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2011)》明确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数学知识、技巧、能力、观念和品质等数学素养呢?本人认为教师要重视过程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做、说、用”的学习过程中自觉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创设趣味情景,让学生在“玩”中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2011)》明确指出,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著名数学家陈省身也曾说过“数学好玩”。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教师应尽量把教学的内容设计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二、提供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做”中积累活动经验
学者史宁中曾说:“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智慧并不完全依赖知识的多少,而依赖知识的运用、依赖经验,教师只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磨炼。”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实践证明,也只有当学生真正经历“做数学”的学习活动,他们的操作、思维、语言才会有机结合,学生才能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才能有效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也只有如此,学生获得的体验才会更深刻、更牢固,学生积淀的操作性经验也会更丰富、更有效。
例如在教学了“认识厘米和米”之后,我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身边熟悉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如身高、肩宽、两臂伸开后两手之间(一庹)的长度、讲台的长度、课桌的高度、教室的长度等。通过这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操作和实践,积累丰富的测量及表示长度的经验,将抽象的长度或高度的数据与自我的感知和认识结合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增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进而发展长度观念。
三、引领探索交流,让学生在“说”中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便于学生在亲自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充分发挥经验和智慧,而且可以让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愉快地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我分成两个层次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一)感知意义
1.课件呈现:
(1)手机剩余电量40%。
(2)601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40%。
(3)601班学生的近视率是20.8%。
2.分小组说一说:上面3个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3.匯报。
师:第一个信息中的40%表示什么意思?
生1:表示剩余电量是总电量的。
生2:表示把总电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100份,剩余电量占了其中的40份。
师:40% 表示哪些量相比的结果?
生:表示剩余电量和总电量相比的结果。
师:也可以看作剩余电量和总电量的比是多少?
生:40:100
师:如果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来表示40%,你想怎样画?
……
生3:表示近视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20.8:100。
(二)概括意义
1.师:现在,你能说一说你搜集到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吗?
2.同桌互说。
3.召开“信息发布会”,请学生到讲台交流汇报,并互相评价说得怎样。
4.小结。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所有这些百分数都表示什么?
生: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师: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表示两个量相比的结果。
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先紧扣概念的本质创设有效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在究其理、探其质的深入辨析中理解百分数,接着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并召开“信息发布会”,请学生到讲台实物投影上展示搜集到的百分数信息,并比一比谁搜集的好、意义也说得好。学生通过听、看、说、想、写,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学生在小组探索交流中感悟百分数、理解百分数,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有了深度的挖掘,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注重应用积累,让学生在“用”中积累活动经验
朱德全教授说过:“应用意识的生成便是知识经验形成的标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有机地结合教材的内容创造性地运用实例,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融合,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让学生真正的“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建立“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应用数学”的乐趣。也只有在不断的“应用”中,学生积累的应用性经验才会更加深刻,更加丰富。
总之,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历”方能形成“经验”。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组织好每一个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玩数学”、“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自主经历、自主体验,自主感悟,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充满情感体验、富有思维含量的探索活动和体验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创设趣味情景,让学生在“玩”中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2011)》明确指出,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著名数学家陈省身也曾说过“数学好玩”。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教师应尽量把教学的内容设计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二、提供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做”中积累活动经验
学者史宁中曾说:“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智慧并不完全依赖知识的多少,而依赖知识的运用、依赖经验,教师只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磨炼。”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实践证明,也只有当学生真正经历“做数学”的学习活动,他们的操作、思维、语言才会有机结合,学生才能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才能有效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也只有如此,学生获得的体验才会更深刻、更牢固,学生积淀的操作性经验也会更丰富、更有效。
例如在教学了“认识厘米和米”之后,我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身边熟悉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如身高、肩宽、两臂伸开后两手之间(一庹)的长度、讲台的长度、课桌的高度、教室的长度等。通过这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操作和实践,积累丰富的测量及表示长度的经验,将抽象的长度或高度的数据与自我的感知和认识结合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增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进而发展长度观念。
三、引领探索交流,让学生在“说”中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便于学生在亲自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充分发挥经验和智慧,而且可以让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愉快地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我分成两个层次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一)感知意义
1.课件呈现:
(1)手机剩余电量40%。
(2)601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40%。
(3)601班学生的近视率是20.8%。
2.分小组说一说:上面3个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3.匯报。
师:第一个信息中的40%表示什么意思?
生1:表示剩余电量是总电量的。
生2:表示把总电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100份,剩余电量占了其中的40份。
师:40% 表示哪些量相比的结果?
生:表示剩余电量和总电量相比的结果。
师:也可以看作剩余电量和总电量的比是多少?
生:40:100
师:如果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来表示40%,你想怎样画?
……
生3:表示近视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20.8:100。
(二)概括意义
1.师:现在,你能说一说你搜集到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吗?
2.同桌互说。
3.召开“信息发布会”,请学生到讲台交流汇报,并互相评价说得怎样。
4.小结。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所有这些百分数都表示什么?
生: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师: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表示两个量相比的结果。
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先紧扣概念的本质创设有效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在究其理、探其质的深入辨析中理解百分数,接着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并召开“信息发布会”,请学生到讲台实物投影上展示搜集到的百分数信息,并比一比谁搜集的好、意义也说得好。学生通过听、看、说、想、写,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学生在小组探索交流中感悟百分数、理解百分数,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有了深度的挖掘,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注重应用积累,让学生在“用”中积累活动经验
朱德全教授说过:“应用意识的生成便是知识经验形成的标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有机地结合教材的内容创造性地运用实例,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融合,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让学生真正的“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建立“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应用数学”的乐趣。也只有在不断的“应用”中,学生积累的应用性经验才会更加深刻,更加丰富。
总之,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历”方能形成“经验”。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组织好每一个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玩数学”、“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自主经历、自主体验,自主感悟,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充满情感体验、富有思维含量的探索活动和体验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