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线性教学设计方法以路线图和竹子的形象为灵感,将教学行为线性化。线性模型纵向为时间轴,利用核心知识作为节点。横向两个维度,一是内容活动,二是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清晰的流程,让教师将课堂主旨紧紧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线性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5-0067-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发布后,又一次激起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教师的反思和教学改革动力。作为一线教师,似乎找到了教学、尤其课堂教学的灵魂,但到底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观课和自身实践反思,发现相当一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上仍然迷惘不已。客观表现为课堂教学散乱、内容散乱、安排散乱、实施散乱、意图散乱。其结果便是“教”的方面老师条理不清、详略不当、讲演不明,“学”的方面学生一头雾水、似是而非、无所适从。为此,采用线性化教学设计方法,理清内容和实施过程,明确目的和意图,对于课堂教学很是关键。
1 线性化教学设计方法让“课”真正有所思考、有所准备
常规文档式或表格式的教学设计方法沿用多年,从文本上说并没有大问题。然而,由于缺乏清晰的知识递进关系,更多笔墨耗在内容的罗列上,缺乏活动的安排及其明确的意图,导致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思考不足,有的甚至是随便抄写一通,很难说得上课堂实施的构建和预演,课堂实施自然不理想。同时,就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学内容而言,老师、尤其是有多年教学经历的老师并不会有太多内容上的费解和空乏,抄写或誊写一遍教案意义不大。老师们欠缺的是根据学生情况如何组织、实施教学内容的思考。这应该成为老师们花时间、花功夫去认真对待的问题,也必然成为备课的核心关注。所以,采用线性化教学设计方法,让老师根据学生状况把精力放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实施上,把功夫花在活动的安排和取舍上,把思考放在设计的意图上,其意义远大于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可能条理清晰,效率优良。
2 线性化教学设计方法的基本模型
如图1所示,线性化教学设计模型灵感来源于工作推进图和竹子形象,本身依从简单易用原则。纵轴为时间推进轴,像竹竿,有节点,节点为核心知识,连贯并有层级递进关系。纵轴从上至下,时间上可以考虑一节完整的课堂,也可以是一节内容需要两节以上的课堂。该轴不一定是直线,可以根据横轴的内容改变节点在横轴上的位置。横轴被纵轴分为左右两部分,像两片竹叶。左部分为内容活动轴,围绕节点的内容是什么,需要提出哪些核心问题,需要使用哪些核心方法,要安排哪些活动(如:实验、讨论、提问、交流、练习)来达成核心素养的获得?右部分为设计意图,围绕节点设计的目的是什么,达到什么程度?模型图把一节课的内容安置在一张A4幅面上,也可以利用横格备课本。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距离应根据书写内容的多少调整,无需等距。线性化教学设计是教师思考的结果,是思考结果的线性化呈现,本身并不需要技术含量,可电脑设计,也可在灵感来时一纸一笔画出,既简单易用,又有利于老师“成竹在胸”,实实在在地指导教师的课堂。
3 线性化教学设计方法应用实例
教学内容为人教版(2012)初中物理第八章第二节《二力平衡》[2],线性化教学设计实例如图2所示。
3.1 核心知识线性化
通过线性化教学设计,教师不只是完成了平衡态、平衡力、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条件、二力平衡应用等知识内容的简单罗列,而是需要把核心知识线性化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层次、递进和逻辑关系: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引出平衡态,明确平衡态和平衡力的对应关系,理解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两个力满足二力平衡条件就一定是平衡力,平衡力之下物体处于平衡态,反之平衡态下物体一定受平衡力,如果只有两个力,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条件,这样就完成了核心知识之间的链接和闭环。
3.2 核心知识为节点
接下来,以核心知识为节点,需要安排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意图是什么,目的为何?教师都要有预先的思考。回顾牛顿第一定律,明确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处于平衡态,通过实例了解平衡态下的物体不受外力的情況并不多,那么平衡态受到的力有什么特点呢?于是自然引出平衡力,通过实例分析平衡力至少两个以上,其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力,二力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和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同线。到此迎来了知识混淆点,学生较难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因此思考通过分析静止于桌面的书“压力、支持力、重力”的关系,让学生找到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关键。在二力平衡应用节点,安排以下3个问题:
(1)分析静置桌面的书其压力和重力的关系,找到此种情形下压力等于重力,为以后学习压强作铺垫;
(2)压在墙上的物体摩擦力和重力的关系,只要物体一直静止,处于平衡态,则摩擦力和重力为平衡力,静摩擦力的大小不会随压力的改变而改变;
(3)利用学生经历过的电梯问题适当增加难度,透过分析两个力平衡和不平衡时它们的大小关系,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粗略涉及超重、失重,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原来有超重、失重的感觉是这样的原因。
教师把整节课需要安排的学习活动想明白了,梳理清楚了,盲目地想到什么讲什么、东拉西扯的问题就能得到有效避免。同时,通过教学设计线性化,课堂主线一目了然,既关注了层次递进等逻辑关系,又把课堂活动紧紧围绕在核心知识周围,课堂效率自然得以保障。
3.3 作业的设计和选用
需要强调的是,作业常常是用以检验和巩固课堂学习的试金石。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不注重作业的设计和选用,常常是一本资料书做到底,这与“提质减负”的主流意识是相悖的,实际上更多的也只是在浪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因为作业的粗放显得更为困难,似乎哪里都有问题,到处都似是而非,不便于教师和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弥补。因此,作业应该纳入教学设计,教师根据教学主线,针对性地围绕核心知识出题或选题,题目应少而精,指向明确,考察点必须是核心知识点,尽力避免核心知识点外的脑筋急转弯和学科之外的理解力考察,力求让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利用核心方法解决核心问题,从而获得核心知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联合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6.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0-22.
(栏目编辑 邓 磊)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线性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5-0067-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发布后,又一次激起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教师的反思和教学改革动力。作为一线教师,似乎找到了教学、尤其课堂教学的灵魂,但到底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观课和自身实践反思,发现相当一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上仍然迷惘不已。客观表现为课堂教学散乱、内容散乱、安排散乱、实施散乱、意图散乱。其结果便是“教”的方面老师条理不清、详略不当、讲演不明,“学”的方面学生一头雾水、似是而非、无所适从。为此,采用线性化教学设计方法,理清内容和实施过程,明确目的和意图,对于课堂教学很是关键。
1 线性化教学设计方法让“课”真正有所思考、有所准备
常规文档式或表格式的教学设计方法沿用多年,从文本上说并没有大问题。然而,由于缺乏清晰的知识递进关系,更多笔墨耗在内容的罗列上,缺乏活动的安排及其明确的意图,导致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思考不足,有的甚至是随便抄写一通,很难说得上课堂实施的构建和预演,课堂实施自然不理想。同时,就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学内容而言,老师、尤其是有多年教学经历的老师并不会有太多内容上的费解和空乏,抄写或誊写一遍教案意义不大。老师们欠缺的是根据学生情况如何组织、实施教学内容的思考。这应该成为老师们花时间、花功夫去认真对待的问题,也必然成为备课的核心关注。所以,采用线性化教学设计方法,让老师根据学生状况把精力放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实施上,把功夫花在活动的安排和取舍上,把思考放在设计的意图上,其意义远大于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可能条理清晰,效率优良。
2 线性化教学设计方法的基本模型
如图1所示,线性化教学设计模型灵感来源于工作推进图和竹子形象,本身依从简单易用原则。纵轴为时间推进轴,像竹竿,有节点,节点为核心知识,连贯并有层级递进关系。纵轴从上至下,时间上可以考虑一节完整的课堂,也可以是一节内容需要两节以上的课堂。该轴不一定是直线,可以根据横轴的内容改变节点在横轴上的位置。横轴被纵轴分为左右两部分,像两片竹叶。左部分为内容活动轴,围绕节点的内容是什么,需要提出哪些核心问题,需要使用哪些核心方法,要安排哪些活动(如:实验、讨论、提问、交流、练习)来达成核心素养的获得?右部分为设计意图,围绕节点设计的目的是什么,达到什么程度?模型图把一节课的内容安置在一张A4幅面上,也可以利用横格备课本。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距离应根据书写内容的多少调整,无需等距。线性化教学设计是教师思考的结果,是思考结果的线性化呈现,本身并不需要技术含量,可电脑设计,也可在灵感来时一纸一笔画出,既简单易用,又有利于老师“成竹在胸”,实实在在地指导教师的课堂。
3 线性化教学设计方法应用实例
教学内容为人教版(2012)初中物理第八章第二节《二力平衡》[2],线性化教学设计实例如图2所示。
3.1 核心知识线性化
通过线性化教学设计,教师不只是完成了平衡态、平衡力、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条件、二力平衡应用等知识内容的简单罗列,而是需要把核心知识线性化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层次、递进和逻辑关系: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引出平衡态,明确平衡态和平衡力的对应关系,理解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两个力满足二力平衡条件就一定是平衡力,平衡力之下物体处于平衡态,反之平衡态下物体一定受平衡力,如果只有两个力,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条件,这样就完成了核心知识之间的链接和闭环。
3.2 核心知识为节点
接下来,以核心知识为节点,需要安排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意图是什么,目的为何?教师都要有预先的思考。回顾牛顿第一定律,明确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处于平衡态,通过实例了解平衡态下的物体不受外力的情況并不多,那么平衡态受到的力有什么特点呢?于是自然引出平衡力,通过实例分析平衡力至少两个以上,其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力,二力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和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同线。到此迎来了知识混淆点,学生较难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因此思考通过分析静止于桌面的书“压力、支持力、重力”的关系,让学生找到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关键。在二力平衡应用节点,安排以下3个问题:
(1)分析静置桌面的书其压力和重力的关系,找到此种情形下压力等于重力,为以后学习压强作铺垫;
(2)压在墙上的物体摩擦力和重力的关系,只要物体一直静止,处于平衡态,则摩擦力和重力为平衡力,静摩擦力的大小不会随压力的改变而改变;
(3)利用学生经历过的电梯问题适当增加难度,透过分析两个力平衡和不平衡时它们的大小关系,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粗略涉及超重、失重,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原来有超重、失重的感觉是这样的原因。
教师把整节课需要安排的学习活动想明白了,梳理清楚了,盲目地想到什么讲什么、东拉西扯的问题就能得到有效避免。同时,通过教学设计线性化,课堂主线一目了然,既关注了层次递进等逻辑关系,又把课堂活动紧紧围绕在核心知识周围,课堂效率自然得以保障。
3.3 作业的设计和选用
需要强调的是,作业常常是用以检验和巩固课堂学习的试金石。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不注重作业的设计和选用,常常是一本资料书做到底,这与“提质减负”的主流意识是相悖的,实际上更多的也只是在浪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因为作业的粗放显得更为困难,似乎哪里都有问题,到处都似是而非,不便于教师和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弥补。因此,作业应该纳入教学设计,教师根据教学主线,针对性地围绕核心知识出题或选题,题目应少而精,指向明确,考察点必须是核心知识点,尽力避免核心知识点外的脑筋急转弯和学科之外的理解力考察,力求让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利用核心方法解决核心问题,从而获得核心知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联合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6.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0-22.
(栏目编辑 邓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