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都处于一个无奈的困局中——“占时长、时效低”。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深刻地感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水平偏低,学生不爱阅读,在阅读中缺乏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缺乏一种大胆质疑的精神。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主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由此可见,探究式阅读教学是顺应新课改要求,旨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何为探究式阅读教学?它是一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语文阅读教学。它的课堂形式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以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分析提炼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对教材做新的阐发、质疑、否定和批判,教师从旁指导点拨。
在具体的教学中,为实现课堂的高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建构: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活跃学生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思维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的。”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能够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注意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给学生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新奇蕴疑的问题,以疑导思,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在操作上,教师可以从科学趣闻、历史故事、时事话题或实践体验等方式入手,找到这些素材与课文的有机结合点进行激疑,让学生轻松愉悦进入情境,激发探究热情。例在学习《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时,教师可先播放“金鱼复活”的视频(科学家把金鱼用镊子从水里夹出来,然后放进一容器中,金鱼立即冻得硬邦邦的。经过一段时间再放回温水中,金鱼复活了,摆动着尾巴游来游去)。看完,教师适时发问“金鱼为什么会复活?”这时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产生一连串的疑问:容器里装的是什么?把金鱼放进冰柜里也会复活么?这是什么现象?学生探究热情瞬间爆发。又如在《“布衣总统”孙中山》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标题“布衣”入手,“既然孙中山是总统,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上‘布衣’呢?”对学生而言,这个问题很有吸引力,学生会带着问题阅读文本,探究孙中山的布衣特色,并进一步思索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二、组建有效的探究学习小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合作研究精神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是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实现课堂的高效,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首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这是实现高效阅读课堂的前提。构建如下:全班作为一个整体,建立以4—6人为一单位的探究学习小组。在建立过程中,教师要大胆打破座位顺序的惯例,根据学生不同的成绩与学习能力进行互补分组,确保每一小组有不同程度的学生,这样小组在合作探究过程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利完成阅读任务。组建小组后,教师要协助学生推选出有向心力、凝聚力、组织管理能力强的个人为组长,并要求组长根据组员的实际情况分配好适时的阅读任务。在具体的探究任务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习惯。各成员要敢想敢说,充分讨论交流自己的见解;组员间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三、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探究、互动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要实现这一动态过程,构建民主、轻松的语文课堂是必须的。传统的阅读教学,老师高高在上,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教参上的内容大肆讲课,驾驭着整个课堂。在这种“高压”下,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表达的欲望,不说也不敢说,这一切与我们鼓励学生阅读的初衷是相悖的。学生只有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会放下思想的包袱、解除心理的压力,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索与探究,精神才会振奋,思维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此外,教师要时刻明白自己只是课堂的组织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参与者。在课堂上,我们应本着民主、宽容与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小组发表不同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从而更好地鼓励他们质疑探究。如在讲解《离骚》一文,在即将结束课文时,班上一学生突然问道:“既然屈原这么爱国,那他为什么还要投江而不是等待时机东山再起,继续为楚国效力?”霎时间,几十双眼睛向我投来了不解的目光。一语惊醒梦中人!质问自身的同时,我即刻表扬了这位学生,并顺势把问题推向了全班,“同学们,我们应如何看待屈原的抱石沉江呢?”问题一抛出,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班上顿时像炸开的锅,热闹非凡。小组间你争我夺,争相发表意见。有的认为:“这是屈原心理脆弱的表现。屈原虽遭受楚王流放,但是楚国人民并没有放弃过他,他怎么能够自觉心中理想无法实现就投江了呢?活着才有希望!”有的则认为:“屈原这么做是种无奈的选择!理想破灭了,楚王的不信任讓他倍感英雄无用武之地,但他深爱着他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唯有以死来明志,我们应该理解他……”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是反面例子。死只是自我的一种解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探究热情高涨起来,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创意得以表露,课堂大放异彩!
四、适时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不断创新发展,并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动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向课外拓展,在延伸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索,在比较、对照、引申中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可与她前期的作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比较阅读,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积累中,通过对比南迁前后李清照的“愁”,让学生真实感受李清照“愁”之沉重及沉重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愁。为使阅读鉴赏所得更加明晰深刻,开发创造l生思维,也可指导学生进行故事新编。如请根据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结合相关的资料,发挥想象进行虚构,编写一个新的故事……
不可否认,探究式阅读教学是适应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它还不够完善与成熟,因此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总结和优化,为促进学生的创新与发展做出贡献。
何为探究式阅读教学?它是一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语文阅读教学。它的课堂形式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以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分析提炼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对教材做新的阐发、质疑、否定和批判,教师从旁指导点拨。
在具体的教学中,为实现课堂的高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建构: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活跃学生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思维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的。”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能够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注意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给学生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新奇蕴疑的问题,以疑导思,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在操作上,教师可以从科学趣闻、历史故事、时事话题或实践体验等方式入手,找到这些素材与课文的有机结合点进行激疑,让学生轻松愉悦进入情境,激发探究热情。例在学习《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时,教师可先播放“金鱼复活”的视频(科学家把金鱼用镊子从水里夹出来,然后放进一容器中,金鱼立即冻得硬邦邦的。经过一段时间再放回温水中,金鱼复活了,摆动着尾巴游来游去)。看完,教师适时发问“金鱼为什么会复活?”这时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产生一连串的疑问:容器里装的是什么?把金鱼放进冰柜里也会复活么?这是什么现象?学生探究热情瞬间爆发。又如在《“布衣总统”孙中山》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标题“布衣”入手,“既然孙中山是总统,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上‘布衣’呢?”对学生而言,这个问题很有吸引力,学生会带着问题阅读文本,探究孙中山的布衣特色,并进一步思索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二、组建有效的探究学习小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合作研究精神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是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实现课堂的高效,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首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这是实现高效阅读课堂的前提。构建如下:全班作为一个整体,建立以4—6人为一单位的探究学习小组。在建立过程中,教师要大胆打破座位顺序的惯例,根据学生不同的成绩与学习能力进行互补分组,确保每一小组有不同程度的学生,这样小组在合作探究过程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利完成阅读任务。组建小组后,教师要协助学生推选出有向心力、凝聚力、组织管理能力强的个人为组长,并要求组长根据组员的实际情况分配好适时的阅读任务。在具体的探究任务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习惯。各成员要敢想敢说,充分讨论交流自己的见解;组员间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三、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探究、互动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要实现这一动态过程,构建民主、轻松的语文课堂是必须的。传统的阅读教学,老师高高在上,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教参上的内容大肆讲课,驾驭着整个课堂。在这种“高压”下,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表达的欲望,不说也不敢说,这一切与我们鼓励学生阅读的初衷是相悖的。学生只有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会放下思想的包袱、解除心理的压力,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索与探究,精神才会振奋,思维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此外,教师要时刻明白自己只是课堂的组织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参与者。在课堂上,我们应本着民主、宽容与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小组发表不同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从而更好地鼓励他们质疑探究。如在讲解《离骚》一文,在即将结束课文时,班上一学生突然问道:“既然屈原这么爱国,那他为什么还要投江而不是等待时机东山再起,继续为楚国效力?”霎时间,几十双眼睛向我投来了不解的目光。一语惊醒梦中人!质问自身的同时,我即刻表扬了这位学生,并顺势把问题推向了全班,“同学们,我们应如何看待屈原的抱石沉江呢?”问题一抛出,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班上顿时像炸开的锅,热闹非凡。小组间你争我夺,争相发表意见。有的认为:“这是屈原心理脆弱的表现。屈原虽遭受楚王流放,但是楚国人民并没有放弃过他,他怎么能够自觉心中理想无法实现就投江了呢?活着才有希望!”有的则认为:“屈原这么做是种无奈的选择!理想破灭了,楚王的不信任讓他倍感英雄无用武之地,但他深爱着他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唯有以死来明志,我们应该理解他……”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是反面例子。死只是自我的一种解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探究热情高涨起来,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创意得以表露,课堂大放异彩!
四、适时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不断创新发展,并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动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向课外拓展,在延伸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索,在比较、对照、引申中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可与她前期的作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比较阅读,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积累中,通过对比南迁前后李清照的“愁”,让学生真实感受李清照“愁”之沉重及沉重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愁。为使阅读鉴赏所得更加明晰深刻,开发创造l生思维,也可指导学生进行故事新编。如请根据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结合相关的资料,发挥想象进行虚构,编写一个新的故事……
不可否认,探究式阅读教学是适应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它还不够完善与成熟,因此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总结和优化,为促进学生的创新与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