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良好的师生合作是一切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它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师生合作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就师生合作的涵义、意义和在历史教学中的构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师生合作基本涵义 重要意义 构建方式
一、师生合作的基本涵义
师生合作是指在教学情境中师生借助于言语和非言语的媒介而实现的相互交流知识、思想和情感的人际沟通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
1.师生合作是一种特殊的代际沟通。
在师生合作中,教师代表成年人一代,学生是未成年人一代。而不同代际的人在知识、能力、思维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差异是交流的基础;但交往不是为了消除差异,排斥差异,交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珍视差异性”[1]。师生合作既不是“成人式”的社会合作,又不是缺乏目的性的“儿童式”的合作,而是教师代表成人社会,对未成熟一代施加有目的影响的合作。
2.师生合作需要合作双方具备统一的或大体相近的符号系统。
符号是师生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用来代表任何东西的社会客体,它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只有统一的符号及意义体系,才能保证合作的相互理解。如果所使用的符号不一致,便会因不能译码和接受而发生合作障碍。因此,在师生合作过程中所使用的符号必须是通用的。
二、历史教学中师生合作的重要意义
1.师生合作学习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愿学、乐学。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完全来源于具体的学科,而是该科的任课教师,因此平时多进行师生合作交流,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让学生乐意学该学科。
2.师生合作学习有利于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达成的实施者是教师,学生是目标达成的主体,所以合作学习应该在教师的调节下完成,只有教师成为课堂合作学习的一员,历史课堂才会生动有效,有章可循,合作学习才会有实效。
3.师生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生合作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而且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更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历史观点,促进思维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师生合作是提高课堂45分钟效益的基础。我曾对所任班级的62名学生作过调查,调查表明:有44名与最喜欢的学科的任课教师关系是“很好”或“好”,同时又对这些学生作进一步的了解,结果发现这些学生的所喜欢学科的成绩或是很好或是进步最快,并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也最浓。相反,那些与任课老师关系处理不好的学生的学科成绩或是很差或是退步很快,缺少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甚至也有干脆放弃的。可见,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及成果,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非同异常的影响。[2]
三、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中师生合作的构建
1.增进历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所谓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联系,它是学校教学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1)具有亲和力
教师要以真诚的自我对待学生,与学生接触时不戴任何假面具,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内心情感交融,这种交融又会给人一种非常愉快的感觉,并加深相互间真挚的情谊。教师以真我对待学生,学生就会敞开心扉,愿意和教师保持心心相印的关系。
(2)尊重学生
在师生关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尊重学生的生存价值。当教师认识到学生各有存在价值、各有不同的潜能时,当教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时,教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尊重学生。教师的注意力不应集中在寻找学生的短处上,而应注意发现学生的存在价值与潜能。当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看重、关心与宽容时,就愿意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关系。[3]
(3)互换角色
教师和学生因其角色不同,因而看人、想问题的方法角度也不一样。角色的互换,可以为双方带来崭新的体验,还可以在相互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认同意识,更能融洽双方的关系。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给课文划定目标、分析重点,一起探讨感兴趣的话题。在历史探究课上,教师更应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想做的事,发扬民主,倡导合作精神,发挥团体的力量,培养凝聚力。[4]
2.创造历史教学中的凝聚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合作总是在一定的课堂气氛中实现的。课堂气氛是指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作用和同学间的相互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心理状态。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是师生合作的有利条件,消极被动的课堂气氛是师生合作的无形障碍。因此,教师应十分重视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科素质教育艺术的魅力,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当学生在历史课上有犯纪行为或注意力分散时,不该当众指责,而应用暗示方法提醒他注意,并通过下课后的个别交流,使愉快地接受批评,改正缺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共同营造成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铺垫好师生合作学习的情感基础。
课堂上的分组讨论是创造历史教学中的聚合力氛围的良好方式。要合理进行分组,强化团队意识。为避免团队之间的悬殊,最好按照素质分组。也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椴均衡。分组时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组间同质”为小组间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进行学习。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3.消除历史教学中的合作障碍。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必须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老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仅去教,而且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学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启发下,结合自身的实践,我们要真正实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合作,教师必须做到热爱尊重学生,放下“架子”,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设身处地地变换角色,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通过浓烈的学习氛围的创设,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
4.重视历史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课堂的设计者、学习目标的引导者和学习群体的协作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寻找、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精心课堂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并设计好恰当的学习活动,运用行之有效的的学习方式,并采用旁征博引的方法为学生开辟“窗口”。这样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师生“合作学习”处于积极状态。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历史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要求教师更主动地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以便及时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要重视加强师生的合作与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营造“师生共同解决型”的教学气氛。通过师生合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导师生和谐气氛,从而达到共识、共进的目的,实现历史教学中的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川.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2:59.
[2]马兰.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J].中小学教育,2004,7:58-59.
[3]王本根.科学“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3:21-21.
[4]徐继红.构建平等对话的师生合作关系[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9,6:30-31.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师生合作基本涵义 重要意义 构建方式
一、师生合作的基本涵义
师生合作是指在教学情境中师生借助于言语和非言语的媒介而实现的相互交流知识、思想和情感的人际沟通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
1.师生合作是一种特殊的代际沟通。
在师生合作中,教师代表成年人一代,学生是未成年人一代。而不同代际的人在知识、能力、思维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差异是交流的基础;但交往不是为了消除差异,排斥差异,交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珍视差异性”[1]。师生合作既不是“成人式”的社会合作,又不是缺乏目的性的“儿童式”的合作,而是教师代表成人社会,对未成熟一代施加有目的影响的合作。
2.师生合作需要合作双方具备统一的或大体相近的符号系统。
符号是师生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用来代表任何东西的社会客体,它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只有统一的符号及意义体系,才能保证合作的相互理解。如果所使用的符号不一致,便会因不能译码和接受而发生合作障碍。因此,在师生合作过程中所使用的符号必须是通用的。
二、历史教学中师生合作的重要意义
1.师生合作学习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愿学、乐学。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完全来源于具体的学科,而是该科的任课教师,因此平时多进行师生合作交流,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让学生乐意学该学科。
2.师生合作学习有利于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达成的实施者是教师,学生是目标达成的主体,所以合作学习应该在教师的调节下完成,只有教师成为课堂合作学习的一员,历史课堂才会生动有效,有章可循,合作学习才会有实效。
3.师生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生合作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而且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更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历史观点,促进思维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师生合作是提高课堂45分钟效益的基础。我曾对所任班级的62名学生作过调查,调查表明:有44名与最喜欢的学科的任课教师关系是“很好”或“好”,同时又对这些学生作进一步的了解,结果发现这些学生的所喜欢学科的成绩或是很好或是进步最快,并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也最浓。相反,那些与任课老师关系处理不好的学生的学科成绩或是很差或是退步很快,缺少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甚至也有干脆放弃的。可见,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及成果,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非同异常的影响。[2]
三、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中师生合作的构建
1.增进历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所谓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联系,它是学校教学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1)具有亲和力
教师要以真诚的自我对待学生,与学生接触时不戴任何假面具,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内心情感交融,这种交融又会给人一种非常愉快的感觉,并加深相互间真挚的情谊。教师以真我对待学生,学生就会敞开心扉,愿意和教师保持心心相印的关系。
(2)尊重学生
在师生关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尊重学生的生存价值。当教师认识到学生各有存在价值、各有不同的潜能时,当教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时,教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尊重学生。教师的注意力不应集中在寻找学生的短处上,而应注意发现学生的存在价值与潜能。当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看重、关心与宽容时,就愿意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关系。[3]
(3)互换角色
教师和学生因其角色不同,因而看人、想问题的方法角度也不一样。角色的互换,可以为双方带来崭新的体验,还可以在相互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认同意识,更能融洽双方的关系。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给课文划定目标、分析重点,一起探讨感兴趣的话题。在历史探究课上,教师更应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想做的事,发扬民主,倡导合作精神,发挥团体的力量,培养凝聚力。[4]
2.创造历史教学中的凝聚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合作总是在一定的课堂气氛中实现的。课堂气氛是指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作用和同学间的相互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心理状态。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是师生合作的有利条件,消极被动的课堂气氛是师生合作的无形障碍。因此,教师应十分重视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科素质教育艺术的魅力,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当学生在历史课上有犯纪行为或注意力分散时,不该当众指责,而应用暗示方法提醒他注意,并通过下课后的个别交流,使愉快地接受批评,改正缺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共同营造成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铺垫好师生合作学习的情感基础。
课堂上的分组讨论是创造历史教学中的聚合力氛围的良好方式。要合理进行分组,强化团队意识。为避免团队之间的悬殊,最好按照素质分组。也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椴均衡。分组时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组间同质”为小组间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进行学习。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3.消除历史教学中的合作障碍。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必须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老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仅去教,而且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学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启发下,结合自身的实践,我们要真正实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合作,教师必须做到热爱尊重学生,放下“架子”,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设身处地地变换角色,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通过浓烈的学习氛围的创设,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
4.重视历史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课堂的设计者、学习目标的引导者和学习群体的协作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寻找、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精心课堂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并设计好恰当的学习活动,运用行之有效的的学习方式,并采用旁征博引的方法为学生开辟“窗口”。这样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师生“合作学习”处于积极状态。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历史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要求教师更主动地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以便及时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要重视加强师生的合作与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营造“师生共同解决型”的教学气氛。通过师生合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导师生和谐气氛,从而达到共识、共进的目的,实现历史教学中的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川.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2:59.
[2]马兰.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J].中小学教育,2004,7:58-59.
[3]王本根.科学“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3:21-21.
[4]徐继红.构建平等对话的师生合作关系[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9,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