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负笈西迁的那一刻起,联中的教师们就担负着将这些青年学子培养成振兴中华的栋梁之才的重大使命。
湖北联中汇集了全省的教育资源,其中有著名的省立武昌高级中学、省立武昌中学、省立武昌高级商业职业学校、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省立农业专科学校、省立宜昌中学、省立江陵中学、省立武昌师范学校、省立武昌女子师范学校、省立第一女子中学、省立第二女子中学、汉口市立第一中学、汉口市立第一女子中学等众多学校。
这些学校原本师资雄厚,教职员大多来自北大、北师大、北京女师,武昌高师、武大、中央大学等高校,并入联中后,各校师资融合,相得益彰,此外各分校还聘请了不少名师宿儒执教。
联中均县武当山高中分校的师资以原武昌高中和武昌中学为主,武昌高中的教职员多出身于北京大学,武昌中学的教职员多出身于武昌高师 (武汉大学前身),这两所中学教职员学识根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不少人有专门研究。
联中恩施高中分校的师资以汉口市立一中和私立中华大学附中为基础,这两所中学也是享誉湖北教育界的名校,教员多出自北京大学和武昌高师。汉口市立一中属北大派,校长李叔熙、教务主任汤济川等均是北大毕业。私立中华大学附中教员多毕业自武大。
聯中两所女高分校师资阵容也很强大,素有“北大系”和“中大系”之称。
联中恩施女高分校由湖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和汉口市立第一女子中学为主,教职员以出身北大和北师大的为主,素称北大系。恩施女高分校主任刘礼琼、教务主任蔡南山以及训育员李翠珍是北师大出身,训育主任杨叔平、事务主任柯南山是北大出身。
巴东女高分校教职员以省立第二女子中学的教职员为主,大多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素称中大系。分校主任叶启秀于南京中央大学毕业、训育主任施静之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
联中巴东初中分校的教员属中华大学系统,分校主任张金光、教务主任胡止言、训育主任孙保民都是“中华系”的,事务主任田郁文、化学教员彭振炯等皆为武大毕业,国文教员余秉汉则毕业于湖北省立教育学院。
教师,联中之魂。八年抗战,地处武陵山区的湖北联中之所以能够培养造就大批有用之才,正是得益于湖北联中众多德高望重、诲人不倦的教职员。联中很多教员抗战胜利后进入高校执教。
联中教学质量有口皆碑,联中几所高中分校的毕业生大部分升入大学,其中不少人考入西南联大、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著名高校。联中高工、高商、高农以及师范等校也有不少学生进入高校继续深造。
许多联中毕业生直接参加工作,高工分校毕业生不少人在咸丰的湖北省汽车修理总厂当技术员,高商分校学生毕业后,由省政府统一分配到省、县各级政府或财务机关就业。联中各个师范分校的毕业生统筹分配到省小县小服务,其他分校毕业生也可应聘至学校任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战时还是战后,联中毕业生都是湖北省中小学师资的主力,湖北教育事业的发展,湖北联中功不可没。
联中组建之初,均县武当山高中分校国文教员耿长寅先生为联中写下校歌“莽莽江汉,自古称雄,亡秦三户建伟功。日月骤暝,烟雾朦胧,抗战建国诞联中。巍巍黉宫,岭叠山重,莘莘学子弦歌一堂坐春风。扫荡瑕秽,恢复光荣,奠定邦国复兴民族跻大同。”歌词展现了有着光荣传统的湖北人民不屈不挠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气概,值此中华民族遭受深重灾难之际,湖北联中为着抗战建国而组建,万千学子负笈深山,不畏艰险一心向学,为的是完成时代赋予他们的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音乐教员马丝白先生立即为这首励志的歌词谱曲。伴着这首立意高远、催人奋进的校歌,联中学子在晨曦的山林中、在简陋的教室里、在黑烟缭绕的桐油灯下勤学苦读,只因他们志存高远,为的是打败日寇报效祖国。
战时各种物资匮乏,课本也是奇缺。联中学生上课没有课本,由教员编写讲义,上课时教员边讲授边板书,学生记笔记抄板书。国文课通常讲授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名篇巨著,具体篇目由教员选取。
国文教员雷伯豪、童伯权、肖寄语等先生在课堂上传播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思想,他们十分推崇鲁迅先生,把鲁迅的 《狂人日记》 等作品作为教材在课上讲解,启发学生认识 《狂人日记》 等作品的深邃思想内涵,赞扬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精神境界,鼓励同学们将此作为座右铭身体力行。
肖寄语先生当时已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家,他曾以肖萸的笔名发表过中篇小说 《国文教员》 《七十二荒》 和长篇小说 《百年大计》 等作品。肖先生除在课堂上介绍鲁迅,讲解文学理论外,还介绍了大量的外国文学,特别是俄罗斯的作家作品。他介绍肖霍洛夫 《静静的顿河》 是一部主题深刻,场景恢弘的不朽的文学巨著,跳动着俄国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时代脉搏。他讲解果戈里《死魂灵》 这部针砭时弊的作品,分析作品所揭露的俄国社会的各种弊端以及作家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
许多国文教员古文功底深厚,他们所选的教材有很强的现实性,如雷伯豪先生选讲的多尔衮《与史可法书》 以及史可法 《复多尔衮书》,詹学时先生选讲的庾信 《哀江南赋序》 和杜甫 《北征》,在国土沦陷、饱受战乱之苦是情形下颇具现实意义。
胡国瑞先生在高中国文教学上讲求系统性,他按文学史的脉络讲授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从 《诗经》 《楚辞》 一直讲到唐五代词。在胡先生的课堂上,学生们高中阶段便学习了三个 《序》:《汉书·艺文志序》 《说文解字序》 《昭明文选序》,打下了扎实的国文基础。胡先生不仅传授知识,还给学生讲解一些为人处世的哲理,如“语言伤人,甚如矛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以古训启发学生友爱待人、真诚行事。
国文老师给学生出的作文题都很贴近现实生活。一次,胡国瑞老师出了一个 《游水源记》 的命题作文,引起学生对三里坝那条常年不断流的溪水的关注,由此也引发了学生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思考。耿长寅先生在学校抵达三里坝开学后,在初中一年级的国文课上,让学生根据西迁途中的经历做一篇自由命题的作文。耿先生在同学们的作文中挑选出谢邦定同学 《从木桥溪到三里坝》 一文进行讲评,之后将该文作为范文贴在教室墙上供同学们学习。 国文教员还在批阅学生作文时与学生交流。金太康同学在一篇作文中写到,看见不少同学投笔从戎,执干戈以卫社稷,而自己身体太弱,无法从军,为此悔恨不已。国文教员看后,写了一句批文:“报国之道,不是从军一途,国家的科學技术落后、国力不强是被列强欺侮的最主要的原因。”这句话对金太康同学促动很大,再加学校所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促使金太康同学暗下决心,毕业以后一定要到大学里学习航空机械。果然日后金太康同学考取了交通大学航空机械工程系。
国文教员陈绍舜先生一手好书法且爱好京剧,他特别留意体察京剧舞台表演中人物细节的一举手一抬足。有一次讲 《琵琶行》,讲到“别有幽愁暗生恨,此时无声胜有声”时,陈先生忽而转身问同学们:“你们晓得在京剧舞台上,一对遇难母女久别重逢那一刻的伤心情景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吗?”于是,陈先生一边模仿舞台动作一边解释,“舞台上,就是让这母女两人微微耸动两肩向前走动,加上微微掩面抽泣,这便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观众看到这母女俩还没有走到一块儿就泣不成声,自然晓得他们伤心呢。”
联中教员多才多艺,不光国文教员,就是物理、数学等各科教员中,善诗词书法、喜京剧汉剧的大有人在。利川师范分校以主任高启圭为首组织了一个“岩洞诗社”,诗社成员罗少明先生教物理,格律诗写得很好,自号“半头和尚”,著有 《半头和尚诗集》。有人问:“何以谓之半头?”罗先生曰:“话到口边留半句,烦恼皆因强出头。”亦愤世嫉俗之意也。
三里坝横街的壁报上刊登了国文教员童伯权先生写的一首诗“恨悠悠,几时休!跨过寒冬,春又在招手。这阳春到,须捉住。干,干干,轰轰烈烈地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这铿锵有力,扬鞭奋进的诗句,给了青年学子几多鞭策,几多鼓舞。在这些教员的启发和影响下,不少学生写文章向报刊投稿。《武汉日报》 和 《新湖北日报》 副刊经常刊发联中学生的文章。
1942年底,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四女高(即联中巴东女高分校) 高三年级国文教员李傲寒先生为鼓舞学生斗志,写了一首 《庆贺胜利年》的歌词:“庆新年,贺新年,梅蕊皎洁独占百花先。朔风何足谓,瑞雪争芳妍,历经了艰难辛苦,回寅斗柄历蓝天。南自琼海,北接蒙边,要和那秦齐荆楚与辽燕,克齐前进,奋勇当先。热血其洒,生命其捐,光复旧山川,齐欢唱,庆祝胜利年。”音乐教员、训育主任施静之先生为之谱曲。1943年寒假的新春联欢会上,四女高全体同学满怀激情齐声高唱这首抒发她们热情和抱负的歌曲。
英文课也没有教科书,教材由英文老师选取。多数教员选取商务印书馆 《模范英文选》 中的文章做教材,有的教员以D.Lattimore著的 《英文典大全》 作教材。
英文教员胡德超先生曾用胡润声的名字出版过一本有关英语文法的书,他特别擅长文法分析。课堂上他尽量用英语讲授,训练学生的听力。教材都由他自编,有时甚至亲自刻钢板。由于英文老师少,胡先生带的班级多,课时自然多,但他认真负责,对教学一丝不苟。有时他拖着疲惫的身子,用他特有的英语语调和同学们谈及他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辛劳。不幸的是,来联中只有三四年,胡先生便因操劳过度而谢世了。
英文教员汤世尧是武汉大学西语系毕业的高材生,也是学校最年轻的教员,操着浓厚的湖南口音。汤先生选的英文教材不仅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帮助,而且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外国文学知识。他常常介绍一些西方著名作家,讲授许多西方文学作品,如乔叟 《坎特伯雷故事集》、莎士比亚的 《威尼斯商人》、雪莱的 《西风颂》、莫泊桑的 《项链》、海明威的 《老人与海》、契科夫 《打赌》 等。汤先生还讲授英文修辞学、诗歌民谣的韵律格式等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汤先生当时未婚,染有肺结核病,健康状况很不好,但是从没有因病缺过一堂课。
英文教员余新都先生是北大地质系毕业的,因为英文功底深厚,便教起了英文。余先生身材矮胖,笑容可掬,给人和蔼可亲的感觉。他选的课文中有一篇Volcano(火山),这本是一篇非常枯燥的科普文章,他却从火山的成因讲到火山爆发时的奇观,其描述的细致,有声有色。讲到lava (熔岩) 一词时,还从兜里掏出一块岩石给全班传看。说那是他的老师李四光先生从某火山大爆发中拾回赠给北大地质系学生的。余先生上的哪里是一堂英文课,简直就是一堂地质学原理课。
地理教员胡石民先生在战时既缺教材,又没有教参课件的困境下,根据手头仅有的资料,编写出一套通俗易懂的讲义,并自绘简明地图作为课件,把个地理课教得有声有色,深受同学们喜爱。胡石民先生语言精练,常把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很多知识编成四言句或顺口溜。讲到台湾,他说:“马关条约,台湾被割,提起此事,伤心落泪……”讲到我国地理,他说:“我中华,住亚东,土地大,物产丰……”深深激起同学们的爱国之情。讲到昔日四川各族百姓的生活居住状况,他说:“官住城,汉住坡,夷人只有住山窝。”这些句子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记忆。
胡先生讲课还很风趣,讲到某地的地理特点、风土民情、物产交通时,十分诙谐地说:“大家准备好,现在我们到那里去旅游。注意听啊,不然迷失方向回不来了。”然后有条不紊地把乘车乘船的路线,沿途经过的名山大川交代得一清二楚,就像一个出色的导游。胡先生的地理课,既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更激发了学生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讲到外国地理,胡先生还常常与国际国内的形势联系起来,增加同学们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了解。
胡先生批评学生也很诙谐,有一次体育课后上地理课,缺席者不少,胡师叹息一声,曰:“高二乙班,半壁河山!”还有一次地理考试,某同学偷看夹带,胡先生走近轻声道:“同学,你好用功哟!”
历史教员石潭龙先生,一次上课时讲到秦灭六国,他在黑板上刚刚写下一句“秦一海内”,有同学说:“石先生,您写掉了一个字,应该是秦统一海内。”
石先生笑了笑,解释道:“一”字可以当动词用。大家不是读了杜牧的 《阿房宫赋》 吗?文章开篇是“六王毕,四海一”,这个“一”字就是用作动词,“统一”的意思。 石先生接着讲解了 《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最后的一段,“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同学们,这说明学习历史的重要,更重要的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学历史会使我们站得高些,看得远些。
联中的数学教员有谓之“四大金刚”的王言纶、冀程遥、严栋开、陈正干 (化贞) 先生。他们专业知识精湛,教学方法各具特色。
严栋开先生是武汉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一口武汉话,说话慢条斯理,语调抑扬顿挫,有板有眼。严先生讲课有时幽默,有时严肃,对问题的讲解深入浅出,生动易懂,很能吸引学生。严先生很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他常常在分析论证问题后,有意地停下来,要同学们“酝一酝”,也就是让大家品味品味,在脑子里转一转,消化消化,慢慢领会其中的窍门和道理。
严先生具有批判精神,不一味地照本宣科,也不迷信权威,他对当时流行的 《范氏大代数习题集》 一书中的错误解答详加剖析。有了比较,同学们理解问题、鉴别问题的能力便有所提高。严先生还常常介绍当代数学的发展情况,对一些数学教科书,如余介石先生所编的高中代数学、几何学、三角学等加以评议,引发学生思考、鉴别。严先生有时引经据典,讲述数学家的故事。有一次,他在黑板上写下笛卡尔的名言“I think, therefore I am.”然后告诉大家笛卡尔是解析几何的创始者,他把变数引入数学领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严栋开先生告诫学生:“数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要老老实实地去理解它、摸透它。一回不行两回,两回不行三回,要虚心谨慎,自满不得。”有一次他风趣地对学生说:“有人問我,先生您讲的我都听得懂,看也看得懂,就是不爱做练习,您说我学到了没有?我说,你一个字也没有学进去。”如此画龙点睛,入木三分的肺腑之言,真是抓住了要害,使学生大彻大悟。
王言纶先生讲授高等数学,特别是范氏大代数,真可谓炉火纯青。他总是由简入繁,从具体到抽象,如在排列与组合、或然率的讲授中,用简单的线条等辅助工具作分析,使之一目了然。待线条与线条 (或其他简单标志、记号) 的联结完成,问题的理论分析便随之告一段落,学生们对寓于其中的抽象道理顿时醒悟过来,疑团瞬间消失。举一反三,是王先生教学之特色。
冀程遥先生是东北人,在平面几何、三角以及郝爱二氏大代数的教学上很有特色。冀先生善解难题,他对 《霍尔乃特高等代数学》 难题汇集所作的巧解妙答,堪为一绝。他教的平面几何和大代数,布置的习题多而难,学生感觉困难,冀先生鼓励大家:“学习好比爬山,爬过去了,就是世外桃源。”尤其是三角学的教学,冀先生提出了一套三星期学会三角学的基本要点的方法,这在当时非常实用。因为西迁,原本应该1938年9月开学,联中普遍延迟到11月底,有的学校甚至更晚。冀先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陈化贞先生是老教员,他讲授高中数学多年,对所讲内容已经烂熟于心,信手拈来。陈先生一口襄阳腔,语音平直,波澜不惊,然而每个要点每个细节都讲得清楚明白。
陈先生和教英语的熊大权先生都是枣阳人,都是武昌高师毕业,又都是省立武昌高中的名师,在联中两人同居一室,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同样严格。二位先生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经常在下课前留个上十分钟进行小考。小考时常有,这就需要学生们警钟长鸣,认真听好每节课,做好每道题。如果多次小考不及格,期末考试也难望及格。好在两位先生评卷仔细,打分也很合理,比如数学试题,演算结果错了,但只要演算或推理过程正确也会给分,这就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便于纠正。
物理、化学课缺少实验设备,教学困难重重。化学教员余光远、吴元海先生都是武大毕业的高材生,教学经验很丰富。在当时实验器材缺乏的情况下,虽然是纸上谈兵,却也将化学原理和理论讲得十分清晰。学生中陈以文、魏世桢、仓孝和、任世铮等先后考取复旦大学化学专业,得益于余光远和吴元海先生的教学。
先生们尽心地教,学生们用心地学。武陵山区,岭叠山重。朗朗的读书声冲破晨曦的寂静,那是联中学生苦读英文;如豆的桐油灯点缀夜色的案头,那是联中学子埋首课业。寒来暑往,焚膏继晷,“莘莘学子弦歌一堂坐春风”,联中人为的是不辱“扫荡瑕秽,恢复光荣,奠定邦国复兴民族跻大同”的使命。
(选自《黉府弦歌烽火中—— 抗战烽火中的湖北联中》/王立 著/九州出版社/ 2018年2月版)
湖北联中汇集了全省的教育资源,其中有著名的省立武昌高级中学、省立武昌中学、省立武昌高级商业职业学校、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省立农业专科学校、省立宜昌中学、省立江陵中学、省立武昌师范学校、省立武昌女子师范学校、省立第一女子中学、省立第二女子中学、汉口市立第一中学、汉口市立第一女子中学等众多学校。
这些学校原本师资雄厚,教职员大多来自北大、北师大、北京女师,武昌高师、武大、中央大学等高校,并入联中后,各校师资融合,相得益彰,此外各分校还聘请了不少名师宿儒执教。
联中均县武当山高中分校的师资以原武昌高中和武昌中学为主,武昌高中的教职员多出身于北京大学,武昌中学的教职员多出身于武昌高师 (武汉大学前身),这两所中学教职员学识根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不少人有专门研究。
联中恩施高中分校的师资以汉口市立一中和私立中华大学附中为基础,这两所中学也是享誉湖北教育界的名校,教员多出自北京大学和武昌高师。汉口市立一中属北大派,校长李叔熙、教务主任汤济川等均是北大毕业。私立中华大学附中教员多毕业自武大。
聯中两所女高分校师资阵容也很强大,素有“北大系”和“中大系”之称。
联中恩施女高分校由湖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和汉口市立第一女子中学为主,教职员以出身北大和北师大的为主,素称北大系。恩施女高分校主任刘礼琼、教务主任蔡南山以及训育员李翠珍是北师大出身,训育主任杨叔平、事务主任柯南山是北大出身。
巴东女高分校教职员以省立第二女子中学的教职员为主,大多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素称中大系。分校主任叶启秀于南京中央大学毕业、训育主任施静之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
联中巴东初中分校的教员属中华大学系统,分校主任张金光、教务主任胡止言、训育主任孙保民都是“中华系”的,事务主任田郁文、化学教员彭振炯等皆为武大毕业,国文教员余秉汉则毕业于湖北省立教育学院。
教师,联中之魂。八年抗战,地处武陵山区的湖北联中之所以能够培养造就大批有用之才,正是得益于湖北联中众多德高望重、诲人不倦的教职员。联中很多教员抗战胜利后进入高校执教。
联中教学质量有口皆碑,联中几所高中分校的毕业生大部分升入大学,其中不少人考入西南联大、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著名高校。联中高工、高商、高农以及师范等校也有不少学生进入高校继续深造。
许多联中毕业生直接参加工作,高工分校毕业生不少人在咸丰的湖北省汽车修理总厂当技术员,高商分校学生毕业后,由省政府统一分配到省、县各级政府或财务机关就业。联中各个师范分校的毕业生统筹分配到省小县小服务,其他分校毕业生也可应聘至学校任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战时还是战后,联中毕业生都是湖北省中小学师资的主力,湖北教育事业的发展,湖北联中功不可没。
联中组建之初,均县武当山高中分校国文教员耿长寅先生为联中写下校歌“莽莽江汉,自古称雄,亡秦三户建伟功。日月骤暝,烟雾朦胧,抗战建国诞联中。巍巍黉宫,岭叠山重,莘莘学子弦歌一堂坐春风。扫荡瑕秽,恢复光荣,奠定邦国复兴民族跻大同。”歌词展现了有着光荣传统的湖北人民不屈不挠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气概,值此中华民族遭受深重灾难之际,湖北联中为着抗战建国而组建,万千学子负笈深山,不畏艰险一心向学,为的是完成时代赋予他们的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音乐教员马丝白先生立即为这首励志的歌词谱曲。伴着这首立意高远、催人奋进的校歌,联中学子在晨曦的山林中、在简陋的教室里、在黑烟缭绕的桐油灯下勤学苦读,只因他们志存高远,为的是打败日寇报效祖国。
战时各种物资匮乏,课本也是奇缺。联中学生上课没有课本,由教员编写讲义,上课时教员边讲授边板书,学生记笔记抄板书。国文课通常讲授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名篇巨著,具体篇目由教员选取。
国文教员雷伯豪、童伯权、肖寄语等先生在课堂上传播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思想,他们十分推崇鲁迅先生,把鲁迅的 《狂人日记》 等作品作为教材在课上讲解,启发学生认识 《狂人日记》 等作品的深邃思想内涵,赞扬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精神境界,鼓励同学们将此作为座右铭身体力行。
肖寄语先生当时已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家,他曾以肖萸的笔名发表过中篇小说 《国文教员》 《七十二荒》 和长篇小说 《百年大计》 等作品。肖先生除在课堂上介绍鲁迅,讲解文学理论外,还介绍了大量的外国文学,特别是俄罗斯的作家作品。他介绍肖霍洛夫 《静静的顿河》 是一部主题深刻,场景恢弘的不朽的文学巨著,跳动着俄国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时代脉搏。他讲解果戈里《死魂灵》 这部针砭时弊的作品,分析作品所揭露的俄国社会的各种弊端以及作家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
许多国文教员古文功底深厚,他们所选的教材有很强的现实性,如雷伯豪先生选讲的多尔衮《与史可法书》 以及史可法 《复多尔衮书》,詹学时先生选讲的庾信 《哀江南赋序》 和杜甫 《北征》,在国土沦陷、饱受战乱之苦是情形下颇具现实意义。
胡国瑞先生在高中国文教学上讲求系统性,他按文学史的脉络讲授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从 《诗经》 《楚辞》 一直讲到唐五代词。在胡先生的课堂上,学生们高中阶段便学习了三个 《序》:《汉书·艺文志序》 《说文解字序》 《昭明文选序》,打下了扎实的国文基础。胡先生不仅传授知识,还给学生讲解一些为人处世的哲理,如“语言伤人,甚如矛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以古训启发学生友爱待人、真诚行事。
国文老师给学生出的作文题都很贴近现实生活。一次,胡国瑞老师出了一个 《游水源记》 的命题作文,引起学生对三里坝那条常年不断流的溪水的关注,由此也引发了学生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思考。耿长寅先生在学校抵达三里坝开学后,在初中一年级的国文课上,让学生根据西迁途中的经历做一篇自由命题的作文。耿先生在同学们的作文中挑选出谢邦定同学 《从木桥溪到三里坝》 一文进行讲评,之后将该文作为范文贴在教室墙上供同学们学习。 国文教员还在批阅学生作文时与学生交流。金太康同学在一篇作文中写到,看见不少同学投笔从戎,执干戈以卫社稷,而自己身体太弱,无法从军,为此悔恨不已。国文教员看后,写了一句批文:“报国之道,不是从军一途,国家的科學技术落后、国力不强是被列强欺侮的最主要的原因。”这句话对金太康同学促动很大,再加学校所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促使金太康同学暗下决心,毕业以后一定要到大学里学习航空机械。果然日后金太康同学考取了交通大学航空机械工程系。
国文教员陈绍舜先生一手好书法且爱好京剧,他特别留意体察京剧舞台表演中人物细节的一举手一抬足。有一次讲 《琵琶行》,讲到“别有幽愁暗生恨,此时无声胜有声”时,陈先生忽而转身问同学们:“你们晓得在京剧舞台上,一对遇难母女久别重逢那一刻的伤心情景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吗?”于是,陈先生一边模仿舞台动作一边解释,“舞台上,就是让这母女两人微微耸动两肩向前走动,加上微微掩面抽泣,这便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观众看到这母女俩还没有走到一块儿就泣不成声,自然晓得他们伤心呢。”
联中教员多才多艺,不光国文教员,就是物理、数学等各科教员中,善诗词书法、喜京剧汉剧的大有人在。利川师范分校以主任高启圭为首组织了一个“岩洞诗社”,诗社成员罗少明先生教物理,格律诗写得很好,自号“半头和尚”,著有 《半头和尚诗集》。有人问:“何以谓之半头?”罗先生曰:“话到口边留半句,烦恼皆因强出头。”亦愤世嫉俗之意也。
三里坝横街的壁报上刊登了国文教员童伯权先生写的一首诗“恨悠悠,几时休!跨过寒冬,春又在招手。这阳春到,须捉住。干,干干,轰轰烈烈地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这铿锵有力,扬鞭奋进的诗句,给了青年学子几多鞭策,几多鼓舞。在这些教员的启发和影响下,不少学生写文章向报刊投稿。《武汉日报》 和 《新湖北日报》 副刊经常刊发联中学生的文章。
1942年底,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四女高(即联中巴东女高分校) 高三年级国文教员李傲寒先生为鼓舞学生斗志,写了一首 《庆贺胜利年》的歌词:“庆新年,贺新年,梅蕊皎洁独占百花先。朔风何足谓,瑞雪争芳妍,历经了艰难辛苦,回寅斗柄历蓝天。南自琼海,北接蒙边,要和那秦齐荆楚与辽燕,克齐前进,奋勇当先。热血其洒,生命其捐,光复旧山川,齐欢唱,庆祝胜利年。”音乐教员、训育主任施静之先生为之谱曲。1943年寒假的新春联欢会上,四女高全体同学满怀激情齐声高唱这首抒发她们热情和抱负的歌曲。
英文课也没有教科书,教材由英文老师选取。多数教员选取商务印书馆 《模范英文选》 中的文章做教材,有的教员以D.Lattimore著的 《英文典大全》 作教材。
英文教员胡德超先生曾用胡润声的名字出版过一本有关英语文法的书,他特别擅长文法分析。课堂上他尽量用英语讲授,训练学生的听力。教材都由他自编,有时甚至亲自刻钢板。由于英文老师少,胡先生带的班级多,课时自然多,但他认真负责,对教学一丝不苟。有时他拖着疲惫的身子,用他特有的英语语调和同学们谈及他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辛劳。不幸的是,来联中只有三四年,胡先生便因操劳过度而谢世了。
英文教员汤世尧是武汉大学西语系毕业的高材生,也是学校最年轻的教员,操着浓厚的湖南口音。汤先生选的英文教材不仅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帮助,而且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外国文学知识。他常常介绍一些西方著名作家,讲授许多西方文学作品,如乔叟 《坎特伯雷故事集》、莎士比亚的 《威尼斯商人》、雪莱的 《西风颂》、莫泊桑的 《项链》、海明威的 《老人与海》、契科夫 《打赌》 等。汤先生还讲授英文修辞学、诗歌民谣的韵律格式等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汤先生当时未婚,染有肺结核病,健康状况很不好,但是从没有因病缺过一堂课。
英文教员余新都先生是北大地质系毕业的,因为英文功底深厚,便教起了英文。余先生身材矮胖,笑容可掬,给人和蔼可亲的感觉。他选的课文中有一篇Volcano(火山),这本是一篇非常枯燥的科普文章,他却从火山的成因讲到火山爆发时的奇观,其描述的细致,有声有色。讲到lava (熔岩) 一词时,还从兜里掏出一块岩石给全班传看。说那是他的老师李四光先生从某火山大爆发中拾回赠给北大地质系学生的。余先生上的哪里是一堂英文课,简直就是一堂地质学原理课。
地理教员胡石民先生在战时既缺教材,又没有教参课件的困境下,根据手头仅有的资料,编写出一套通俗易懂的讲义,并自绘简明地图作为课件,把个地理课教得有声有色,深受同学们喜爱。胡石民先生语言精练,常把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很多知识编成四言句或顺口溜。讲到台湾,他说:“马关条约,台湾被割,提起此事,伤心落泪……”讲到我国地理,他说:“我中华,住亚东,土地大,物产丰……”深深激起同学们的爱国之情。讲到昔日四川各族百姓的生活居住状况,他说:“官住城,汉住坡,夷人只有住山窝。”这些句子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记忆。
胡先生讲课还很风趣,讲到某地的地理特点、风土民情、物产交通时,十分诙谐地说:“大家准备好,现在我们到那里去旅游。注意听啊,不然迷失方向回不来了。”然后有条不紊地把乘车乘船的路线,沿途经过的名山大川交代得一清二楚,就像一个出色的导游。胡先生的地理课,既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更激发了学生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讲到外国地理,胡先生还常常与国际国内的形势联系起来,增加同学们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了解。
胡先生批评学生也很诙谐,有一次体育课后上地理课,缺席者不少,胡师叹息一声,曰:“高二乙班,半壁河山!”还有一次地理考试,某同学偷看夹带,胡先生走近轻声道:“同学,你好用功哟!”
历史教员石潭龙先生,一次上课时讲到秦灭六国,他在黑板上刚刚写下一句“秦一海内”,有同学说:“石先生,您写掉了一个字,应该是秦统一海内。”
石先生笑了笑,解释道:“一”字可以当动词用。大家不是读了杜牧的 《阿房宫赋》 吗?文章开篇是“六王毕,四海一”,这个“一”字就是用作动词,“统一”的意思。 石先生接着讲解了 《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最后的一段,“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同学们,这说明学习历史的重要,更重要的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学历史会使我们站得高些,看得远些。
联中的数学教员有谓之“四大金刚”的王言纶、冀程遥、严栋开、陈正干 (化贞) 先生。他们专业知识精湛,教学方法各具特色。
严栋开先生是武汉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一口武汉话,说话慢条斯理,语调抑扬顿挫,有板有眼。严先生讲课有时幽默,有时严肃,对问题的讲解深入浅出,生动易懂,很能吸引学生。严先生很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他常常在分析论证问题后,有意地停下来,要同学们“酝一酝”,也就是让大家品味品味,在脑子里转一转,消化消化,慢慢领会其中的窍门和道理。
严先生具有批判精神,不一味地照本宣科,也不迷信权威,他对当时流行的 《范氏大代数习题集》 一书中的错误解答详加剖析。有了比较,同学们理解问题、鉴别问题的能力便有所提高。严先生还常常介绍当代数学的发展情况,对一些数学教科书,如余介石先生所编的高中代数学、几何学、三角学等加以评议,引发学生思考、鉴别。严先生有时引经据典,讲述数学家的故事。有一次,他在黑板上写下笛卡尔的名言“I think, therefore I am.”然后告诉大家笛卡尔是解析几何的创始者,他把变数引入数学领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严栋开先生告诫学生:“数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要老老实实地去理解它、摸透它。一回不行两回,两回不行三回,要虚心谨慎,自满不得。”有一次他风趣地对学生说:“有人問我,先生您讲的我都听得懂,看也看得懂,就是不爱做练习,您说我学到了没有?我说,你一个字也没有学进去。”如此画龙点睛,入木三分的肺腑之言,真是抓住了要害,使学生大彻大悟。
王言纶先生讲授高等数学,特别是范氏大代数,真可谓炉火纯青。他总是由简入繁,从具体到抽象,如在排列与组合、或然率的讲授中,用简单的线条等辅助工具作分析,使之一目了然。待线条与线条 (或其他简单标志、记号) 的联结完成,问题的理论分析便随之告一段落,学生们对寓于其中的抽象道理顿时醒悟过来,疑团瞬间消失。举一反三,是王先生教学之特色。
冀程遥先生是东北人,在平面几何、三角以及郝爱二氏大代数的教学上很有特色。冀先生善解难题,他对 《霍尔乃特高等代数学》 难题汇集所作的巧解妙答,堪为一绝。他教的平面几何和大代数,布置的习题多而难,学生感觉困难,冀先生鼓励大家:“学习好比爬山,爬过去了,就是世外桃源。”尤其是三角学的教学,冀先生提出了一套三星期学会三角学的基本要点的方法,这在当时非常实用。因为西迁,原本应该1938年9月开学,联中普遍延迟到11月底,有的学校甚至更晚。冀先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陈化贞先生是老教员,他讲授高中数学多年,对所讲内容已经烂熟于心,信手拈来。陈先生一口襄阳腔,语音平直,波澜不惊,然而每个要点每个细节都讲得清楚明白。
陈先生和教英语的熊大权先生都是枣阳人,都是武昌高师毕业,又都是省立武昌高中的名师,在联中两人同居一室,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同样严格。二位先生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经常在下课前留个上十分钟进行小考。小考时常有,这就需要学生们警钟长鸣,认真听好每节课,做好每道题。如果多次小考不及格,期末考试也难望及格。好在两位先生评卷仔细,打分也很合理,比如数学试题,演算结果错了,但只要演算或推理过程正确也会给分,这就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便于纠正。
物理、化学课缺少实验设备,教学困难重重。化学教员余光远、吴元海先生都是武大毕业的高材生,教学经验很丰富。在当时实验器材缺乏的情况下,虽然是纸上谈兵,却也将化学原理和理论讲得十分清晰。学生中陈以文、魏世桢、仓孝和、任世铮等先后考取复旦大学化学专业,得益于余光远和吴元海先生的教学。
先生们尽心地教,学生们用心地学。武陵山区,岭叠山重。朗朗的读书声冲破晨曦的寂静,那是联中学生苦读英文;如豆的桐油灯点缀夜色的案头,那是联中学子埋首课业。寒来暑往,焚膏继晷,“莘莘学子弦歌一堂坐春风”,联中人为的是不辱“扫荡瑕秽,恢复光荣,奠定邦国复兴民族跻大同”的使命。
(选自《黉府弦歌烽火中—— 抗战烽火中的湖北联中》/王立 著/九州出版社/ 2018年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