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呼唤教师角色“三转变”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sha1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堂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教师在新课堂中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实现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目的?我想,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三转变”。
  一从“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
  过去,教师手里捧的是教案,心里装的是知识,眼中的学生则是一个个知识的“容器”。教师成了舞台上的“独奏者”,独自奏响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主旋律。而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余地。于是,学生脑海中迸发的思维火花熄灭了,眼中闪烁的智慧光芒暗淡了。
  教师忽视了台下一个个可以唱响生命主旋律的学生。我们要走下讲台,把课堂留给学生,把讲台让给学生,把粉笔交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让学生奏出课堂上和谐的旋律。而教师则可以成为一个“伴奏者”,偶尔为学生的需要“弹奏”两下。如在学习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时,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中感受到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并上黑板画出在冰冻三尺时悬崖边上傲然挺立的一株美丽的梅花。学生们在读读、画画中感悟诗的意境。而教师则站在一边或点拨学生思维的火花,或赞赏学生充满灵性的作品。这样的课堂出现了更多鲜活的身影。
  二从“权威者”转变为“激励者”
  长期以来,在学生眼里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有时连教师自身也觉得自己依赖教科书而成了知识的代言人。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也在积极思考。他们思考的不是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与感受,而是思考应该怎样回答才会让老师满意。因为答案在“权威者”教师口中。
  在新课堂里,我们提倡学生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教师则更多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比如学习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后,学生补充阅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一个学生说:“我觉得陆游的这首词比毛泽东的好!”这句话犹如巨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我也觉得陆游的词好。”有的说:“还是毛泽东的词精彩。”看情形,他们似乎想争个高低。于是我趁热打铁:“不如咱们开个辩论会吧。”学生们很快分成两组,一场激烈的争论由此展开。喜欢毛泽东的词的学生认为:这首词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写的,整首词号召人们不怕困难。“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们看到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读起来振奋人心。而陆游的词似乎写得太凄凉了。喜欢陆游的词的学生却认为:陆游的词写得深刻,不仅写出了梅花的品格,更表达了诗人矢志不渝的爱国心。尤其是最后一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达了诗人坚定的决心。读了以后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课堂气氛一浪高过一浪,我的教学计划早被打乱。于是我干脆放弃早已设计好的练习,因为我从学生的辩论中已知道学生对这两首词的品味已远远超过了我的预设。于是我鼓励学生课后搜集毛泽东与陆游的词,准备举行一次赛诗会。
  三从“评判者”转变为“参与者”
  很多时候,教师在教学中常以“对”或“错”来评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或者,常常以考试的成绩来评判学生学习得失。这种以成败论英雄的做法,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性。当他们有了困惑时,总是把求助的目光投向老师,希望从老师那儿得到“正确的答案”。至于这种答案怎么来的,学生并没有兴趣知道。此时教师就像一个“判官”,他的评价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影响。比如有名学生在教科书上发现了“魅”的两种写法。课文中“鬼”字旁边写成了“未”,生字表中则写成了“末”。学生问老师,老师连想也没想就说当然按生字表了,课文中可能印得不太清楚。事实上这样武断的说法将学生引入了误区,同时也亵渎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再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往往“百家争鸣”,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中和他们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如学习了《两小儿辩日》后,学生已经知道早晨和中午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太阳在早晨显得大,而中午看上去却很小?对于这个视觉上的错误,学生并不能一下说清楚。我参与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讨论。突然一个学生拉住我说:“老师,我想把你当做太阳,可以吗?”看他的神情似乎找到了问题的解答办法。我当然乐意去做“太阳”。他将我拉到矮个子同学身边,问:“你们看老师是不是很高?”“是!”同学们异口同声。然后他又把我拉到后排高个子学生中,激动地说:“你们还觉得老师高吗?”同学们犹豫了,有的说:“不觉得高了,和我们同学差不多高了。”“对呀,你们想想这与太阳在早晨和中午看上去的大小不一样是不是有相似之处呀?”那个学生兴奋地问。一语道破天机,学生们都乐了。在这样比来比去中,竟然将一个抽象而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问题弄得清清楚楚了。这样比教师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判更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掘港小学)
  责任编辑:一觉
其他文献
语文教育学家黄光硕认为:“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当前,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的习作教学,步入了种种误区——目标淡化、指导泛化、教学弱化,导致习作教学效果不佳,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困扰师生的最大难题。  小学习作教学的出路究竟在哪里?笔者以为,除了抓好课堂习作教学,以阅读教学带动习作教学外,还应从
[摘 要]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为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说则妙语连珠,写则文思如涌。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丰富学生的积累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言积累;途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散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
结合BTT控制与特征建模思想,将黄金分割自适应控制应用于高超声速无人机的横侧向机动控制。对一类高超声速无人机进行了BTT自适应控制器设计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特征模
<正>"有的国家可能用纪念碑来纪念逝者,但我们爱尔兰更习惯用踢踏舞。"《泰坦尼克》舞剧像一位历史老人也像一位游吟诗人,讲述了这艘世界上最著名的船只从贝尔法斯特造船厂的
[摘要]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懂学生需要教师真正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思维特征,了解学生的主观认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尚待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尚待丰富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追问;生活数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早就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脱离儿童实际。”小学
随着中学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体育设施日趋增多,学生故意损坏体育设施的行为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本文就中学生故意损坏学校体育设施行为的特征和心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中学生故意损坏体育设施行为的特征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中学生故意损坏体育设施行为有以下四个特征:1.公开性。少数学生在某种因素刺激下,一时情绪失控,以体育设施为发泄对象。这种公开的故意损坏行为,近
针对UCAV对地攻击轨迹规划问题,提出一种基于Radau伪谱法(RPM)的求解策略。首先,构建了最优控制问题的一般框架,分析了RPM求解最优控制问题的基本原理及实现方式;在充分考虑U
【正】写作要来自生活,这是源泉,也要激情,这是表达的欲望。近年来出现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教学领域事来了一缕春风,"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也给作文教学这潭死水注入了一股
[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材中的许多古诗文具有潜在的人文教育价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努力挖掘古诗文的人文精神内涵:深沉的爱国情怀、强烈的生命意识、自然的审美向往、美好的人格理想,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服务。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材;人文;精神内涵  人文精神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中的人对自身及其所处群体的自省与观照。它表现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