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班通以迅猛之势走进千万间教室,成为教室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班班通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于一身,以其操作方便、轻巧灵活的特点,成为教学中赤手可热的“香饽饽”,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班班通作为一种新型的语文阅读教学辅助工具,使得原本呆板无味的教科书“活”起来、“动”起来,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运用班班通,发挥了它在教与学之间的“点睛”功能。
一、巧用班班通,激发兴趣,品语言之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有良好的阅读心境,使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将极大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如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北京的美丽图片,然后教师伴着欢快流畅的乐曲、形色各异的画面,进行温婉生动的解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恰用班班通,触动情感,知语言之美
小学生年龄偏小,知识面窄,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如果单凭教师的抽象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教材中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借助班班通的直观性、感官性、形象性等特点,化难为易,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在一定情境中顿悟。
如在教学《找春天》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春天就在自己身边,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春景录像,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讲解,引导学生边看边说,让他们感受春光无处不在,随处都能看到、听到、闻到,使学生置身于这种感受中,更直观、更立体地呈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妙用班班通,产生共鸣,悟语言之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枯燥乏味,很难领悟课文的灵魂。为了充分体现小学语文课文的价值,真正让语文阅读教学“活”起来,教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入手,跨越时空的限制,化远为近,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丰富学生的感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习起来倍感亲切。
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教师可以先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然后提问:“四十多年过去了,这首歌仍然在人们心中传唱,是什么魅力使这首歌经久不衰?”接著出示雷锋的照片,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解放军叔叔吗?”最后,教师补充介绍雷锋的事迹,通过一系列的事迹,引发了学生对雷锋的崇敬与热爱之情,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学生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提升。
四、精用班班通,绽放异彩,品语言之韵
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将语言训练作为载体。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主,如果没有外界的刺激、启发,他们思考问题时会出现思维不连贯的现象。教师使用班班通,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如在教学《笋芽儿》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段录像: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并且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就是笋芽儿长成竹子的过程。看到笋芽儿终于长大了,你们会对笋芽儿说些什么呢?”通过电教媒体的演示,学生感受到了笋芽儿的成长经历,对它也就有话可说了。
又如在教学《荷叶圆圆》时,低年级学生的学习重点是快乐识字,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生动活泼,富有诗意,所以教师可以采取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记忆“翅”字,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物种会飞,小鸟的翅膀上有什么。教师通过这种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总而言之,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使用班班通,犹如画龙点睛之笔,可以把学生引向探求真知更广阔的天空,让学生在阅读中尽情腾飞。
参考文献:
[1]陈新海.班班通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49).
[2]王川燕.资源整合·教学结合·深
度融合——“班班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贵州教育,2017,(24).
[3]汪贵林.“班班通”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4,(1).
(作者单位:南昌市站前路学校)
一、巧用班班通,激发兴趣,品语言之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有良好的阅读心境,使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将极大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如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北京的美丽图片,然后教师伴着欢快流畅的乐曲、形色各异的画面,进行温婉生动的解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恰用班班通,触动情感,知语言之美
小学生年龄偏小,知识面窄,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如果单凭教师的抽象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教材中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借助班班通的直观性、感官性、形象性等特点,化难为易,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在一定情境中顿悟。
如在教学《找春天》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春天就在自己身边,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春景录像,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讲解,引导学生边看边说,让他们感受春光无处不在,随处都能看到、听到、闻到,使学生置身于这种感受中,更直观、更立体地呈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妙用班班通,产生共鸣,悟语言之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枯燥乏味,很难领悟课文的灵魂。为了充分体现小学语文课文的价值,真正让语文阅读教学“活”起来,教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入手,跨越时空的限制,化远为近,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丰富学生的感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习起来倍感亲切。
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教师可以先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然后提问:“四十多年过去了,这首歌仍然在人们心中传唱,是什么魅力使这首歌经久不衰?”接著出示雷锋的照片,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解放军叔叔吗?”最后,教师补充介绍雷锋的事迹,通过一系列的事迹,引发了学生对雷锋的崇敬与热爱之情,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学生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提升。
四、精用班班通,绽放异彩,品语言之韵
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将语言训练作为载体。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主,如果没有外界的刺激、启发,他们思考问题时会出现思维不连贯的现象。教师使用班班通,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如在教学《笋芽儿》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段录像: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并且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就是笋芽儿长成竹子的过程。看到笋芽儿终于长大了,你们会对笋芽儿说些什么呢?”通过电教媒体的演示,学生感受到了笋芽儿的成长经历,对它也就有话可说了。
又如在教学《荷叶圆圆》时,低年级学生的学习重点是快乐识字,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生动活泼,富有诗意,所以教师可以采取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记忆“翅”字,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物种会飞,小鸟的翅膀上有什么。教师通过这种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总而言之,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使用班班通,犹如画龙点睛之笔,可以把学生引向探求真知更广阔的天空,让学生在阅读中尽情腾飞。
参考文献:
[1]陈新海.班班通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49).
[2]王川燕.资源整合·教学结合·深
度融合——“班班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贵州教育,2017,(24).
[3]汪贵林.“班班通”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4,(1).
(作者单位:南昌市站前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