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有声有色的文言文课堂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acedf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文辞精练,字字珠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祖先智慧的结晶。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穿越时空隧道,漫步历史长廊,与古代先贤对话,接受古典文化熏陶。新课程改革对文言文教学极为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7—9年级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文言文距离现代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少学生对它提不起兴趣,有畏难情绪,以至于课堂上老师一讲文言文,气氛就很沉闷,有的学生甚至夸张地大喊“文言文就是第二外语”。
  面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那种囿于应试教育的枷锁,以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完全剥夺了学生自主习得文言文语感的机会,使文言文教学毫无生机,陷入尴尬的境地,显然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进入悠悠古文的世界,领悟到它的美,从而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呢?我认为应以“读”为核心,用“朗读—品读—多元解读”的“三部曲”架构起文言文学习的课堂,让文言文学习变得有声有色。
  朗读,读出兴趣
  苏轼有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文言文的节奏韵律需要通过读来感受,文言文蕴含的感情也需要通过读来体会,所以应让琅琅书声响彻课堂。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面对有的学生不重视朗读的现状,我根据不同文章的不同特点,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朗读,如学习《陋室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类短小精悍、声韵和谐的文章,就采用全班齐读、个人朗读、朗读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文章的节奏美,并注意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学习《岳阳楼记》《出师表》这类篇幅较长、抒情性强的文章,就采用教师示范朗读,而后学生齐读、仿读等形式,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启发、引导学生,把他们迅速带入课文的情景中;学习《孙权劝学》《唐雎不辱使命》这类人物角色多、人物间对话多的文章,就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心理;学习《石壕吏》《公输》这类叙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描写绘声绘色的文章,就采用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对课文内容越来越熟练了,再采用“众声鼎沸”的速读、诵听轮换的“轮读”、辅以提示的“背读”等形式,通过一轮轮的朗读,让学生读得顺畅,读得动听,读出韵味。当然,当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时,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要抓住朗读指导的时机,具体指出学生朗读时的主要优缺点,这样的朗读才是有效的朗读。
  精心设计的朗读,既为课文学习创设了情境,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又可以读代讲,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体会情感、感受作品意境,使其养成文言语感,这些方法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品读,读出精妙
  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粹。学习时不能仅把它们视为掌握古汉语知识的材料,更要赏析文章语言的精妙、布局的精巧,体会作者的感情,悟出人生百味,得到中国古代人文精华的熏陶,所以品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环节。
  就写人记事类的文言文来看,若要深入文本,咀嚼文章情节,自然离不开对文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这就需要抓住人物的典型动作,揣摩人物的语言,关注人物神态的变化,细细品味。如《伤仲永》一文,文章的语言平实却不乏感情色彩,每一句都有确切的表达作用,非常精当。“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时的儿童情态;“即书诗四句”中的“即”和“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中的“立”,把一个天资聪颖、文思敏捷的神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形象地写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日后的变化埋下伏笔。文章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可见,只有斟字酌句地推敲和品味,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获得更深刻的体会。
  还有一类文言文蕴含深邃的思想,耐人寻味,更要细细品读、深入思考,发挥其滋养人格的育人功能。如在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我设计问题:“从课文中你了解了孟子的什么思想?如何看待‘人和’”;教《出师表》时,引导学生思考对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讨论这三条建议在现代社会有何借鉴意义;在教《爱莲说》时,让学生感受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身自好的美德;教《岳阳楼记》时,让学生品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让学生体会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宝贵品质……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品读中理解,在理解中体会,在体会中与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心灵的碰撞。所以课堂上应带领学生细细品读,通过“品”,提高文学鉴赏力,通过“品”,让学生进入文言文学习的更高境界。
  多元解读,读出新意
  在现代社会中,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也已成为新形势下的需要。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避免类型化的思维。文言文虽然时代比较久远,但同样可以运用现代眼光进行多元解读。
  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一课时,学生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喜好讀书、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率真自然、忘怀得失的隐士。他对黑暗现实充满厌恶,不愿同流合污,有进步意义。但当在课堂上探讨“你如何看待五柳先生,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这个问题时,却有部分学生直言自己并不喜欢这一类人物。他们认为当时社会黑暗政治腐败,五柳先生可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它,尝试着去改变它;总是借酒消愁、一味避世,是一种消极的、缺乏责任感的行为。如果五柳先生生活在现代,肯定是行不通的。学生们的这种看法与传统的“追求理想自由生活”的观点大相径庭,可见,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我们不能用简单僵化的方式,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想法,而应提倡并支持他们带有批判意识的个性化、多元化阅读。
  再如教授《木兰诗》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题目:“说说你眼中的木兰。”旨在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个性化地解读木兰这一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的人物形象,读出新意。解读时,学生除了能认识到木兰是坚毅勇敢、报效国家的巾帼英雄,同时又能读出她是活泼能干、体贴父母的娇美女儿。诗中写了木兰辞官还家后情不自禁的喜悦,入闺房、巧梳妆,风姿神韵光彩照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她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木兰的形象更有血有肉、真实动人。这种解读比传统上把木兰仅解读为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英雄全面、深入得多。所以我们应解放学生的思想,提倡多角度、有创意、个性化的解读。变绝对求同为发散求异,解放学生被禁锢的心智,让学生真正有所悟、有所得。
  文言文教学,关乎学生语感的形成、人格的塑造、审美情趣的提高,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所以不能囿于应试、止于皮毛。打破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通过“朗读—品读—多元解读”,架构起全新的课堂,以促进学生生命的长远发展为取向,对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充实而快乐的过程,是一种享受。让我们的课堂由机械封闭变为生动开放;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吧,只有这样文言文教学才会更加有声有色,学生也会由“厌学”变为“乐学”!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具有丰富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因此,语文课不能只是教授给学生语文知识与技能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入选语文教材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
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门来自于生活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服务于生活的课程。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生活化的内容融入到课堂中,利用情境创设、目标突显、包容共建的策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生活情境,丰富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课程。从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内容来看,所有的文章实际上都是作者的生活经验以及
有人说:“教书是为了让自己高兴。”每天践行着这句充满阳光的话语,笔者确实感知到,带着微笑和对学生的期许走进课堂,势必会发现教育生活的美好、悲悯、爱意和诗趣。恰如偶逢山罅流淌出的淙淙清泉,邂逅“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夕照晚景。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需要我们以智慧之眼观看山水流转、云起云落,以慈悲之心体味生命的美好丰盛、世间的冷暖滋味。但目前诗歌教学设计缺乏诗味与艺术性,与诗歌本身存在很大的落差。怎样让
一、引言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 ,在总结十多年课改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规划。新《课标》展现的是国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呈现的是对于课改不断深入推进的精神,是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扎实执行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是历史老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前提与保障。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素质教育
四、古诗阅读(本大题共2题,共10分)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早蝉  〔唐〕白居易  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  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渭上新蝉声①,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②,日暮槐花里。  【注释】①新 ”一作“村 ”。 ②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屋舍。此处指家乡。  送卢戡①  〔唐〕元稹  红树蝉声满夕阳②,白头相送倍相伤。  老嗟去日光阴促
随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可以满足初中生自我探索、讨论及体验人文情怀等方面的需求。但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过分强调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使初中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有所下降,同时,为初中生创造自主学习机会缺乏一定的约束力,这是由于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过于放任的自主学习模式,会造成初中生学习效率比较低,无法真正落实语文
文本是阅读教学活动的纽带,它把有着不同知识背景、阅读经历和生活体验的两类读者——教师与学生牵系在一起,在一个由文本提供、营造的环境与氛围中,进行一种既常规又特别的阅读和理解、互动与生成的活动。文本是教师组织、开展阅读教学的第一依据、首要资源,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座桥梁、一只渡船,由此岸到彼岸,起步如何,路径怎样,沿途是否有风景,最终学生所得几何,就全靠教师这个设计师或撑船人的智慧、能力与经验了。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作文批改就显得格外重要。它不仅直接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成绩。  语文教育专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语文学得怎么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语文能力过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许多学生惧怕写作文,许多老师也惧怕批改作文。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教师都修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一个统一的体会,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
三、古诗文联对(本大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请根据上下文的文字描述,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诗文。  1.王维《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化静为动,描写月光流水的状态,以此表达大自然的静谧之美。  【答案】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2.看问题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不要绝对化,正如苏轼《赤壁赋》中那富含
别人眼里的我是“名师”:我出版了十多部教育专著,发表了二百多篇文章;我什么样的班都敢接,并且都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很多人想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其实,我竭力追求的是成为自己心中的“明师”,成为“名师”不过是水到渠成罢了。  “关系大于教育”  初为人师时,我简直就是个“暴君”。我天天用“天地君亲师”去绑架学生,试图让每个学生从心底接受:我是他们的天,是他们的王,是他们的老大,不论我说什么,他们都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