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独有的一种文化,是学校对育人方向的引领,由它升华衍生出的强大教育力量,可以形成学校强大的核心发展力,循序渐进地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教育根植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主要来源于当地农村家庭以及外来务工家庭。家长文化程度普遍处于初中以下水平,因此当学生的心理、生理成长处于转型期的时候,得不到及时的梳理和引导。同时,学生家庭环境相对复杂,单亲学生、留守学生、寄住学生占学生总人数40%以上,大部分孩子的成长依赖的是孩子个体以及学校教育。尤其重要的是我校学生整体素质存在弱势,生源质量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能够从学业上得到发展的数量极少。学生看到这样的现实,便产生厌学情绪。由此产生的家长放任放弃、学生自暴自弃等负面行为和思想比较严重。
正是以上背景的存在,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
例如:
1. 学习兴趣减弱,“破罐子破摔”现象呈发展趋势。
2. 行为习惯散漫,没有将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自己发展的方向,没有学校和教师的监督,就表现为随意性发展,行为教育没有内化为心理需要。
3. 情感淡漠,尤其是在我校生源中占有一定比例的特殊家庭学生表现的尤为强烈。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想不到要去给予帮助,当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又会认为是顺其自然,理所应当的行为。
4. 逆反心理增强,面对家长的教育往往以顶撞作为解决的方式,面对老师的教育又以不满和不屑作为回应。
面对特殊的学生,我们的学校教育也要显示出特殊性。学生最需要的教育恰恰就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教育。由此,我们确立“心灵文化”的发展方向。把“关注学生人格以及品行的发展,积淀心灵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根基。
二、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教育起步于校本课程
我校依据“心灵文化”的发展方向,确立“国学启迪智慧,经典润泽童心”特色教育主题。并围绕主题开设校本课程。以传统国学文化为载体,以国内外经典文化为补充和延伸。关注学生品德发展,规范学生言行,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积淀心灵文化,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育。
1. 创编《让经典润泽童心》系列校本教材,集中中国传统国学文化,国内外经典文化,分年级,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学习。
2. 每周4课时校本课,校本课首要的任务是背诵积累,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继而,要引领学生品味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3. 以“品国学精髓,行感恩之举”系列活动,与校本课堂所学解行相应,例如:3月“我为妈妈露笑脸”感恩母亲,4月“清明节祭扫”感恩先烈,5月“派出所社会实践”感恩社会,6月“我为父亲担当”感恩父亲,7月,“亲近自然,放飞梦想”感恩自然,8月“敬老院慰问“感恩长者,9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感恩师长,10月“我和白鸽同飞翔”感恩祖国,11月“我们同龄”感恩伙伴,引导学生把从经典上所读的、所理解到的,变成自己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言行、变成自己的生活,真有受用。
三、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教育倡导教师“行为引领”
我校确定的“心灵文化”发展方向,着眼于全体师生共同的心灵发展。作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教师的心灵和人格首先需要得到规范和指引。
首先,我们集中教师智慧,共同编写“教师校本教材”。关注我校教师心灵发展,人格引领。
其次:引领教师大量阅读“经典文字”,将经典文字的思想逐渐内化为教师的心灵思想。
第三:于细节处引领教师言行。建立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细节文化”纲领。例如:课前1分钟的教师候课中端庄的站姿,微笑的表情,自信的目光;例如,教师遇到学生时候轻轻地点头,淡淡的微笑;等等,这些细节之处的文化所形成的就是教师的言行魅力,进而引发的就是学生的潜移默化中行为的模仿、实践。
四、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教育引领师生“文化自建”
环境的熏陶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我校缺乏资金,难以依托物质力量,建设和营造环境氛围。基于师生智慧和情感的“文化自建”,不仅解决了资金难题,更可以促进师生内心情感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首先,师生要想建设我们的校园文化,必先经过潜心地思考,于是,师生的情感自然增加了对校园的一种关切,一种关注,而且当这种文化逐渐表现在校园当中的时候,师生产生的成果情感中又增加了对校园的一种自豪,一种满足,进而就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一种珍惜,对校园文化的一种呵护。
“文化自建”过程中,我们依托特色主题,学校统筹与部门分担相结合,部门规划与班级特色相结合,做到领导有规划,教师有设想,学生有行动。当学生自主选择的最喜欢的经典国学故事——“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成为最亮丽的走廊一景的时候,当孩子们自己书写的文明心语成为楼梯最耀眼的装饰的时候,当老师们自己设计的教师寄予引来孩子们关切目光的时候,那种难以抑制的满足和喜悦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系列的自建过程中,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是师生心灵与校园文化氛围的相近,相通,相容。这一过程产生的心灵文化是再华美的物质建设也难以实现的。
五、校园文化建设依托家庭行为实践
我校的特色教育实现了内化教育的本质目的。心灵发展教育在每周四课时的校本课程,以及“品国学之髓,行感恩之举”系列德育活动课的基础上,开展家庭礼仪实践活动。
通过“家庭礼仪每日活动细则”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内容与行为,同时为学生的外在形式教育提供实践的空间。更将家庭和社会纳入我校特色教育的阵营,增强教育合力。
2012年6月29日,我校小学部在活动室举行了特色教育家庭行为实践成果展示,以文本和表演两种形式展示一个学期以来,特色教育带给学生的心灵和文学两方面的成长。活动中,孩子们声情并茂的表演和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赢得了与会领导、社会团体、学生家长热烈掌声。特色教育促进了孩子们综合素养的提升,更促进了孩子们情感和心灵的成长,在特色教育颁奖仪式上,“吉林市优秀少年队员”关国瑞的家长,含着眼泪讲述了孩子一年来思想的成长,“学校食堂发丸子,他只吃了一个,把剩下的带回来给我吃……感谢学校的教育,感谢老师的教育……”让孩子懂得关爱,心灵获得成长,不正是我们学校特色教育的根本目的吗?
为此,我们将不断研磨、不断实践,坚持走可以让江北实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教育之路,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让江北乡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最优质的基础教育。
一、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教育根植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主要来源于当地农村家庭以及外来务工家庭。家长文化程度普遍处于初中以下水平,因此当学生的心理、生理成长处于转型期的时候,得不到及时的梳理和引导。同时,学生家庭环境相对复杂,单亲学生、留守学生、寄住学生占学生总人数40%以上,大部分孩子的成长依赖的是孩子个体以及学校教育。尤其重要的是我校学生整体素质存在弱势,生源质量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能够从学业上得到发展的数量极少。学生看到这样的现实,便产生厌学情绪。由此产生的家长放任放弃、学生自暴自弃等负面行为和思想比较严重。
正是以上背景的存在,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
例如:
1. 学习兴趣减弱,“破罐子破摔”现象呈发展趋势。
2. 行为习惯散漫,没有将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自己发展的方向,没有学校和教师的监督,就表现为随意性发展,行为教育没有内化为心理需要。
3. 情感淡漠,尤其是在我校生源中占有一定比例的特殊家庭学生表现的尤为强烈。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想不到要去给予帮助,当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又会认为是顺其自然,理所应当的行为。
4. 逆反心理增强,面对家长的教育往往以顶撞作为解决的方式,面对老师的教育又以不满和不屑作为回应。
面对特殊的学生,我们的学校教育也要显示出特殊性。学生最需要的教育恰恰就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教育。由此,我们确立“心灵文化”的发展方向。把“关注学生人格以及品行的发展,积淀心灵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根基。
二、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教育起步于校本课程
我校依据“心灵文化”的发展方向,确立“国学启迪智慧,经典润泽童心”特色教育主题。并围绕主题开设校本课程。以传统国学文化为载体,以国内外经典文化为补充和延伸。关注学生品德发展,规范学生言行,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积淀心灵文化,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育。
1. 创编《让经典润泽童心》系列校本教材,集中中国传统国学文化,国内外经典文化,分年级,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学习。
2. 每周4课时校本课,校本课首要的任务是背诵积累,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继而,要引领学生品味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3. 以“品国学精髓,行感恩之举”系列活动,与校本课堂所学解行相应,例如:3月“我为妈妈露笑脸”感恩母亲,4月“清明节祭扫”感恩先烈,5月“派出所社会实践”感恩社会,6月“我为父亲担当”感恩父亲,7月,“亲近自然,放飞梦想”感恩自然,8月“敬老院慰问“感恩长者,9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感恩师长,10月“我和白鸽同飞翔”感恩祖国,11月“我们同龄”感恩伙伴,引导学生把从经典上所读的、所理解到的,变成自己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言行、变成自己的生活,真有受用。
三、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教育倡导教师“行为引领”
我校确定的“心灵文化”发展方向,着眼于全体师生共同的心灵发展。作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教师的心灵和人格首先需要得到规范和指引。
首先,我们集中教师智慧,共同编写“教师校本教材”。关注我校教师心灵发展,人格引领。
其次:引领教师大量阅读“经典文字”,将经典文字的思想逐渐内化为教师的心灵思想。
第三:于细节处引领教师言行。建立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细节文化”纲领。例如:课前1分钟的教师候课中端庄的站姿,微笑的表情,自信的目光;例如,教师遇到学生时候轻轻地点头,淡淡的微笑;等等,这些细节之处的文化所形成的就是教师的言行魅力,进而引发的就是学生的潜移默化中行为的模仿、实践。
四、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教育引领师生“文化自建”
环境的熏陶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我校缺乏资金,难以依托物质力量,建设和营造环境氛围。基于师生智慧和情感的“文化自建”,不仅解决了资金难题,更可以促进师生内心情感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首先,师生要想建设我们的校园文化,必先经过潜心地思考,于是,师生的情感自然增加了对校园的一种关切,一种关注,而且当这种文化逐渐表现在校园当中的时候,师生产生的成果情感中又增加了对校园的一种自豪,一种满足,进而就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一种珍惜,对校园文化的一种呵护。
“文化自建”过程中,我们依托特色主题,学校统筹与部门分担相结合,部门规划与班级特色相结合,做到领导有规划,教师有设想,学生有行动。当学生自主选择的最喜欢的经典国学故事——“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成为最亮丽的走廊一景的时候,当孩子们自己书写的文明心语成为楼梯最耀眼的装饰的时候,当老师们自己设计的教师寄予引来孩子们关切目光的时候,那种难以抑制的满足和喜悦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系列的自建过程中,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是师生心灵与校园文化氛围的相近,相通,相容。这一过程产生的心灵文化是再华美的物质建设也难以实现的。
五、校园文化建设依托家庭行为实践
我校的特色教育实现了内化教育的本质目的。心灵发展教育在每周四课时的校本课程,以及“品国学之髓,行感恩之举”系列德育活动课的基础上,开展家庭礼仪实践活动。
通过“家庭礼仪每日活动细则”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内容与行为,同时为学生的外在形式教育提供实践的空间。更将家庭和社会纳入我校特色教育的阵营,增强教育合力。
2012年6月29日,我校小学部在活动室举行了特色教育家庭行为实践成果展示,以文本和表演两种形式展示一个学期以来,特色教育带给学生的心灵和文学两方面的成长。活动中,孩子们声情并茂的表演和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赢得了与会领导、社会团体、学生家长热烈掌声。特色教育促进了孩子们综合素养的提升,更促进了孩子们情感和心灵的成长,在特色教育颁奖仪式上,“吉林市优秀少年队员”关国瑞的家长,含着眼泪讲述了孩子一年来思想的成长,“学校食堂发丸子,他只吃了一个,把剩下的带回来给我吃……感谢学校的教育,感谢老师的教育……”让孩子懂得关爱,心灵获得成长,不正是我们学校特色教育的根本目的吗?
为此,我们将不断研磨、不断实践,坚持走可以让江北实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教育之路,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让江北乡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最优质的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