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曾涛,四川省合江县城关中学数学教师,从教二十五年,县学科带头人、县骨干教师、县优秀教师、县德育先进工作者。
【摘要】审美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的教育。在初中教学中做到寓教于文、寓教于情、渗透在作业之中有利于审美教育。
【关键词】审美教育; 初中数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具有思想教育的潜在功能;通过美育,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培养非能力因素(动机、兴趣、意志等)中起到积极作用;通过教学审美方法的训练、逻辑思维和非逻辑能力得到提高。
那么,在初中教学中,怎样进行审美教育呢?
1 寓教于文
所谓“文”,是指数学知识教学。美育必须在数学教育知识中进行,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始终,即在教学内容中有机渗透审美教育。超越于教材内容单独说教或课前后的娇柔造作地引入一些环节,则对审美教育没有积极作用。具体地说,完成美育的过程也就是完成智育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将它融洽在知识的传授中,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教学中教师要找准知识内容与审美因素的结合点,将美育不失时机的渗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教学审美因素,使学生塑造数学之美。
1.1 简捷美:数学家们常以简单性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简单性是数学美的基本表达形式,著名数学高尔基说:“去追求一种最美和最简捷的证明,及是吸引我去研究的动力”。“数学中所谓美的问题是指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美的解答则是指一个困难、复杂的问题简单解答”。初中数学中,蕴含着众多简捷美的因素,例: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乘方是乘法的简便运算,代数式是将自然语言数学化的简单式子,数学中的数学符号都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捷美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把握时机逐渐渗透,以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唤发出求知的欲望。
1.2 和谐美:“和谐美”可谓“统一性”,是指部分和部分,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共同规律呈现出来的和谐、一致。在数学中,体现在推理论证的严谨性和矛盾性,在一定意义上的不变性。数的概念不断扩张而运算法则,定律不变;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可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中去;园的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可统一成园幂定理;有理数的除法统一成乘法等。要启发学生对数学结构统一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进行和谐美的熏陶和教育。黄金分割是几何学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充满着和谐美,教学中可适当介绍其应用,如照相时,取主要景物为黄金分割点处,效果更好。这充分体现了数学之美的魅力。将小学的分数与初中的分式对比讲解,既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又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上的统一美。
1.3 对称美:所谓对称美是指成某一事物或对象的两个部分的对等性,给人以美的感受,数学形式和结构的对称性;数学解题的对称方法往往使解决问题的过程简捷明快,这些都是对称美的具体展现。对称美是数学发明与创造中的重要美学因素。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这些因素,渗透审美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对称美。例:“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与“两直线确定一个点”根据对称性,帮助学生理解定理的实质和对称线的记忆,打破机械识记的呆板模式,同时体会定理的形式和结构的对称美,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喜爱,陶冶美的情操。
1.4 奇异美:奇异美是指教学中原有的习惯法规和统一格局被新的事物的突破,或出乎意料,超乎想象的结果,所带来的新颖和奇特。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去启发学生去追捕奇异美,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会增强认识的鲜明性,使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甚至久久难忘。例:两组边及其中一边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未必全等,但满足上述条件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却全等,这出乎意料的结果打破了学生平静的思维,产生奇异的观念,课本中诸多此类的题材较多,教学中把握机遇渗透奇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寓教于情
在美的享受中启迪人的心灵,唤起精神的升华,以人物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具有生动性、情绪性的特点,它能使学生激动、惊奇、欣喜、奋发、震憾学生的心灵,唤发出朝气蓬勃的学生动力,开发非智力因素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2.1 结合教材内容,介绍人物的高兴品质,塑造学生的美好情操。 教学中,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实际,适当介绍数学家的光辉业绩、高贵品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造就学生的美好心灵。如华罗庚去掉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为祖国的数学研究事业贡献毕业精力,这些事迹,对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有很重要的作用。
2.2 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潜移默认: 大教育家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言传身教非常重要。教学中运用优美的教学形式,绘制漂亮的数学图形,使用优美的数学语言,书写精美的板书,老师衣作整洁,教态优美等,都会给学生以数学美的陶冶。从而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愉快地获取知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老师的言行之美。
2.3 教学过程的艺术化,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学过程的艺术化有三个标准:(1)教师的理解、兴趣、爱好与学生理解、兴趣、爱好产生情感共鸣。(2)教学过程寓于变化,波澜起伏。(3)教学过程井然有序,环环紧扣。教学时,善于运用知识的魅力巧设悬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入课题,设计趣味性的例题等等,都是教学过程艺术化的具体表现。
3 在作业中渗透审美教育
学生作业既是运用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也具有思想教育的功能。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刻苦钻研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从中领悟到:数学结构的和谐和统一美,解题方法的简捷美,逻辑思维的不断完善——数学特殊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高尚的审美情操。
3.1 利用数学题结构,渗透审美教育。数学题结构的和谐,对称等可让学生领略到“统一美”、“对称美”。例如:《几何》中正三角形的边距:半径:高=1:2:3。此题结构显得多么和谐有序。用代数式表示应用题,感受到简捷美,编拟精选思想内容好的应用题,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
3.2 通过作图训练,培养学生对称美、和谐美。适当的作图训练,只要严格要求,学生无意识地感受到图形的美。学生画函授图象时,要求学生用坐标纸画图,再用平滑曲线顺次连结各点画图中受到数学美的教育。作抛物线时,学生对对称、和谐美有深刻体会。作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也是渗透美的好教材。
3.3 强化一题多解的训练,受到“简捷美”的教育。数学中,一题多解问题甚多,结合教材实际,对一题多解问题,让学生从多种解法中寻求简捷的方法。如将某些几何问题代数化或三角化,可避免作辅助线的难处;将某些代数问题几何化,数形结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简捷美。
3.4 通过练习数学题,学生逻辑思维不断完善,感受到源于思维火花的数学之美。 数学之美,以逻辑思维为特征。它是数学本身所固有的。但必须通过人艰苦的劳动才能体验到的数学美,这正是它与鲜花的娇艳之美,珠宝的豪华之美,音乐的悠扬、豪放之美的截然区别,如攻克一道数学难题,经过反复思考仍得不到方法时,处于烦燥不安之中,突然间,灵感的神奇力量使你捕捉到这个微妙的念头,难题迎刃而解。这时候,你一定是沉浸于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数学本身无穷的美妙——使人的思维能力得到逻辑的完善。
【摘要】审美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的教育。在初中教学中做到寓教于文、寓教于情、渗透在作业之中有利于审美教育。
【关键词】审美教育; 初中数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具有思想教育的潜在功能;通过美育,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培养非能力因素(动机、兴趣、意志等)中起到积极作用;通过教学审美方法的训练、逻辑思维和非逻辑能力得到提高。
那么,在初中教学中,怎样进行审美教育呢?
1 寓教于文
所谓“文”,是指数学知识教学。美育必须在数学教育知识中进行,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始终,即在教学内容中有机渗透审美教育。超越于教材内容单独说教或课前后的娇柔造作地引入一些环节,则对审美教育没有积极作用。具体地说,完成美育的过程也就是完成智育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将它融洽在知识的传授中,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教学中教师要找准知识内容与审美因素的结合点,将美育不失时机的渗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教学审美因素,使学生塑造数学之美。
1.1 简捷美:数学家们常以简单性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简单性是数学美的基本表达形式,著名数学高尔基说:“去追求一种最美和最简捷的证明,及是吸引我去研究的动力”。“数学中所谓美的问题是指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美的解答则是指一个困难、复杂的问题简单解答”。初中数学中,蕴含着众多简捷美的因素,例: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乘方是乘法的简便运算,代数式是将自然语言数学化的简单式子,数学中的数学符号都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捷美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把握时机逐渐渗透,以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唤发出求知的欲望。
1.2 和谐美:“和谐美”可谓“统一性”,是指部分和部分,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共同规律呈现出来的和谐、一致。在数学中,体现在推理论证的严谨性和矛盾性,在一定意义上的不变性。数的概念不断扩张而运算法则,定律不变;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可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中去;园的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可统一成园幂定理;有理数的除法统一成乘法等。要启发学生对数学结构统一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进行和谐美的熏陶和教育。黄金分割是几何学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充满着和谐美,教学中可适当介绍其应用,如照相时,取主要景物为黄金分割点处,效果更好。这充分体现了数学之美的魅力。将小学的分数与初中的分式对比讲解,既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又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上的统一美。
1.3 对称美:所谓对称美是指成某一事物或对象的两个部分的对等性,给人以美的感受,数学形式和结构的对称性;数学解题的对称方法往往使解决问题的过程简捷明快,这些都是对称美的具体展现。对称美是数学发明与创造中的重要美学因素。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这些因素,渗透审美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对称美。例:“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与“两直线确定一个点”根据对称性,帮助学生理解定理的实质和对称线的记忆,打破机械识记的呆板模式,同时体会定理的形式和结构的对称美,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喜爱,陶冶美的情操。
1.4 奇异美:奇异美是指教学中原有的习惯法规和统一格局被新的事物的突破,或出乎意料,超乎想象的结果,所带来的新颖和奇特。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去启发学生去追捕奇异美,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会增强认识的鲜明性,使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甚至久久难忘。例:两组边及其中一边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未必全等,但满足上述条件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却全等,这出乎意料的结果打破了学生平静的思维,产生奇异的观念,课本中诸多此类的题材较多,教学中把握机遇渗透奇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寓教于情
在美的享受中启迪人的心灵,唤起精神的升华,以人物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具有生动性、情绪性的特点,它能使学生激动、惊奇、欣喜、奋发、震憾学生的心灵,唤发出朝气蓬勃的学生动力,开发非智力因素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2.1 结合教材内容,介绍人物的高兴品质,塑造学生的美好情操。 教学中,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实际,适当介绍数学家的光辉业绩、高贵品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造就学生的美好心灵。如华罗庚去掉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为祖国的数学研究事业贡献毕业精力,这些事迹,对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有很重要的作用。
2.2 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潜移默认: 大教育家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言传身教非常重要。教学中运用优美的教学形式,绘制漂亮的数学图形,使用优美的数学语言,书写精美的板书,老师衣作整洁,教态优美等,都会给学生以数学美的陶冶。从而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愉快地获取知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老师的言行之美。
2.3 教学过程的艺术化,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学过程的艺术化有三个标准:(1)教师的理解、兴趣、爱好与学生理解、兴趣、爱好产生情感共鸣。(2)教学过程寓于变化,波澜起伏。(3)教学过程井然有序,环环紧扣。教学时,善于运用知识的魅力巧设悬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入课题,设计趣味性的例题等等,都是教学过程艺术化的具体表现。
3 在作业中渗透审美教育
学生作业既是运用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也具有思想教育的功能。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刻苦钻研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从中领悟到:数学结构的和谐和统一美,解题方法的简捷美,逻辑思维的不断完善——数学特殊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高尚的审美情操。
3.1 利用数学题结构,渗透审美教育。数学题结构的和谐,对称等可让学生领略到“统一美”、“对称美”。例如:《几何》中正三角形的边距:半径:高=1:2:3。此题结构显得多么和谐有序。用代数式表示应用题,感受到简捷美,编拟精选思想内容好的应用题,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
3.2 通过作图训练,培养学生对称美、和谐美。适当的作图训练,只要严格要求,学生无意识地感受到图形的美。学生画函授图象时,要求学生用坐标纸画图,再用平滑曲线顺次连结各点画图中受到数学美的教育。作抛物线时,学生对对称、和谐美有深刻体会。作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也是渗透美的好教材。
3.3 强化一题多解的训练,受到“简捷美”的教育。数学中,一题多解问题甚多,结合教材实际,对一题多解问题,让学生从多种解法中寻求简捷的方法。如将某些几何问题代数化或三角化,可避免作辅助线的难处;将某些代数问题几何化,数形结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简捷美。
3.4 通过练习数学题,学生逻辑思维不断完善,感受到源于思维火花的数学之美。 数学之美,以逻辑思维为特征。它是数学本身所固有的。但必须通过人艰苦的劳动才能体验到的数学美,这正是它与鲜花的娇艳之美,珠宝的豪华之美,音乐的悠扬、豪放之美的截然区别,如攻克一道数学难题,经过反复思考仍得不到方法时,处于烦燥不安之中,突然间,灵感的神奇力量使你捕捉到这个微妙的念头,难题迎刃而解。这时候,你一定是沉浸于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数学本身无穷的美妙——使人的思维能力得到逻辑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