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精神与人大精神
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大学,就有了大学文化,它是围绕大学教育教学活动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的集合体。它一般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
大学精神,大致等同于大学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是大学文化中最深层、最核心的内容,决定着大学文化的其他层面,同时也会对大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和导向作用。耶鲁大学有注重人文教育、培养卓越领导能力的传统,斯坦福大学强调“有用”之理念,牛津大学则注重培养“绅士领袖”或“绅士学者”,这些著名大学的精神,对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国人民大学倡导的“大师、大楼、大气”的办学理念中,“大气”正是大学精神之谓。没有这样的“大气”,没有这样的精神,人民大学办学70年的成就,特别是进入新世纪的加速发展,就无从谈起。
人大精神,可以理解为人民大学特有的、代表着人大人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思维模式和道德情感的一整套文化内容的集合体。如果我们把学校的校园、教室、图书馆及其他办学条件等一切有形之物称为“物质的人大”,那么,肯定存在着一个虽则无形却时刻存在于你我身边的“精神的人大”,它代表着人大之理想,人大之使命,是所有人大人的精神家园。
从三个视角解读人大精神
人大精神是在人民大学长期办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三个角度来认识。
第一,党的几代领导人的殷切期望
中国人民大学是共产党创办的、新中国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这所大学的殷切期望是人大精神的一个重要源泉。
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对人民大学怀有特殊感情,同时寄以了殷切期望。在许许多多讲话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段:
毛泽东1937年为陕北公学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顺利地解决。”
刘少奇1950年在人民大学成立大会上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新中国办的第一所新式大学,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过的大学。中国将来的许多大学都要学习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样子来办。”“大家要团结在为人民服务的马列主义基本观点上,不要自私自利,不要违反人民利益,不要背叛人民,要大公无私,要为人民的利益去服务,要改造中国,要走向社会主义。”
1978年,为人民大学的复校殚精竭虑的邓小平呼吁:“人民大学是要办的,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
1987年,陈云曾为人民大学校友专访录题词:“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
江泽民2002年视察人民大学时指出:“60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广大师生发扬‘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积极探索,求真务实,使学校成为我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基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二,历任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
作为学校发展领路人的历任学校领导,他们想把这所大学办成什么样的大学?怎样来办?亦即他们的办学理念是什么?这是人大精神形成的又一重要因素,也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玉章老校长从1950年到1966年任职16年,是人民大学德高望重的创始人。他强调“办学应当主动适应经济建设需要”,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新国家的各种建设干部”的培养目标;提倡学术自由,“要做到使具有不同观点和不同看法的人,都能本着科学的态度,敢于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进行学术上的争论和辩护”;在担任人民大学的前身华北大学校长时,他曾提出“忠诚、团结、朴实、虚心”的校训。这些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对于人民大学乃至于新中国的高等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仿吾老校长曾经担任陕北公学的校长,也是1978年人大复校后的第一任校长。他认为,人民大学是从革命战争年代的陕北公学、华北联大、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发展起来的,使得人大有着敢于正视困难,善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作风,形成了“坚持革命,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学与实际联系,艰苦奋斗”的传统。他强调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开展创造性的理论研究,探讨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袁宝华老校长从1985年到1991年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他提出,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他注重学科建设,大力推行民主办学,并将学校校风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勇于开拓、民主团结、艰苦奋斗”,号召大家继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振奋精神,使人民大学无愧于时代的要求。
黄达老校长曾经长期担任人民大学的领导。他主持解决了学校新时期的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问题,并概括了学校的优良传统:这所在战火中诞生的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永远与时代脉搏共跳动,与时代潮流共搏击的优良传统和校风,亦即“永远奋进在时代的前沿”,造就完成使命的先锋队。
曾经先后担任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的李文海教授,始终强调要牢记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宗旨,要发挥自己的传统优势,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他重视高等文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突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地位,注重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民主办学。
2000年9月,纪宝成教授出任人民大学第六任校长。学校新的领导班子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讨论,逐渐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创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大学;凝练出“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精神;“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大师、大楼、大气”的办学思路和“真情、真想、真干”的行动纲领。纪宝成校长总结和重申了学校“实事求是”的校训,“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实事求是;兼容并蓄、有容乃大;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进步;艰苦奋斗”的传统;概括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学校发布的“圆形篆书人字图案”标志,以三个并列的人字图形为基础,分别寓意“人民”、“人本”、“人文”,三人并列,则隐含“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成众”、“携手劳作”、“同向并行”、“海纳百川”、“胸怀九州”等意,赢得了广大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
在这样一些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新世纪的人大保持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对内狠抓学科建设、校园建设,注重内涵提高;对外重塑学校形象,为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鼓与呼。学校发展快速、协调、均衡、稳健,呈现出同心同德、奋发向上的繁荣景象。
第三,广大教职员工和校友的认识
建校70年来,深受人大文化熏陶的广大校友和教职员工是怎样感知人大、认识人大精神的?他们的想法,是找到答案的又一重要线索。
人民大学著名学者胡华曾经认为,人大的精神是“忠诚共产主义事业,团结一致、自由辩论、追求真理,生活有纪律性,思想活跃,生活作风活泼”等。
学校校友吉林上个世纪80年代在学校读书时曾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关于人大精神的大讨论,他把人大精神概括为“忠诚,求实,创新,纪律”8个字。陆一泽、阮宏林两位校友曾写了《我崇仰,我批判》这样一本以人大为刻划对象的著作,认为人大精神的实质是“治经世致用之学,务报国为民之实”。另一位校友周兴旺在《使命—中国人民大学的世纪传奇》一书中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3所大学性格气质的描述分别是“自由”、“严谨”、“求实”,认为3所学校分别崇尚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认为人大师生一向“以出世的态度研究学问;以入世的态度关爱人类”。
不是结论的结论
应当说,人大精神就蕴含在以上素材中,靠我们自己去体悟、去发现。解读人大精神的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找出以上素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忠诚”。毛泽东倡导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正直、坚定的品德,党和政府赋予“为新中国培养万千建国干部”、“为改造旧的和建设新的高等教育树立一个新型正规大学的典型”的光荣任务;学校老领导提倡的以民族解放为己任、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一代代师生和校友认可的“使命”、“人民大学为人民”、“真情、真想、真干”等都是忠诚的写照。新世纪学校提出的建“人民满意”的一流大学,同样是忠诚于国家与人民的生动体现。
第二个关键词是“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学校从陕北公学开始就是“先锋队”、“进步的缩影”,要求学生有“政治远见”。建校以来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脉搏共跳动,与时代潮流共搏击”,承担着学科建设“工作母机”和高等教育排头兵、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旗帜的使命,要把学生培养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正是这种精神的合乎逻辑的延伸。
第三个关键词是“实事求是”。作为校训,实事求是与学校始终相伴相生。学校建校伊始就被要求“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学校倡导“主动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推进改革”。在人大人身上体现得最为突出的求真务实、注重实践、经世治用、知行合一的精神特征,都说明“实事求是”早已深深融入人大人的血脉之中。
第四个关键词是“追求真理”。用勇敢向前、解放思想、冲破禁区、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这些词描述人大和人大人再贴切不过。人大的师生和校友总是坚定地站在真理一边,崇尚学术,教风严谨,学风扎实,不唯上,不唯书,很多人即使付出惨痛代价也在所不惜。这样的治学态度与人文精神历久弥新,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尤其难能可贵。
第五个关键词是“兼容并蓄”。历任学校领导都强调学术自由、虚心、团结、民主办学,都倡导积极开展学术争鸣。进入新世纪,学校强调营造宽松、开放、自由、民主的学术气氛,呼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成众”、海纳百川、胸怀九州,在学校营造浩然正气。这是大学精神的必然,也是人大精神不可或缺的内容。
第六个关键词是“艰苦奋斗”。学校从一建校就“正视困难”,善于克服困难,“一往直前、无所畏惧”,“携手劳作”。进入新世纪,学校提出了“真情、真想、真干”的行动纲领,要求广大干部和教师做到“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其实质仍然是艰苦奋斗、脚踏实地。
了解了这些关键词必然有助于研究人大精神的内涵。其实,真正持久而真切的人大精神,要靠我们在回顾学校光荣历史、体会新世纪学校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去把握。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责任编辑:包和春]
北京高校“抓党建、促奥运”座谈会召开
本刊讯 5月21日,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召开北京高校“抓党建、促奥运”座谈会。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等有关领导及北京各高校党委主管书记70多人参加会议。
张建明在讲话中首先传达了市委书记刘淇在全市“抓党建、促奥运”经验交流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各高校党委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他强调,要发挥高校的知识优势和人才优势,大力宣传奥运知识,传达奥运筹办信息,展示北京奥运建设成果,努力营造迎接奥运、了解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高学校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进一步改善校园环境,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加大对外交流力度,为举办一届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为推进北京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座谈会上,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北京邮电大学介绍了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更好地参与奥运、服务奥运、奉献奥运、保障奥运方面所做的工作情况。
(本刊编辑部)
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大学,就有了大学文化,它是围绕大学教育教学活动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的集合体。它一般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
大学精神,大致等同于大学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是大学文化中最深层、最核心的内容,决定着大学文化的其他层面,同时也会对大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和导向作用。耶鲁大学有注重人文教育、培养卓越领导能力的传统,斯坦福大学强调“有用”之理念,牛津大学则注重培养“绅士领袖”或“绅士学者”,这些著名大学的精神,对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国人民大学倡导的“大师、大楼、大气”的办学理念中,“大气”正是大学精神之谓。没有这样的“大气”,没有这样的精神,人民大学办学70年的成就,特别是进入新世纪的加速发展,就无从谈起。
人大精神,可以理解为人民大学特有的、代表着人大人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思维模式和道德情感的一整套文化内容的集合体。如果我们把学校的校园、教室、图书馆及其他办学条件等一切有形之物称为“物质的人大”,那么,肯定存在着一个虽则无形却时刻存在于你我身边的“精神的人大”,它代表着人大之理想,人大之使命,是所有人大人的精神家园。
从三个视角解读人大精神
人大精神是在人民大学长期办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三个角度来认识。
第一,党的几代领导人的殷切期望
中国人民大学是共产党创办的、新中国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这所大学的殷切期望是人大精神的一个重要源泉。
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对人民大学怀有特殊感情,同时寄以了殷切期望。在许许多多讲话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段:
毛泽东1937年为陕北公学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顺利地解决。”
刘少奇1950年在人民大学成立大会上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新中国办的第一所新式大学,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过的大学。中国将来的许多大学都要学习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样子来办。”“大家要团结在为人民服务的马列主义基本观点上,不要自私自利,不要违反人民利益,不要背叛人民,要大公无私,要为人民的利益去服务,要改造中国,要走向社会主义。”
1978年,为人民大学的复校殚精竭虑的邓小平呼吁:“人民大学是要办的,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
1987年,陈云曾为人民大学校友专访录题词:“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
江泽民2002年视察人民大学时指出:“60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广大师生发扬‘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积极探索,求真务实,使学校成为我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基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二,历任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
作为学校发展领路人的历任学校领导,他们想把这所大学办成什么样的大学?怎样来办?亦即他们的办学理念是什么?这是人大精神形成的又一重要因素,也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玉章老校长从1950年到1966年任职16年,是人民大学德高望重的创始人。他强调“办学应当主动适应经济建设需要”,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新国家的各种建设干部”的培养目标;提倡学术自由,“要做到使具有不同观点和不同看法的人,都能本着科学的态度,敢于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进行学术上的争论和辩护”;在担任人民大学的前身华北大学校长时,他曾提出“忠诚、团结、朴实、虚心”的校训。这些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对于人民大学乃至于新中国的高等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仿吾老校长曾经担任陕北公学的校长,也是1978年人大复校后的第一任校长。他认为,人民大学是从革命战争年代的陕北公学、华北联大、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发展起来的,使得人大有着敢于正视困难,善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作风,形成了“坚持革命,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学与实际联系,艰苦奋斗”的传统。他强调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开展创造性的理论研究,探讨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袁宝华老校长从1985年到1991年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他提出,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他注重学科建设,大力推行民主办学,并将学校校风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勇于开拓、民主团结、艰苦奋斗”,号召大家继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振奋精神,使人民大学无愧于时代的要求。
黄达老校长曾经长期担任人民大学的领导。他主持解决了学校新时期的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问题,并概括了学校的优良传统:这所在战火中诞生的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永远与时代脉搏共跳动,与时代潮流共搏击的优良传统和校风,亦即“永远奋进在时代的前沿”,造就完成使命的先锋队。
曾经先后担任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的李文海教授,始终强调要牢记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宗旨,要发挥自己的传统优势,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他重视高等文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突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地位,注重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民主办学。
2000年9月,纪宝成教授出任人民大学第六任校长。学校新的领导班子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讨论,逐渐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创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大学;凝练出“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精神;“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大师、大楼、大气”的办学思路和“真情、真想、真干”的行动纲领。纪宝成校长总结和重申了学校“实事求是”的校训,“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实事求是;兼容并蓄、有容乃大;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进步;艰苦奋斗”的传统;概括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学校发布的“圆形篆书人字图案”标志,以三个并列的人字图形为基础,分别寓意“人民”、“人本”、“人文”,三人并列,则隐含“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成众”、“携手劳作”、“同向并行”、“海纳百川”、“胸怀九州”等意,赢得了广大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
在这样一些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新世纪的人大保持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对内狠抓学科建设、校园建设,注重内涵提高;对外重塑学校形象,为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鼓与呼。学校发展快速、协调、均衡、稳健,呈现出同心同德、奋发向上的繁荣景象。
第三,广大教职员工和校友的认识
建校70年来,深受人大文化熏陶的广大校友和教职员工是怎样感知人大、认识人大精神的?他们的想法,是找到答案的又一重要线索。
人民大学著名学者胡华曾经认为,人大的精神是“忠诚共产主义事业,团结一致、自由辩论、追求真理,生活有纪律性,思想活跃,生活作风活泼”等。
学校校友吉林上个世纪80年代在学校读书时曾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关于人大精神的大讨论,他把人大精神概括为“忠诚,求实,创新,纪律”8个字。陆一泽、阮宏林两位校友曾写了《我崇仰,我批判》这样一本以人大为刻划对象的著作,认为人大精神的实质是“治经世致用之学,务报国为民之实”。另一位校友周兴旺在《使命—中国人民大学的世纪传奇》一书中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3所大学性格气质的描述分别是“自由”、“严谨”、“求实”,认为3所学校分别崇尚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认为人大师生一向“以出世的态度研究学问;以入世的态度关爱人类”。
不是结论的结论
应当说,人大精神就蕴含在以上素材中,靠我们自己去体悟、去发现。解读人大精神的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找出以上素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忠诚”。毛泽东倡导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正直、坚定的品德,党和政府赋予“为新中国培养万千建国干部”、“为改造旧的和建设新的高等教育树立一个新型正规大学的典型”的光荣任务;学校老领导提倡的以民族解放为己任、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一代代师生和校友认可的“使命”、“人民大学为人民”、“真情、真想、真干”等都是忠诚的写照。新世纪学校提出的建“人民满意”的一流大学,同样是忠诚于国家与人民的生动体现。
第二个关键词是“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学校从陕北公学开始就是“先锋队”、“进步的缩影”,要求学生有“政治远见”。建校以来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脉搏共跳动,与时代潮流共搏击”,承担着学科建设“工作母机”和高等教育排头兵、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旗帜的使命,要把学生培养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正是这种精神的合乎逻辑的延伸。
第三个关键词是“实事求是”。作为校训,实事求是与学校始终相伴相生。学校建校伊始就被要求“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学校倡导“主动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推进改革”。在人大人身上体现得最为突出的求真务实、注重实践、经世治用、知行合一的精神特征,都说明“实事求是”早已深深融入人大人的血脉之中。
第四个关键词是“追求真理”。用勇敢向前、解放思想、冲破禁区、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这些词描述人大和人大人再贴切不过。人大的师生和校友总是坚定地站在真理一边,崇尚学术,教风严谨,学风扎实,不唯上,不唯书,很多人即使付出惨痛代价也在所不惜。这样的治学态度与人文精神历久弥新,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尤其难能可贵。
第五个关键词是“兼容并蓄”。历任学校领导都强调学术自由、虚心、团结、民主办学,都倡导积极开展学术争鸣。进入新世纪,学校强调营造宽松、开放、自由、民主的学术气氛,呼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成众”、海纳百川、胸怀九州,在学校营造浩然正气。这是大学精神的必然,也是人大精神不可或缺的内容。
第六个关键词是“艰苦奋斗”。学校从一建校就“正视困难”,善于克服困难,“一往直前、无所畏惧”,“携手劳作”。进入新世纪,学校提出了“真情、真想、真干”的行动纲领,要求广大干部和教师做到“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其实质仍然是艰苦奋斗、脚踏实地。
了解了这些关键词必然有助于研究人大精神的内涵。其实,真正持久而真切的人大精神,要靠我们在回顾学校光荣历史、体会新世纪学校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去把握。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责任编辑:包和春]
北京高校“抓党建、促奥运”座谈会召开
本刊讯 5月21日,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召开北京高校“抓党建、促奥运”座谈会。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等有关领导及北京各高校党委主管书记70多人参加会议。
张建明在讲话中首先传达了市委书记刘淇在全市“抓党建、促奥运”经验交流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各高校党委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他强调,要发挥高校的知识优势和人才优势,大力宣传奥运知识,传达奥运筹办信息,展示北京奥运建设成果,努力营造迎接奥运、了解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高学校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进一步改善校园环境,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加大对外交流力度,为举办一届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为推进北京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座谈会上,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北京邮电大学介绍了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更好地参与奥运、服务奥运、奉献奥运、保障奥运方面所做的工作情况。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