秀的艺术家。
其他文献
阳光满院    走进加拿大密西沙加颐康新院,感觉非常舒畅,心中充满欢喜,恍若回到家里。我们看到的每一个人,从院长、义工、社工,至饭堂服务员、清洁工人等等,不管认不认识,不管是在门口还是走廊、电梯内碰面,都会听到问好、问安或关怀的话语。微笑,多么可爱的微笑,让一张张脸容光焕发,像明亮的阳光,带着温暖与希望,不但给黑夜带来光明,又驱逐了寒冷、孤独、寂寞、不快——住在这里的老人有福了,去哪里找这样一处理
期刊
十多年前的一天,香港爱国同胞刘浩清先生的老伴孔爱菊回家后半响无语,经刘先生再三询问,才叹了口气说:“今天去医院,听说香港不缺少女秘书,只缺高级护理人员、缺少高级护士。”  刘太在国外曾看到过一些女孩缺少一技之长,生活所迫只能从事皮肉生意。如今听说有个别从内地来港的女子为谋生卖笑卖身,她心里很不是个滋味:“要是能办个培训学校,香港的高级护理人才就解决了。”  刘先生觉得老伴的念头不错,要早日实现科教
期刊
2004年8月23日,一位来自南京的古稀之年的老人来到《慈善》杂志社。这位老人名叫汪洁华,从南京来到天津办事,顺便到《慈善》杂志社来看望。她热情、健谈,与我像老熟人一样交谈,见老人精神矍铄、乐观开朗,谈起事来津津乐道的样子,我真不敢相信老人家已是年近70岁的人了。  有着“慈善大姐”美誉的汪洁华老人,1949年解放军打到长江边上的时候,她才14岁。那年她参了军,当上了一名解放军的文艺兵。那战争年代
期刊
近年来,一位年近古稀老人的行迹,为温州各新闻媒体所关注,被温州街头巷尾的许多老百姓所传颂,成为温州群众眼中的新闻人物,他就是温州市慈善总会会长韩文德。    夕阳过后是朝阳:    在温州,慈善事业是“朝阳”事业。它从催生、成长及壮大,始终凝聚着韩文德同志的心血。早在1998年,他从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的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就十分高兴地被邀担任刚建立的鹿城慈善总会的名誉会长,做了两年
期刊
国慈善事业发展将近10年的时候,《慈善》杂志社在全国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6万名公民中搞了一次“公民对慈善事业知晓情况问卷调查”。调查通过全国各地各级慈善组织及一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协助进行。现已收回问卷和综合统计完的有效问卷5万6千多份。回收率接近95%。  我们注意到,组织这次问卷调查本身就是对慈善组织、慈善事业的一次深入的宣传。各地慈善组织在搞好这次问卷调查的时候,大多数都组织了志愿者队伍。比如甘
期刊
1988年年初,我在小镇的后街开了一间时装店。没生意的时候,街上的几个朋友经常到店里找我聊天。在这些朋友中,有一个性格比较内向,他不是像其他的朋友那样一见面就跟我说说笑笑。他不大爱说话,常常是坐一会儿,便走了。  但有一回,他一进入店里,就显得有点反常,几次欲言又止。在我的再三追问下,他才鼓起勇气,说他刚才在书店里看到两本好书,爱不释手,但苦于囊中羞涩,希望我借15元錢给他。我看见,他在说这些话时
期刊
上海慈善基金会组织的慈善活动,在使人感到无限温暖的同时,总令人感到十分的振奋,并能使人得到诸多的深刻启示。它就像是一幅新的、内容不断变化、不断翻新的“清明上河图”,让人欣赏不够、享受不够、研究不够。  2004年的“蓝天下的至爱”活动早已在上海圆满结束,过去多日了。可那温馨、热烈、激动人心灵的浓郁氛围依旧在空气中弥漫。空气不是上海独有的,空气是流动着的,全中国许多地方的人们都嗅到了空气中这来自上海
期刊
我原在河北省香河县工作。县城不大,喜欢文学创作的人不少。每次活动总有这样一位重残者参加:上身蜷屈,佝偻成个球,头几近挨地,显得两腿格外修长。先是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不足0.1,后来也完全丧失了视力。他是省民研会会员,临时寄居于一间教育部门为他特建的矮屋。他孑然一人,家徒四壁。夏天,爬山虎与野青藤爬满一墙又一窗,大有吞没之势。冬天,他这孤零兀立的小屋,倔强地承受着风雪的肆虐。  他叫陈金城,原是一名民
期刊
在那之前,陈佩斯在我的记忆的影集中只有逗笑的影像。当然,他的表演不仅能使人开怀大笑,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还能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思索与启迪。所以,即便没有看他的演出,他幽默的影像也常常会鲜活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在那之前,我并没有见过屏幕外、舞台下的陈佩斯,更谈不上与他的沟通、交流。  那个晚上,我不知道他也会来,不知道他也是曾在内蒙古草原“插队”的知识青年。  那是2001年1月16日的
期刊
仲夏,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正在报社的三楼值班。门卫打电话上来,告知有一位老年读者来访,说是有东西要转交姚杰……  我答复门卫,那就请他上来吧。搁下电话,却搁不下姚杰这个名字。这是一位学习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因患脑瘤而被迫辍学,而他的在同一亏损单位工作的父母,别说已无经济能力为他治病,就连每天起码的营养都无法保证。在承受了76次化疗后,这位身高1米82的小伙子体重已减至44公斤,且左颊面神经瘫痪,但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