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习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推动大学生实习向良性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的主动变革至关重要。文章以示范性软件学院学生实习为例,阐述了三方共赢的实习管理长效机制,为改善高校学生实习难的状况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实习;管理机制;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27-03
大学生专业实习承担着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双重任务,并最终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实习变得举足轻重。如何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势,为社会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中设置实习制度时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实习存在的问题
实习是毕业生迈向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是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重要时期,对于其能否顺利、满意就业至关重要。有调查指出,高达52%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其就业的因素[1]。虽然国家对于规范大学生实习的政策在逐渐深化[2],但仍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人才与市场不对接,不受企业欢迎。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缓慢、力度不大,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脱节依然存在[3],毕业生的质量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质疑。《Team》杂志对国内企业的调查表明:超过70%的企业已经开始不愿意接收实习生,认为实习生不方便企业管理的有63%,有81%的企业表示不会为实习生安排任何补贴[4]。如此以来,找实习岗位越来越难,大学生实习步入了尴尬的境地。
2.多数用人单位缺乏足够认识,提供实习岗位少。在欧美国家,企业设置实习岗位已经相当普及。企业、高校和政府都承担了不同的义务以确保大学生实习的有效开展[5]。而在我国,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习缺乏认同感。重庆大学肖云等(2007)的调查发现,民营企业愿意实行实习制度的仅占34.9%[4]。
3.学生认识观念有误区,实习效果欠佳。有效的实习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除了外在因素,学生自身的观念和能力也起着决定性作用[6]。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存在偏颇。首先,一些大学生认为实习的目的就是单纯找工作,一旦愿望不能达成,便开始懈怠于工作。这样的实习态度自然不会得到用人单位的看重,更谈不上收获好的实习效果。其次,自我认识不清晰,某些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没有为实习做好准备,导致没有能力实习或者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对800名实习大学生的调查中,约60%的大学生对实习效果不大满意[4]。
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构建三方共赢的大学生实习长效机制[7]
企业、高校、大学生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7]。高校为社会培养人才,企业通过吸纳人才创造物质财富。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离不开高校、企业及整个社会系统的和谐发展。从这个视角分析,要改变当前大学生实习难、实习效果不佳的状况就需要高校和企业携手合作,构建共赢的实习机制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向良性发展。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办学模式就是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中应运而生的。其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属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特别注重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在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前提下,探索实践“请进来,走出去,两条路径辅助”的策略,突出高校在大学生实习安置中的主动角色,拉近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距离。
(一)两条路径,加强产学研合作
1.走出去,携手用人单位,培养“有用人才”。为推进大学生实习,学校应该转变观念,主动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积极努力寻求校企合作,建立足量优质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岗位[8]。软件学院采取以下六条策略:(1)组建院长负责制的对外交流团队,定期拜访企业,保持友好的合作关系;(2)调动专业教师的人际关系资源拓展实习渠道,储备更多稳定的实习企业;(3)依托国际交流办学的优势开展海外实习,打破国内本土实习的局限性;(4)实习管理教师定期和用人单位沟通,获得对实习生的反馈信息,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实习;(5)与合作企业签署实习协议,争取一定的实习职位,保障每年实习岗位的稳定性;(6)跟踪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信息,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确保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不脱节。这些举措得到了企业的认同,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受到用人单位青睐。
2.请进来,加强校企交流,增强学生适应性。软件学院主动“走出去”的同时也利用一切机会把企业“请进来”,以“东家”的身份参与人才培养。企业趁此机会宣传形象、吸引优秀人才,从而实现人才资源的储备。对于“请进来”,软件学院尝试四种合作形式:(1)定期举办校企交流论坛,商讨人才培养的策略;(2)邀请企业高管为特聘教授,举行前沿技术讲座,使学生的培养紧跟时代步伐;(3)联合开设符合企业开发环境的特色技术课程,通过订单式教学为企业“量身定度”大学生人才;(4)依托企业的技术优势,成立技术俱乐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丰富校内实习形式。从2004年向社会输送首届毕业生以来,同济大学软件学院通过各种形式与企业建立了多维度、稳定的实习、就业合作关系。“请进来,走出去,两条路径辅助”的实习机制逐渐得到完善。软件工程毕业生以过硬的基础理论、灵活的实践能力、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的思维赢得了信誉,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二)三项措施,确保实习长效机制的巩固
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实习培养增强就业竞争力,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三方共赢的实习机制促成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目标的实现。然而,要确保这一机制产生效果的长久性,还需要调动一切资源,从制度保障、管理机制、指导教师等多个维度完善实习管理工作,巩固三方共赢的机制。
1.专职专岗负责,从制度上高度重视。实习工作完成的好坏直接决定学生就业的质量。软件学院成立实习办公室、专人专岗负责实习,确保实习管理落到实处。在责任机制上,由教学副院长分管并总体把控大方向,聘请有IT专业背景的教师具体开展实习工作,学生辅导员配合指导学生的实习生活。实习管理教师作为联络者和帮助者,兼顾联系企业和指导学生,根据实习推进时间表安排丰富的实习培训,包括:实习动员大会、企业宣讲、笔面试辅导、虚拟招聘会、学长经验交流会等。 2.规范考核机制,评分有据可依。学生在实习中的态度和具体表现决定实习的效果。所以,在对实习的考核上,要兼顾学生和企业两方面的评价。考核的内容、参与对象、灵活性和人性化都是在制定考核制度时重点考虑的。考核内容除了学校和企业对于实习生实践能力的评定,还强调了实习过程的纪律性和企业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在实习时间上允许学生分阶段实习、分散实习,使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实习体验,有利于实习效果的增强。实习考核机制也体现了学校对学生诚信、纪律和主观能动性等思想教育环节的延伸。
3.校内外导师指导,增强实习的成效。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是一个适应和锻炼的过程,需要得到相关的指导和帮助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企业实习导师从知识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熏陶方面给予指导。而校内老师注意培养学生适应多种环境的能力和承受外界压力的心理素质,使学生不仅能适应实习单位的工作和生活,学会生存和人际交往,包括与实习同事的礼貌相处、互相合作及善于向他们请教、争取支持等,而且要在变换岗位和环境时,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予以适应。
为了实现管理的全程化和连续性,软件学院搭建了实习就业网络管理系统。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实习就业网络管理系统,从实习应聘开始到实习结束并就业,从投递简历到阶段性考核,具备了学生基本信息完善、状态的实时更新、管理流程规范、共享资源交流便捷等功能。网络化管理涉及了企业对学生实习考核和评价的参与性,实现了校企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于一体。
参考文献:
[1]林泽炎.大学生实习制度的规范与完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2):19-20.
[2]张炼,王新凤.我国大学生实习问题的政策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1,(8):57-59.
[3]马晓红.大学生实习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职业时空,2007,(12):37-38.
[4]肖云,吴国举.大学生实习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07,(12):22-23.
[5]王景枝.大学生实习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202-203.
[6]寇博轩.大学生实习成效影响因素的实证调研[J].人才资源开发,2011,(2):34-35.
[7]王洋,孙长缨.大学生实习三方共赢的长效机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2):24-26.
[8]刘美君,陈喆,李昊昱.大学生实习现状分析及对策[J].时代人物,2008,(3):58-59.
作者简介:陈旭日(1977-),女,山东招远人,讲师,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实习;管理机制;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27-03
大学生专业实习承担着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双重任务,并最终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实习变得举足轻重。如何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势,为社会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中设置实习制度时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实习存在的问题
实习是毕业生迈向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是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重要时期,对于其能否顺利、满意就业至关重要。有调查指出,高达52%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其就业的因素[1]。虽然国家对于规范大学生实习的政策在逐渐深化[2],但仍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人才与市场不对接,不受企业欢迎。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缓慢、力度不大,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脱节依然存在[3],毕业生的质量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质疑。《Team》杂志对国内企业的调查表明:超过70%的企业已经开始不愿意接收实习生,认为实习生不方便企业管理的有63%,有81%的企业表示不会为实习生安排任何补贴[4]。如此以来,找实习岗位越来越难,大学生实习步入了尴尬的境地。
2.多数用人单位缺乏足够认识,提供实习岗位少。在欧美国家,企业设置实习岗位已经相当普及。企业、高校和政府都承担了不同的义务以确保大学生实习的有效开展[5]。而在我国,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习缺乏认同感。重庆大学肖云等(2007)的调查发现,民营企业愿意实行实习制度的仅占34.9%[4]。
3.学生认识观念有误区,实习效果欠佳。有效的实习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除了外在因素,学生自身的观念和能力也起着决定性作用[6]。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存在偏颇。首先,一些大学生认为实习的目的就是单纯找工作,一旦愿望不能达成,便开始懈怠于工作。这样的实习态度自然不会得到用人单位的看重,更谈不上收获好的实习效果。其次,自我认识不清晰,某些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没有为实习做好准备,导致没有能力实习或者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对800名实习大学生的调查中,约60%的大学生对实习效果不大满意[4]。
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构建三方共赢的大学生实习长效机制[7]
企业、高校、大学生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7]。高校为社会培养人才,企业通过吸纳人才创造物质财富。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离不开高校、企业及整个社会系统的和谐发展。从这个视角分析,要改变当前大学生实习难、实习效果不佳的状况就需要高校和企业携手合作,构建共赢的实习机制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向良性发展。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办学模式就是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中应运而生的。其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属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特别注重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在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前提下,探索实践“请进来,走出去,两条路径辅助”的策略,突出高校在大学生实习安置中的主动角色,拉近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距离。
(一)两条路径,加强产学研合作
1.走出去,携手用人单位,培养“有用人才”。为推进大学生实习,学校应该转变观念,主动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积极努力寻求校企合作,建立足量优质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岗位[8]。软件学院采取以下六条策略:(1)组建院长负责制的对外交流团队,定期拜访企业,保持友好的合作关系;(2)调动专业教师的人际关系资源拓展实习渠道,储备更多稳定的实习企业;(3)依托国际交流办学的优势开展海外实习,打破国内本土实习的局限性;(4)实习管理教师定期和用人单位沟通,获得对实习生的反馈信息,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实习;(5)与合作企业签署实习协议,争取一定的实习职位,保障每年实习岗位的稳定性;(6)跟踪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信息,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确保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不脱节。这些举措得到了企业的认同,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受到用人单位青睐。
2.请进来,加强校企交流,增强学生适应性。软件学院主动“走出去”的同时也利用一切机会把企业“请进来”,以“东家”的身份参与人才培养。企业趁此机会宣传形象、吸引优秀人才,从而实现人才资源的储备。对于“请进来”,软件学院尝试四种合作形式:(1)定期举办校企交流论坛,商讨人才培养的策略;(2)邀请企业高管为特聘教授,举行前沿技术讲座,使学生的培养紧跟时代步伐;(3)联合开设符合企业开发环境的特色技术课程,通过订单式教学为企业“量身定度”大学生人才;(4)依托企业的技术优势,成立技术俱乐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丰富校内实习形式。从2004年向社会输送首届毕业生以来,同济大学软件学院通过各种形式与企业建立了多维度、稳定的实习、就业合作关系。“请进来,走出去,两条路径辅助”的实习机制逐渐得到完善。软件工程毕业生以过硬的基础理论、灵活的实践能力、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的思维赢得了信誉,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二)三项措施,确保实习长效机制的巩固
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实习培养增强就业竞争力,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三方共赢的实习机制促成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目标的实现。然而,要确保这一机制产生效果的长久性,还需要调动一切资源,从制度保障、管理机制、指导教师等多个维度完善实习管理工作,巩固三方共赢的机制。
1.专职专岗负责,从制度上高度重视。实习工作完成的好坏直接决定学生就业的质量。软件学院成立实习办公室、专人专岗负责实习,确保实习管理落到实处。在责任机制上,由教学副院长分管并总体把控大方向,聘请有IT专业背景的教师具体开展实习工作,学生辅导员配合指导学生的实习生活。实习管理教师作为联络者和帮助者,兼顾联系企业和指导学生,根据实习推进时间表安排丰富的实习培训,包括:实习动员大会、企业宣讲、笔面试辅导、虚拟招聘会、学长经验交流会等。 2.规范考核机制,评分有据可依。学生在实习中的态度和具体表现决定实习的效果。所以,在对实习的考核上,要兼顾学生和企业两方面的评价。考核的内容、参与对象、灵活性和人性化都是在制定考核制度时重点考虑的。考核内容除了学校和企业对于实习生实践能力的评定,还强调了实习过程的纪律性和企业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在实习时间上允许学生分阶段实习、分散实习,使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实习体验,有利于实习效果的增强。实习考核机制也体现了学校对学生诚信、纪律和主观能动性等思想教育环节的延伸。
3.校内外导师指导,增强实习的成效。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是一个适应和锻炼的过程,需要得到相关的指导和帮助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企业实习导师从知识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熏陶方面给予指导。而校内老师注意培养学生适应多种环境的能力和承受外界压力的心理素质,使学生不仅能适应实习单位的工作和生活,学会生存和人际交往,包括与实习同事的礼貌相处、互相合作及善于向他们请教、争取支持等,而且要在变换岗位和环境时,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予以适应。
为了实现管理的全程化和连续性,软件学院搭建了实习就业网络管理系统。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实习就业网络管理系统,从实习应聘开始到实习结束并就业,从投递简历到阶段性考核,具备了学生基本信息完善、状态的实时更新、管理流程规范、共享资源交流便捷等功能。网络化管理涉及了企业对学生实习考核和评价的参与性,实现了校企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于一体。
参考文献:
[1]林泽炎.大学生实习制度的规范与完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2):19-20.
[2]张炼,王新凤.我国大学生实习问题的政策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1,(8):57-59.
[3]马晓红.大学生实习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职业时空,2007,(12):37-38.
[4]肖云,吴国举.大学生实习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07,(12):22-23.
[5]王景枝.大学生实习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202-203.
[6]寇博轩.大学生实习成效影响因素的实证调研[J].人才资源开发,2011,(2):34-35.
[7]王洋,孙长缨.大学生实习三方共赢的长效机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2):24-26.
[8]刘美君,陈喆,李昊昱.大学生实习现状分析及对策[J].时代人物,2008,(3):58-59.
作者简介:陈旭日(1977-),女,山东招远人,讲师,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