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防止矫情造作。笔者认为要立足文本、进入文本、走近编者、超越文本、回归文本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做到真实、感情自然流露。
【关键词】语文课程;朗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增加了这么一句话:“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在阅读评价中,对朗读的评价也作了改动,把“也应该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改为“‘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造作”。
看到这增改的话语,我不停地琢磨话中的含义,并不断地回顾自己的课堂及别人的课堂,指导学生朗读确实出现了矫情造作的现象,有些朗读看似有板有眼,但只是表层的张扬,是华而不实的渲染,朗读表现出来的东西,不是文字背后的情感,而是矫情做作的外部表现。学生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师一味强调这个词要重读,那个词要轻读;这个语调要高,那个语速要缓,朗读异化成了表演的道具,完全游离于文本之外。那如何才能让朗读摒弃矫情造作,做到真实、感情自然地流露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的做法。
一、立足文本,把握感情基调
小学课文有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散文、诗歌等,记叙文、抒情散文、诗歌主要通过朗读去“打动”“感染”他人,而说明文只要“告诉”就足够。
如科普性的说明文《太阳》,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让学生自然、清晰地介绍,把重点知识自然流畅地传递出来即可。
如第八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浅显易懂,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这篇课文要以诵读为主,课件为辅,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通过诵读来感悟,场景来激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唤起学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强烈愿望。雷利呼吁的那句话通過引读、接读等多次朗读,渲染气氛,感悟作者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一些特殊的文本,如六年级上册的《这边土地是神圣的》,作为演讲稿,就应该把朗读目标定于充满激情、充满感染力,稍显夸张地朗读。只有在这个层次的朗读,才能打动、感染观众,实现劝诫、号召的目的,这也是一种自然状态。
二、进入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一)联系词义入情
抓住关键字词,通过解析字义达到自然品读,读得入情入境。小学课文中有许多斟词酌句的经典,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出”;“浪花赶着一层涌向远方”的“赶、涌”等,让学生细细揣摩,反复比较吟诵,感受词语的精练,朗读起来自然会有真情的流露。
(二)抓重点句品意
如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指导朗读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要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画面来。学生自由读后让学生说说“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看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像柔软的小精灵在客厅的沙发上跳跃着)“你看到这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生:非常激动、非常高兴)然后教师点拨:作者肖得兴就是带着这份自豪、激动、兴奋到叶老先生家看到了这样一片爬山虎,谁能够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通过对重点句的品读感悟,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的心灵进行对话。个个读得非常投入,非常自然。
三、走近编者,画面配乐朗读
课文中的插图,是编者根据文本内容添加进去的,画面往往展示鲜活的形象,借助画面通过视觉给人以内心的深深震撼。再加上音乐渲染气氛,学生的情绪顿时达到最高点,此刻读文往往情由于衷。如人教版第八册《普罗米修斯》中的片段:“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了。”当学生自由读,有一定感情基础后,出示普罗米修斯被鹫鹰啄得浑身鲜血淋淋的画面,学生一下子被普罗米修斯所忍受的残酷惩罚和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精神所震撼,再配上悲凉的外国歌曲,读得自然就动情了。
四、超越文本,想象情境朗读
激发想象,丰富文本。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从耳听、鼻嗅、口尝、手摸等方面多角度想象,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读书活动,体味文字背后的画面、蕴含的不同情感。
如教学《月光曲》“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部分,我就通过指名读、范读、闭眼听读后,让学生在悠扬的《月光曲》伴奏下声情并茂地朗读后展开想象,学生发言精彩纷呈:“我还看到了汹涌澎湃的海浪撞击在礁石上卷起千堆雪”“还有那波涛的轰鸣,滔天的巨浪,撞击在我的心胸”“老师,我似乎还看到一只海鸟在风浪中高歌,展翅飞翔”。这时老师相机引导:“老师也看到了,感受到了,那小船,那海鸟就是贝多芬、盲姑娘的影子,那是永远的音符,是永恒的生命!让我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美美地读一遍吧!”这样学生读出了文本的内涵,读出了生命的感动,让美丽的作品永远打动人心,永远激励人心。
五、回归文本,点评促进朗读
以巧妙的点评促进学生的读。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调动着学生读的兴趣,营造着课堂读的氛围,同时也点拨了学生朗读技巧。
如读《普罗米修斯》中“火神很敬佩普罗米修斯,悄悄对他说:‘只要你向宙斯承认错误,归还火种,我一定请求他饶恕你’”时,学生并没有注意到读的语调要低,老师的一句“你对普罗米修斯说话的声音太大了,我都能听见,何况宙斯?”的点评立刻使学生注意了语调要与一般的朗读不一样。又如《三个儿子》中,学生开始读三个母亲提水桶往家走的语句时,读得很轻松,老师点评:“你们的力气很足,但妈妈们很累,要走走停停,所以要读慢些。”这样在教师看似不经意的话语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读的质量就有了提高。
总之,朗读课文首先要把握好课文总的感情基调,然后把“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四大朗读支柱在无声无痕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巧妙地融入语言文字中,这样朗读就能做到课标修订稿中说的“感情自然了”。
【关键词】语文课程;朗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增加了这么一句话:“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在阅读评价中,对朗读的评价也作了改动,把“也应该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改为“‘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造作”。
看到这增改的话语,我不停地琢磨话中的含义,并不断地回顾自己的课堂及别人的课堂,指导学生朗读确实出现了矫情造作的现象,有些朗读看似有板有眼,但只是表层的张扬,是华而不实的渲染,朗读表现出来的东西,不是文字背后的情感,而是矫情做作的外部表现。学生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师一味强调这个词要重读,那个词要轻读;这个语调要高,那个语速要缓,朗读异化成了表演的道具,完全游离于文本之外。那如何才能让朗读摒弃矫情造作,做到真实、感情自然地流露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的做法。
一、立足文本,把握感情基调
小学课文有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散文、诗歌等,记叙文、抒情散文、诗歌主要通过朗读去“打动”“感染”他人,而说明文只要“告诉”就足够。
如科普性的说明文《太阳》,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让学生自然、清晰地介绍,把重点知识自然流畅地传递出来即可。
如第八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浅显易懂,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这篇课文要以诵读为主,课件为辅,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通过诵读来感悟,场景来激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唤起学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强烈愿望。雷利呼吁的那句话通過引读、接读等多次朗读,渲染气氛,感悟作者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一些特殊的文本,如六年级上册的《这边土地是神圣的》,作为演讲稿,就应该把朗读目标定于充满激情、充满感染力,稍显夸张地朗读。只有在这个层次的朗读,才能打动、感染观众,实现劝诫、号召的目的,这也是一种自然状态。
二、进入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一)联系词义入情
抓住关键字词,通过解析字义达到自然品读,读得入情入境。小学课文中有许多斟词酌句的经典,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出”;“浪花赶着一层涌向远方”的“赶、涌”等,让学生细细揣摩,反复比较吟诵,感受词语的精练,朗读起来自然会有真情的流露。
(二)抓重点句品意
如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指导朗读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要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画面来。学生自由读后让学生说说“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看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像柔软的小精灵在客厅的沙发上跳跃着)“你看到这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生:非常激动、非常高兴)然后教师点拨:作者肖得兴就是带着这份自豪、激动、兴奋到叶老先生家看到了这样一片爬山虎,谁能够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通过对重点句的品读感悟,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的心灵进行对话。个个读得非常投入,非常自然。
三、走近编者,画面配乐朗读
课文中的插图,是编者根据文本内容添加进去的,画面往往展示鲜活的形象,借助画面通过视觉给人以内心的深深震撼。再加上音乐渲染气氛,学生的情绪顿时达到最高点,此刻读文往往情由于衷。如人教版第八册《普罗米修斯》中的片段:“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了。”当学生自由读,有一定感情基础后,出示普罗米修斯被鹫鹰啄得浑身鲜血淋淋的画面,学生一下子被普罗米修斯所忍受的残酷惩罚和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精神所震撼,再配上悲凉的外国歌曲,读得自然就动情了。
四、超越文本,想象情境朗读
激发想象,丰富文本。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从耳听、鼻嗅、口尝、手摸等方面多角度想象,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读书活动,体味文字背后的画面、蕴含的不同情感。
如教学《月光曲》“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部分,我就通过指名读、范读、闭眼听读后,让学生在悠扬的《月光曲》伴奏下声情并茂地朗读后展开想象,学生发言精彩纷呈:“我还看到了汹涌澎湃的海浪撞击在礁石上卷起千堆雪”“还有那波涛的轰鸣,滔天的巨浪,撞击在我的心胸”“老师,我似乎还看到一只海鸟在风浪中高歌,展翅飞翔”。这时老师相机引导:“老师也看到了,感受到了,那小船,那海鸟就是贝多芬、盲姑娘的影子,那是永远的音符,是永恒的生命!让我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美美地读一遍吧!”这样学生读出了文本的内涵,读出了生命的感动,让美丽的作品永远打动人心,永远激励人心。
五、回归文本,点评促进朗读
以巧妙的点评促进学生的读。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调动着学生读的兴趣,营造着课堂读的氛围,同时也点拨了学生朗读技巧。
如读《普罗米修斯》中“火神很敬佩普罗米修斯,悄悄对他说:‘只要你向宙斯承认错误,归还火种,我一定请求他饶恕你’”时,学生并没有注意到读的语调要低,老师的一句“你对普罗米修斯说话的声音太大了,我都能听见,何况宙斯?”的点评立刻使学生注意了语调要与一般的朗读不一样。又如《三个儿子》中,学生开始读三个母亲提水桶往家走的语句时,读得很轻松,老师点评:“你们的力气很足,但妈妈们很累,要走走停停,所以要读慢些。”这样在教师看似不经意的话语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读的质量就有了提高。
总之,朗读课文首先要把握好课文总的感情基调,然后把“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四大朗读支柱在无声无痕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巧妙地融入语言文字中,这样朗读就能做到课标修订稿中说的“感情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