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寒冬,甘肃酒泉,大雪,管道爆裂,暖气遽停,这世界一下进入“找暖”时代。没有了水和空气,人类就不能生存,但是若灵魂没有了温暖,即使苟活,生命又有多少乐趣?温暖不能解决生存的本质问题,但它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和意义。笔者不由得想到:教育,也应是国民心灵的一条“输暖管”,语文教学更应承担起给学生心灵注入温暖的责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常常警醒自己,不可使语文的供暖管道破裂,在教学中温暖学生的心灵,保持管道的畅通,提升“供暖”的品质。
一.挖掘教材之暖,赶走灵魂之冷
爱与美,善与真,都可以温暖生命。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每一个文字,都是带有温度的符号,都在传递着温暖的信息。语文教师,更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热力,架设好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供暖管道,将语文中的暖意,源源不断的传输给孩子们。
《陈情表》中李密的拳拳孝亲之心,教学生懂得乌鸟有情,遑论是人;《诗经·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带学生遥想爱情之心动之美;《荆轲刺秦王》使学生体会国士死难、舍我其谁的情怀;烛之武、苏武、刘和珍等让学生渐渐懂得什么叫爱国大义;《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对生死的追问,《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对生命价值的追寻,都在教学生如何珍惜生命;《小狗包弟》中巴金先生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也在传递给学生求真求善的力量。品读语文教材,我们将和学生一起走进真善美的世界,懂得生命中充满了美好,每个人都要学会欣赏和珍爱。
当学生悲叹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的境遇,哀惋陆游“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激愤,理解了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愁,体味到文天祥“惶恐滩头”的“惶恐”,当学生能够同生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遗恨,同发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的感慨时,他们也明白了人生的偶然和意外、生命的渺小与无助,理解到这苍茫的世界中有一些慰藉是多么的难得;灵魂或轻或重都需救赎,生命或长或短皆有意义;也就愿意从忧患境遇的搅扰中体验到生命的尊严和伟大,愿意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愿意去承担改变现状、摆脱苦难的责任,像屈原一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追寻更有价值的人生。
语文学科教育,如果不能温暖生命、熨平心灵、润泽情感,不能让学生的心灵接纳、拥抱、欣赏美好的东西,抚摸人性中那些柔软、高贵的生命元素,那么语文的价值和魅力又在哪里?用好教材,引领学生去感受、触摸文字的温度、质感和力量,多增加一些对生活如斯美好幸福的体验,多淘滤去心灵的一些粗糙和雾霾,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师的幸福。
二.寻回课堂之暖,挤走教学之冷
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会带给课堂以热力。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中有篇文章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文中写到梁启超先生讲演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这就是一个老师激情迸发的光辉写照。谁会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当然,并不是每个语文教师都擅长表演,都能将一篇文章讲得跟演戏一样活灵活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激情更多的表现为声音的铿锵有力,语调的跌宕起伏,文辞的华美张力,朗读的声情并茂,启发时的循循善诱,表扬时的不遗余力。一句话:充满了对教学的热情!
缺乏热情的老师,会很快的将教学平淡化、庸俗化,会把课堂变成自我宣讲的阵地,将按部就班的僵化当成驾轻就熟的本事,由平淡而至冷淡,由冷淡而至冷漠。试想,一颗冷漠的师心,连自己都温暖不了,何以温暖学生呢?
老师的激情可以感染学生,但若使课堂温暖起来,最终还得有真正温暖的教学过程。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的教学常常过于冰冷:着眼于分数的高低、命题的角度、设题的范围、方法的改进、训练的时效……教师冷漠地肢解文本,学生麻木地吞咽知识,机械反复的训练和冷硬刻板的分数,都使得课堂教学一天天的冰冷下来。高中的语文课堂上,已经很难看到学生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的情景;美文欣赏时,教师的问题引领大多都迎合着高考出题的思路,而非单纯的文学之美;布置作文时听到的更多是抱怨和无奈的叹息,而非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冲动。究其原因,无非是功利主义在作祟。澳大利亚的一位作家写过这么一句话:“你是喜欢听风吹竹林的声音还是喜欢听数钞票的声音,答案是前者,你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此话虽有些过激,但作为教师至少应该两种声音都喜欢才对。去倾听数钞票的声音,这种做法其实无可厚非,毕竟老师也只是个需要养活自己吃喝拉撒的普通人,不能只烧死自己去娱乐世界,但是当我们都能听到一些钞票发出的响声时,是否应该静下心来,更注意聆听那些风吹竹林的声音呢?
蹲下身子看学生,给学生以尊重和平等,这是课堂温暖的起点。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学生的身体前倾,脚尖踮起,小手林立,渴求得到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高中一年级的课堂上,老师身体前倾,重心下移,手攀前额,渴求发现一个主动回答问题的身影。这种漫画式的教育现象的背后,是教师课堂主体地位的垄断和充当知识权威的骄矜。尊重学生幼稚可笑的问题和五花八门的答案,与学生共同成长,学生才会从心底接纳教育。肖川曾说“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羞辱学生,即使学生的确令人恼怒;不用轻蔑的眼光打量学生,即使学生的确令人失望”,这个要求,是爱的要求。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我所憧憬的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课堂教学的实施,应如围炉煮酒的过程,教师先以真诚温馨的相邀,温暖还在知识冰原上跋涉的学生,感受到教师质朴情怀的学生,自不会辜负这一番邀请;朋友聊天,岂会处处责难和苛求?自当坦诚以待,殷殷相嘱,急对方之所急,想对方之所想;当师生共同将浑浊粗糙的新酒煮成醇厚飘香的美酒时,便是教学相长、心灵相契的会意之时;至于浅饮还是慢酌,微醺抑或沉醉,端看个人的爱好了。师生如老友,教学如谈心,教学设计如新酒,品读赏鉴如煮酒,室内暖意融融,何惧室外风雪飘摇?当然,私心里认为,语文教学的酒还是以慢火来煮较好,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意蕴深远。若只是“酒好,菜多,人傻,速来”的邀请,那暖意只怕来得快,去得也快。 三.教师自觉发热,保障持续供暖
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的确,教育就是要用生命影响生命。给学生以温暖,教师首先得有做太阳的自觉意识。
爱心,是教师热量的源泉。美国学者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我们教师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爱是可以修复一切伤痕的良药。”作为一个教师,应该知道,你关注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阳光,我们须将这阳光投向每一个角落,让世界都热乎起来。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有如沐浴阳光的课堂上接受生命的教育,感受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命的宝贵,体会生命的艰辛。教师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真情与关爱的人性、人情、人道的氛围,而这种氛围的培育,非得要求施教者有关爱之心不可。
优秀独立的职业人格,是教师热量的保障。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依赖的人,是学生的人格榜样,学生在教师那里获得信心和力量。职业意识明晰,职业才能出色,职业道德高尚,职业追求高远,我将这四者理解为“优秀职业人格”的内涵,优秀的教师大多通过言传身教就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而且其教育会使所有的学生受用终身,而低能的教师即使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也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独立的人格意识亦必不可少。形形色色的教育理论,纷纷扰扰的教改尝试,经常折磨着老师脆弱的神经,尤其语文学科,又是常常冲在教改前线,既要比别人更早更快地摸着石头过河,又要比别人更多地承受各方炮弹的袭击。独立的职业人格,可以使我们在各种浪潮中闹中取静,兀自陶醉在字词句篇的美丽中,得意而忘言。
保持独立人格的教师具有能够摆脱物质诱惑、耐得住寂寞、淡薄名利、喜欢独处和隐静的品质。他们自律自制,容易使自己保持平静和安详,因而在处理个人名利、灾祸时不像一般人那样反应强烈,常表现得更加淡定从容。他们能做到在有失尊严的情境中也有能力保持自己的尊严。这种独立的人格使得他们的内心具有一种恒定的温度,更接近太阳的本质。
在生命教育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始终走在前面的语文教学,应该更细致一些,既要关注生命的存在,更要关注生命的质量。温暖生命,语文教学,绝不停暖!
马惠娟,语文教师,现居甘肃酒泉。
一.挖掘教材之暖,赶走灵魂之冷
爱与美,善与真,都可以温暖生命。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每一个文字,都是带有温度的符号,都在传递着温暖的信息。语文教师,更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热力,架设好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供暖管道,将语文中的暖意,源源不断的传输给孩子们。
《陈情表》中李密的拳拳孝亲之心,教学生懂得乌鸟有情,遑论是人;《诗经·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带学生遥想爱情之心动之美;《荆轲刺秦王》使学生体会国士死难、舍我其谁的情怀;烛之武、苏武、刘和珍等让学生渐渐懂得什么叫爱国大义;《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对生死的追问,《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对生命价值的追寻,都在教学生如何珍惜生命;《小狗包弟》中巴金先生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也在传递给学生求真求善的力量。品读语文教材,我们将和学生一起走进真善美的世界,懂得生命中充满了美好,每个人都要学会欣赏和珍爱。
当学生悲叹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的境遇,哀惋陆游“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激愤,理解了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愁,体味到文天祥“惶恐滩头”的“惶恐”,当学生能够同生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遗恨,同发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的感慨时,他们也明白了人生的偶然和意外、生命的渺小与无助,理解到这苍茫的世界中有一些慰藉是多么的难得;灵魂或轻或重都需救赎,生命或长或短皆有意义;也就愿意从忧患境遇的搅扰中体验到生命的尊严和伟大,愿意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愿意去承担改变现状、摆脱苦难的责任,像屈原一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追寻更有价值的人生。
语文学科教育,如果不能温暖生命、熨平心灵、润泽情感,不能让学生的心灵接纳、拥抱、欣赏美好的东西,抚摸人性中那些柔软、高贵的生命元素,那么语文的价值和魅力又在哪里?用好教材,引领学生去感受、触摸文字的温度、质感和力量,多增加一些对生活如斯美好幸福的体验,多淘滤去心灵的一些粗糙和雾霾,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师的幸福。
二.寻回课堂之暖,挤走教学之冷
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会带给课堂以热力。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中有篇文章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文中写到梁启超先生讲演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这就是一个老师激情迸发的光辉写照。谁会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当然,并不是每个语文教师都擅长表演,都能将一篇文章讲得跟演戏一样活灵活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激情更多的表现为声音的铿锵有力,语调的跌宕起伏,文辞的华美张力,朗读的声情并茂,启发时的循循善诱,表扬时的不遗余力。一句话:充满了对教学的热情!
缺乏热情的老师,会很快的将教学平淡化、庸俗化,会把课堂变成自我宣讲的阵地,将按部就班的僵化当成驾轻就熟的本事,由平淡而至冷淡,由冷淡而至冷漠。试想,一颗冷漠的师心,连自己都温暖不了,何以温暖学生呢?
老师的激情可以感染学生,但若使课堂温暖起来,最终还得有真正温暖的教学过程。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的教学常常过于冰冷:着眼于分数的高低、命题的角度、设题的范围、方法的改进、训练的时效……教师冷漠地肢解文本,学生麻木地吞咽知识,机械反复的训练和冷硬刻板的分数,都使得课堂教学一天天的冰冷下来。高中的语文课堂上,已经很难看到学生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的情景;美文欣赏时,教师的问题引领大多都迎合着高考出题的思路,而非单纯的文学之美;布置作文时听到的更多是抱怨和无奈的叹息,而非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冲动。究其原因,无非是功利主义在作祟。澳大利亚的一位作家写过这么一句话:“你是喜欢听风吹竹林的声音还是喜欢听数钞票的声音,答案是前者,你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此话虽有些过激,但作为教师至少应该两种声音都喜欢才对。去倾听数钞票的声音,这种做法其实无可厚非,毕竟老师也只是个需要养活自己吃喝拉撒的普通人,不能只烧死自己去娱乐世界,但是当我们都能听到一些钞票发出的响声时,是否应该静下心来,更注意聆听那些风吹竹林的声音呢?
蹲下身子看学生,给学生以尊重和平等,这是课堂温暖的起点。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学生的身体前倾,脚尖踮起,小手林立,渴求得到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高中一年级的课堂上,老师身体前倾,重心下移,手攀前额,渴求发现一个主动回答问题的身影。这种漫画式的教育现象的背后,是教师课堂主体地位的垄断和充当知识权威的骄矜。尊重学生幼稚可笑的问题和五花八门的答案,与学生共同成长,学生才会从心底接纳教育。肖川曾说“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羞辱学生,即使学生的确令人恼怒;不用轻蔑的眼光打量学生,即使学生的确令人失望”,这个要求,是爱的要求。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我所憧憬的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课堂教学的实施,应如围炉煮酒的过程,教师先以真诚温馨的相邀,温暖还在知识冰原上跋涉的学生,感受到教师质朴情怀的学生,自不会辜负这一番邀请;朋友聊天,岂会处处责难和苛求?自当坦诚以待,殷殷相嘱,急对方之所急,想对方之所想;当师生共同将浑浊粗糙的新酒煮成醇厚飘香的美酒时,便是教学相长、心灵相契的会意之时;至于浅饮还是慢酌,微醺抑或沉醉,端看个人的爱好了。师生如老友,教学如谈心,教学设计如新酒,品读赏鉴如煮酒,室内暖意融融,何惧室外风雪飘摇?当然,私心里认为,语文教学的酒还是以慢火来煮较好,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意蕴深远。若只是“酒好,菜多,人傻,速来”的邀请,那暖意只怕来得快,去得也快。 三.教师自觉发热,保障持续供暖
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的确,教育就是要用生命影响生命。给学生以温暖,教师首先得有做太阳的自觉意识。
爱心,是教师热量的源泉。美国学者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我们教师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爱是可以修复一切伤痕的良药。”作为一个教师,应该知道,你关注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阳光,我们须将这阳光投向每一个角落,让世界都热乎起来。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有如沐浴阳光的课堂上接受生命的教育,感受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命的宝贵,体会生命的艰辛。教师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真情与关爱的人性、人情、人道的氛围,而这种氛围的培育,非得要求施教者有关爱之心不可。
优秀独立的职业人格,是教师热量的保障。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依赖的人,是学生的人格榜样,学生在教师那里获得信心和力量。职业意识明晰,职业才能出色,职业道德高尚,职业追求高远,我将这四者理解为“优秀职业人格”的内涵,优秀的教师大多通过言传身教就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而且其教育会使所有的学生受用终身,而低能的教师即使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也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独立的人格意识亦必不可少。形形色色的教育理论,纷纷扰扰的教改尝试,经常折磨着老师脆弱的神经,尤其语文学科,又是常常冲在教改前线,既要比别人更早更快地摸着石头过河,又要比别人更多地承受各方炮弹的袭击。独立的职业人格,可以使我们在各种浪潮中闹中取静,兀自陶醉在字词句篇的美丽中,得意而忘言。
保持独立人格的教师具有能够摆脱物质诱惑、耐得住寂寞、淡薄名利、喜欢独处和隐静的品质。他们自律自制,容易使自己保持平静和安详,因而在处理个人名利、灾祸时不像一般人那样反应强烈,常表现得更加淡定从容。他们能做到在有失尊严的情境中也有能力保持自己的尊严。这种独立的人格使得他们的内心具有一种恒定的温度,更接近太阳的本质。
在生命教育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始终走在前面的语文教学,应该更细致一些,既要关注生命的存在,更要关注生命的质量。温暖生命,语文教学,绝不停暖!
马惠娟,语文教师,现居甘肃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