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5年,英特尔芯片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在科技行业发展预告中提出了一条定律:集成电路上可集成的晶体管的数量每18个月增加一倍,随之而来的,电子芯片的性能也将提高一倍。也就是说,你今天花一万元买的一台当下最高端的电脑,18个月后,同样的价格将能买到一台性能配置成倍增长的电脑。
这一定律被称为摩尔定律,直到今天仍然有效。
此定律在经济学上的作用在于,很多人不急于更新自己原有的电子设备,而是稍稍等一下,等到更高档次的设备出现后,买比最高档次设备低一级的产品,这样,使得自己现有设备的使用周期变长,同时在更新设备的时候,可以以相对合理的价格更新性能大幅提升的产品。
此定律的反作用就是,最新的产品,一般销路都不会十分好,除了那些痴迷的高端产品追杀者和真正意义上的大款。试想,在出了苹果5之后,一个有钱人还会拿着苹果4S往饭店一坐就把手机掏出来丢桌上吗?
如此一来,产品研发部门和生产厂商经常会感觉自己掉坑里了,因为只靠性能的提升,无法让用户立即把目光集中到新投放到市场上的产品中,反倒是新产品的出现,推动了上一阶段的“最高性能产品”的销量。因为,新产品推出后,旧的“差一个档次的产品”会价格猛降。
微软似乎跳出了这个怪圈。
微软的新产品一旦推出,马上就会召至新一轮从硬件到软件的更新换代。这个微软模式成了新一代市场分析师和经济学课堂上最火的一个课题。
比较靠谱的解释是,一个新的科技领域与市场经济学交织的定律:安迪-比尔定律。“安迪提供了什么,比尔就消化掉什么。”
英特尔公司总裁安迪·格罗夫每推出一代新的硬件平台,微软的总裁比尔·盖茨就立即针对这一硬件开发出相关的操作系统的改进版或者干脆推出新的操作系统,并升级自己的相关软件产品,把新型芯片的性能全部吃掉。
当年一台386电脑,开机后需要用软盘启动,进入DOS系统需要大概一分钟。现在的一台高端电脑进入Windows8系统同样需要一分钟。也就是说,如果横向比较,电脑的性能提升了何止千百倍,但我们操作软件所需要的时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减少。
因为,比尔把安迪的硬件性能全吃掉了。
当年主流配置的容量为40M的硬盘安装了Windows3.2、DOS、WPS等必备软件外还可以安装众多的电脑游戏,剩余空间富足有余,而现在的硬盘是40M的何止千倍,也会很轻易地被塞满。
软件体积大了,对硬盘的要求也高,对内存的要求也高,而启动和运行速度,和当年的低版本相比,并无优势。十年前的电脑,根本无法运行现在的程序,你必须跟着摩尔定律更换新的电脑。而十年前的洗衣机、汽车,还用得好好的。
人们跟随着科技的进步,自欺欺人地频繁更换电子设备,功能上的确有所提升,但行事效率上,其实并无真正意义上的改观。
这就是摩尔定律的负作用。而让人们不得不跟着科技的进步掏钱更新设备的理由就是安迪-比尔定律:你不更新硬件,软件上根本就不支持。
赌桌上,坐庄的提出规则,押注的只有跟进下注的权利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
安迪和比尔,就是庄家。这个定律的铁律就是,硬件上,安迪的英特尔是领头羊,软件上,比尔的微软是业界标准。如果其余的人不想被吃掉,只有硬着头皮跟上。这一软一硬两大巨头牵制着业界的所有风向。当年微软的Windows7系统迟迟不见正式上市,结果在大概两年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计算机使用者都无需更新电脑硬件,这使得惠普、戴尔、华硕等厂商因效益不好而大亏,他们集体要求微软尽快推出新一代的操作系统。
换句话说,他们在逼着微软挣钱。你不挣钱,我就没钱可挣。
你必须做到最好最大,你才有资格制定游戏规则,从而让第二流的跟随者和模仿者不得不咬牙跟进,没有退路。
这是微软式的成功,也是安迪-比尔定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在中国,马云和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是安迪-比尔定律的应验者。如果马云给淘宝放假十天不交易,马云不会有什么损失,损失的是银行、支付宝,是快递公司。
如此的马云,想不赚钱都难。
这一定律被称为摩尔定律,直到今天仍然有效。
此定律在经济学上的作用在于,很多人不急于更新自己原有的电子设备,而是稍稍等一下,等到更高档次的设备出现后,买比最高档次设备低一级的产品,这样,使得自己现有设备的使用周期变长,同时在更新设备的时候,可以以相对合理的价格更新性能大幅提升的产品。
此定律的反作用就是,最新的产品,一般销路都不会十分好,除了那些痴迷的高端产品追杀者和真正意义上的大款。试想,在出了苹果5之后,一个有钱人还会拿着苹果4S往饭店一坐就把手机掏出来丢桌上吗?
如此一来,产品研发部门和生产厂商经常会感觉自己掉坑里了,因为只靠性能的提升,无法让用户立即把目光集中到新投放到市场上的产品中,反倒是新产品的出现,推动了上一阶段的“最高性能产品”的销量。因为,新产品推出后,旧的“差一个档次的产品”会价格猛降。
微软似乎跳出了这个怪圈。
微软的新产品一旦推出,马上就会召至新一轮从硬件到软件的更新换代。这个微软模式成了新一代市场分析师和经济学课堂上最火的一个课题。
比较靠谱的解释是,一个新的科技领域与市场经济学交织的定律:安迪-比尔定律。“安迪提供了什么,比尔就消化掉什么。”
英特尔公司总裁安迪·格罗夫每推出一代新的硬件平台,微软的总裁比尔·盖茨就立即针对这一硬件开发出相关的操作系统的改进版或者干脆推出新的操作系统,并升级自己的相关软件产品,把新型芯片的性能全部吃掉。
当年一台386电脑,开机后需要用软盘启动,进入DOS系统需要大概一分钟。现在的一台高端电脑进入Windows8系统同样需要一分钟。也就是说,如果横向比较,电脑的性能提升了何止千百倍,但我们操作软件所需要的时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减少。
因为,比尔把安迪的硬件性能全吃掉了。
当年主流配置的容量为40M的硬盘安装了Windows3.2、DOS、WPS等必备软件外还可以安装众多的电脑游戏,剩余空间富足有余,而现在的硬盘是40M的何止千倍,也会很轻易地被塞满。
软件体积大了,对硬盘的要求也高,对内存的要求也高,而启动和运行速度,和当年的低版本相比,并无优势。十年前的电脑,根本无法运行现在的程序,你必须跟着摩尔定律更换新的电脑。而十年前的洗衣机、汽车,还用得好好的。
人们跟随着科技的进步,自欺欺人地频繁更换电子设备,功能上的确有所提升,但行事效率上,其实并无真正意义上的改观。
这就是摩尔定律的负作用。而让人们不得不跟着科技的进步掏钱更新设备的理由就是安迪-比尔定律:你不更新硬件,软件上根本就不支持。
赌桌上,坐庄的提出规则,押注的只有跟进下注的权利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
安迪和比尔,就是庄家。这个定律的铁律就是,硬件上,安迪的英特尔是领头羊,软件上,比尔的微软是业界标准。如果其余的人不想被吃掉,只有硬着头皮跟上。这一软一硬两大巨头牵制着业界的所有风向。当年微软的Windows7系统迟迟不见正式上市,结果在大概两年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计算机使用者都无需更新电脑硬件,这使得惠普、戴尔、华硕等厂商因效益不好而大亏,他们集体要求微软尽快推出新一代的操作系统。
换句话说,他们在逼着微软挣钱。你不挣钱,我就没钱可挣。
你必须做到最好最大,你才有资格制定游戏规则,从而让第二流的跟随者和模仿者不得不咬牙跟进,没有退路。
这是微软式的成功,也是安迪-比尔定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在中国,马云和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是安迪-比尔定律的应验者。如果马云给淘宝放假十天不交易,马云不会有什么损失,损失的是银行、支付宝,是快递公司。
如此的马云,想不赚钱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