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铃,铃铃……”平静的胡同犹如一潭碧波,被自行车铃声这块小小的石子激荡出美丽的涟漪。车铃的序曲余音未了,小贩们的吆喝声伴着车链与轮盘的二重奏在胡同中上演了。这涟漪不断扩大散开,传入了各家各户,也传入了我的记忆深处。
孩童时代的我有个毛病,胡同中一旦来了小贩,不管当时在干什么,定会跑进院子,兴冲冲地问母亲买不买东西。小贩们那高大的“二八加重”自行车便成了美味到来的信号,因为他们后面驮着的大都是一些美味的食品。
豆汁儿、麻豆腐,胡同里的常客
豆汁儿、麻豆腐是亲哥儿俩,不但出生的时间差不多,就连上市贩卖都是携手而行。小贩们的后车架两边往往会挂两个白色的塑料大桶,两兄弟各把一边,随着那悠扬的一声“豆汁儿,麻豆腐……”便如大将军般驾到胡同之中。
这二位的派头的确不小,不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连味道也带着几分霸气,虽然塑料桶的盖子上往往会加一块塑料布,但是他们那独具特色的酸味也会不胫而走,告诉胡同中的每位住户他们的到来。
刹那间,胡同里的住户自发组成了欢迎队伍,有的端着小锅,有的拿着小盆,直奔将军的坐骑。卖豆汁儿的爷们儿透着北京人的豪爽,从来不用称,几分钱一水舀子豆汁儿倒入买者的锅中。刚踢完球的半大小子更是性急,生豆汁儿是当时的可乐和雪碧,一仰脖儿的工夫,整碗的豆汁儿进了肚儿,刚才还是四脖子汗流,现在已然神清气爽,解渴又去火!
晚半晌儿,杂院里四溢着炒麻豆腐的香味。北京的麻豆腐讲究用羊油炒,一是为了解馋,二是为了好看。刚出锅的麻豆腐泛着油亮亮的一层浮油,辣椒油和鲜韭菜末作陪衬,一看就那么有食欲。吃上一口,绵软的口感外加麻豆腐那特殊的味道爆满整个口腔,无意中咬到了几颗青豆,咂摸着软中带硬的滋味,回味无穷。
半空儿多给,瓜子儿论杯卖
“半空儿”,是咱老北京对不很饱满的花生的一种形象的叫法,您想呀,那干瘪的花生仁儿在壳里面装着,犹如孙悟空钻进了铁扇公主的肚子里,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那还不是半空儿?
有人会问了,既然是这么不饱满的花生,怎么还会有人去买呢?其原因除了便宜外,更多的是一种乐趣。
“半空儿,多给……”小贩们对这种特殊花生群体有特殊吆喝。小时候,卖半空儿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提着篮子的农村妇女,走街串巷地吆喝着卖。还有一种就是骑着自行车游走于胡同中的小贩,自行车后架两旁放的通常是用铁丝编成的长方形货筐,里面用编织袋作衬,在孩子的眼中,这样的组合就像一辆铁甲车。如果说前者是小本经营,那后者算是大买卖了,一是携带的半空儿数量大,二是所卖的商品除了半空儿外还有瓜子儿和五香花生米。瓜子儿花生不分家,这几样都是胡同中孩子的最爱。
首先说半空儿,它是最适合孩子的一种食品,虽说大部分都是空壳小仁儿,但确实经济实惠,两三毛钱能从小贩手里买上一大袋子,拿到院子里,随意往小桌儿上一摊,小山似的花生堆满一桌,孩子与大人围坐在一起,像寻宝似的挑着花生。大妈大婶们边聊边吃,手上的活一点儿不耽误,小孩们挑着挑着,那空壳就变成了子弹,于是一场“半空儿”大战悄然爆发。欢笑与海聊交织在一起,其乐融融。
瓜子儿和五香花生米是孩子们口中的贵族,两三毛钱的分量要比半空儿少得多。买这两样东西同样不用称约,小贩通常备有一个杯子,你要多少用杯子计数,然后用废报纸包好。胡同中的小爷们儿虽然不喝酒,但一点也不失豪放,抓上一把,两手一搓,薄薄的红皮很容易掉下来,气沉丹田,用力一吹,红皮随风飘扬,整把花生一次放进嘴里,香!
自行车开花,萝卜赛糖梨
记忆里最漂亮的自行车莫过于卖萝卜小贩的坐骑了,因为原先大街上走的除了邮递员骑的绿色自行车,其他的都是一水儿黑白配。只有卖萝卜的小贩,他们的自行车上永远开放着各式各样漂亮的萝卜花。
老北京卖的萝卜大体有水萝卜、卞萝卜、卫青儿等,而最喜欢看的是那用“心里美”萝卜雕的花儿。
“心里美”在北京可谓是家喻户晓,以南苑大红门的最有名,就像是顺义庞各庄的西瓜。碧绿的皮下有一层薄薄的白心儿,再往里便是可人的红瓤儿。小贩们用他们带有弧度的小片儿刀一层层地将圆溜溜的萝卜雕成盛开的鲜花,层次分明不说,看着水分充足的萝卜瓤儿,定会让你垂涎欲滴。最难忘的是每年春节前后,一边烤着炉子,一边吃着心里美的萝卜。看着窗外那飞舞的雪花,颇有些“独坐小屋品名果,浮生偷得半日闲”的意境。
“萝卜赛糖梨哎,辣了管换!”胡同中飘散着悠扬的吆喝声。
飘香的回忆
除了以上直接入口的美味外,还有一种是对我最有吸引力的,不是因为爱吃,而是因为爱看。
现在我们买的香油都是放在瓶子里的,到商店直接就买,而过去北京百姓吃的香油都是从小贩手中买来的散装香油。卖油的小贩经常会在后车架上放两个铁皮油桶,油桶上的盖子永远是那么严严实实。谁家油用完了,提着空瓶儿直接找小贩。小贩动作很是利落,接过空瓶儿找一铁皮漏斗儿往上一搁,然后用那带有长长把手的圆柱形铁碗将油打出,这一碗基本上就是一两。
散发着芝麻香味的金黄色香油顺漏斗直入瓶中,阳光下那晶莹的香油越显柔润细腻。每当看到有人买油,我都会站在那里看个没完,直到卖油者身影远去。
自行车上的美味还有很多,例如四季常变的瓜果梨桃、渤海的平鱼带鱼、肥美肉厚的螃蟹对儿虾……它给当年物资紧俏的北京百姓的餐桌增添了诸多色彩。小贩们骑着自行车带着美味走遍了大街小巷,它穿过胡同走过历史,在记忆的旅途中留下了特殊的印记。“铃,铃铃……”这是历史的声音。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孩童时代的我有个毛病,胡同中一旦来了小贩,不管当时在干什么,定会跑进院子,兴冲冲地问母亲买不买东西。小贩们那高大的“二八加重”自行车便成了美味到来的信号,因为他们后面驮着的大都是一些美味的食品。
豆汁儿、麻豆腐,胡同里的常客
豆汁儿、麻豆腐是亲哥儿俩,不但出生的时间差不多,就连上市贩卖都是携手而行。小贩们的后车架两边往往会挂两个白色的塑料大桶,两兄弟各把一边,随着那悠扬的一声“豆汁儿,麻豆腐……”便如大将军般驾到胡同之中。
这二位的派头的确不小,不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连味道也带着几分霸气,虽然塑料桶的盖子上往往会加一块塑料布,但是他们那独具特色的酸味也会不胫而走,告诉胡同中的每位住户他们的到来。
刹那间,胡同里的住户自发组成了欢迎队伍,有的端着小锅,有的拿着小盆,直奔将军的坐骑。卖豆汁儿的爷们儿透着北京人的豪爽,从来不用称,几分钱一水舀子豆汁儿倒入买者的锅中。刚踢完球的半大小子更是性急,生豆汁儿是当时的可乐和雪碧,一仰脖儿的工夫,整碗的豆汁儿进了肚儿,刚才还是四脖子汗流,现在已然神清气爽,解渴又去火!
晚半晌儿,杂院里四溢着炒麻豆腐的香味。北京的麻豆腐讲究用羊油炒,一是为了解馋,二是为了好看。刚出锅的麻豆腐泛着油亮亮的一层浮油,辣椒油和鲜韭菜末作陪衬,一看就那么有食欲。吃上一口,绵软的口感外加麻豆腐那特殊的味道爆满整个口腔,无意中咬到了几颗青豆,咂摸着软中带硬的滋味,回味无穷。
半空儿多给,瓜子儿论杯卖
“半空儿”,是咱老北京对不很饱满的花生的一种形象的叫法,您想呀,那干瘪的花生仁儿在壳里面装着,犹如孙悟空钻进了铁扇公主的肚子里,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那还不是半空儿?
有人会问了,既然是这么不饱满的花生,怎么还会有人去买呢?其原因除了便宜外,更多的是一种乐趣。
“半空儿,多给……”小贩们对这种特殊花生群体有特殊吆喝。小时候,卖半空儿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提着篮子的农村妇女,走街串巷地吆喝着卖。还有一种就是骑着自行车游走于胡同中的小贩,自行车后架两旁放的通常是用铁丝编成的长方形货筐,里面用编织袋作衬,在孩子的眼中,这样的组合就像一辆铁甲车。如果说前者是小本经营,那后者算是大买卖了,一是携带的半空儿数量大,二是所卖的商品除了半空儿外还有瓜子儿和五香花生米。瓜子儿花生不分家,这几样都是胡同中孩子的最爱。
首先说半空儿,它是最适合孩子的一种食品,虽说大部分都是空壳小仁儿,但确实经济实惠,两三毛钱能从小贩手里买上一大袋子,拿到院子里,随意往小桌儿上一摊,小山似的花生堆满一桌,孩子与大人围坐在一起,像寻宝似的挑着花生。大妈大婶们边聊边吃,手上的活一点儿不耽误,小孩们挑着挑着,那空壳就变成了子弹,于是一场“半空儿”大战悄然爆发。欢笑与海聊交织在一起,其乐融融。
瓜子儿和五香花生米是孩子们口中的贵族,两三毛钱的分量要比半空儿少得多。买这两样东西同样不用称约,小贩通常备有一个杯子,你要多少用杯子计数,然后用废报纸包好。胡同中的小爷们儿虽然不喝酒,但一点也不失豪放,抓上一把,两手一搓,薄薄的红皮很容易掉下来,气沉丹田,用力一吹,红皮随风飘扬,整把花生一次放进嘴里,香!
自行车开花,萝卜赛糖梨
记忆里最漂亮的自行车莫过于卖萝卜小贩的坐骑了,因为原先大街上走的除了邮递员骑的绿色自行车,其他的都是一水儿黑白配。只有卖萝卜的小贩,他们的自行车上永远开放着各式各样漂亮的萝卜花。
老北京卖的萝卜大体有水萝卜、卞萝卜、卫青儿等,而最喜欢看的是那用“心里美”萝卜雕的花儿。
“心里美”在北京可谓是家喻户晓,以南苑大红门的最有名,就像是顺义庞各庄的西瓜。碧绿的皮下有一层薄薄的白心儿,再往里便是可人的红瓤儿。小贩们用他们带有弧度的小片儿刀一层层地将圆溜溜的萝卜雕成盛开的鲜花,层次分明不说,看着水分充足的萝卜瓤儿,定会让你垂涎欲滴。最难忘的是每年春节前后,一边烤着炉子,一边吃着心里美的萝卜。看着窗外那飞舞的雪花,颇有些“独坐小屋品名果,浮生偷得半日闲”的意境。
“萝卜赛糖梨哎,辣了管换!”胡同中飘散着悠扬的吆喝声。
飘香的回忆
除了以上直接入口的美味外,还有一种是对我最有吸引力的,不是因为爱吃,而是因为爱看。
现在我们买的香油都是放在瓶子里的,到商店直接就买,而过去北京百姓吃的香油都是从小贩手中买来的散装香油。卖油的小贩经常会在后车架上放两个铁皮油桶,油桶上的盖子永远是那么严严实实。谁家油用完了,提着空瓶儿直接找小贩。小贩动作很是利落,接过空瓶儿找一铁皮漏斗儿往上一搁,然后用那带有长长把手的圆柱形铁碗将油打出,这一碗基本上就是一两。
散发着芝麻香味的金黄色香油顺漏斗直入瓶中,阳光下那晶莹的香油越显柔润细腻。每当看到有人买油,我都会站在那里看个没完,直到卖油者身影远去。
自行车上的美味还有很多,例如四季常变的瓜果梨桃、渤海的平鱼带鱼、肥美肉厚的螃蟹对儿虾……它给当年物资紧俏的北京百姓的餐桌增添了诸多色彩。小贩们骑着自行车带着美味走遍了大街小巷,它穿过胡同走过历史,在记忆的旅途中留下了特殊的印记。“铃,铃铃……”这是历史的声音。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