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高中语文四大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工作。其中,审辩式思维是一种优秀的的思维品质,它能够大大地助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我认为,在接下来的新教材课堂教学中,有关审辩式思维方面的训练题要多出花样,练出水准,以备新高考的不时之需。加大审辩式思维的考查力度是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的共同要求。
一、“审辩式思维”培养与提升的刚需性
何为审辩式思维?美国逻辑与审辩式思维学者Brooke Noel Moore和Richard Parker将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定义为一种谨慎地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断言是否为真的能力。“审辩”在中文语境中虽带有判断和批判的意思,但实际上审辩式思维更多指的是保持思考的自主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不被动地全盘接受,而不是刻意带着偏见去驳斥一个观点。同时,Moore和Parker指出,审辩式思维是一项能够被习得并且通过训练和运用而提高的能力。
培养并提升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刚需。“审辩”在中文语境中带有判断和批判的意思,为此有观点认为,审辩式思维就是批判性思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培养并提升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是新教材的刚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已经被纳入了新教材必修课程,其中必修三的第三单元选取了《六国论》(苏洵)、《原君》(黃宗羲)、《人应当坚持正义》(柏拉图)、《哲学是什么》(陈嘉映)四篇文章,学习目标是“把握审辩式思维,反思和评价文章的观点和论证方式”。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审辩式思维的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也就是说,新教材已经将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品质提到了课堂教学的日程上来了。
二、加大“审辩式思维”考查力度的必要性
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审辩式思维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三大能力。审辩式思维的“价值多元”和“反思精神”早已对传统的“非黑即白”的测试方式提出了挑战。在对新高考命题趋势的预测中,我认为命题者们会更加青睐对考生审辩式思维能力的考查,会采用更加开放的形式进行考查。加大“审辩式思维”考查力度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由审辩式思维本身的六大突出特点决定。审辩式思维测试的是学生解释、分析、推理、辩论的质量,学生提供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高下之别。审辩式思维有以下六个突出特点:
1.凭证据讲话。如“打败你的不是竞争对手而是飞速发展的时代:停车场,自动扣费取代人工收费,甚至在路边停车,也已经实现自动扣费;超市,无人店已经兴起,不需要收银员甚至不需要掏出手机,就能实现自动扣款;银行,ATM机面临变成废铜烂铁的局面,刷脸支付功能的成熟,银行卡也被淘汰……”
2.合乎逻辑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如2015安徽一考生《距离,让你我更美》中写道:“在科技馆中,曾经保持着一份童真,对着美丽的蝴蝶有着无限的幻想的同学们是否依然有着对美的幻想?看过蝴蝶的翅膀结构后,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看见蝴蝶只怕再也想不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与诗意,而只能联想到蝴蝶翅膀上那些凹凸不平的结构了。保持一线距离,别让显微镜破坏了你,更远的你在我的眼中会更美。”
3.善于提出问题,不懈质疑。比如对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提出质疑,被人修改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或“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走得更好”等等不同的解读。
4.对自身的反省,和与此相关联的对异见的包容。如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I的作文材料中“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考生需要对这句话进行审辩。从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出发来理性思考这句话,较为辩证地认识是“人工智能确实可以代替部分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但是人工智能不能完全代替劳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方面的脑力劳动”,考生如果能够引进时代活水,一方面呼吁“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同时呼吁“人类要进一步将自己从部分劳动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加智能化更为科学的事业”,这样立意的考场作文会特别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而获得高分甚至满分的。
5.对一个命题适用范围有深度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忠言逆耳利于行、天才出于勤奋、近朱者赤……这些命题仅仅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都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6.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面对自己选择的后果,承担自己的责任。如以我本人发表在《今日教育》2016第7、8合刊上的一篇文章《书海“云端任我游”》为例,我能直面选择,果断决策——“顺应时代的发展就要顺应时代的读书方式。我非常享受如今这种书海、‘云端’任我游的读书生活。我感恩自己生活在这快乐的微时代。我更感恩自己阅读在这书海、‘云端’任我游的微时代!”
其二,专家团队正在致力于审辩式思维方面的教学实践研究。
审辩式思维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批判性思维。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于2016年批准立项了重点课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思辨读写教学实践研究”。该课题负责人为上海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语文学习》杂志主编何勇。课题组“通过思辨性阅读与写作,探索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路径、方法,提升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开发和建设相应的课程,推广典型的教学方法,积累和整理成功的教学案例,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新的、有价值的参考体系与指南,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该课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子课题的研究成果,一定会为新高考审辩式思维能力的考查提供诸多范式和范例。
其三,一线教师建议新高考加大审辩式思维的考查力度。
翻阅手头上《作文素材》(高考版)2019第8期的《2019高考作文阅卷报告》中考生的优秀作文。2019全国新课标卷Ⅰ考生拟的作文题目有《智劳双修,绽放生命之花》《新时代的劳动精神,由你我发扬》《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全国新课标卷Ⅱ考生拟写的作文题目有《喜参盛典盼兄归》《山高水远,与国携行》《写给“百年功勋人物”的慰问信》;全国新课标卷Ⅲ考生拟写的作文题目有《静候桃李花开落》《不负春光不负卿》。题好一半文,单从这些优秀作文的题目来看,每一篇文章都是立意大气积极的。但美中不足的是,选取的这些例文暴露出了一个共同的弊端,那就是考生对原材料缺乏审视质疑,缺乏理性的审辩与批判。换言之,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深刻”很难落到实处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的不强或缺失。为此建议,新高考要加大审辩式思维的考查力度,为考生审辩式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提供优质的检测舞台。
理性思辨是涉及思考、辨析、判断以及推理的具有周密逻辑性的思维活动,而审辩式思维展示的就是一种很好的理性思辨能力。一份高考语文试卷要求考生展示审辩式思维等思辨能力的地方很多,诸如阅读理解部分的鉴赏探究题,语言文字运用中的观点阐述题、推理题和作文题等等。语文老师要清醒地认识到高考命题变革的指向,不断地把审辩式思维引入课堂教学中,借此推进学生思维走向“深刻”。
[作者通联:安徽安庆市潜山中学]
一、“审辩式思维”培养与提升的刚需性
何为审辩式思维?美国逻辑与审辩式思维学者Brooke Noel Moore和Richard Parker将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定义为一种谨慎地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断言是否为真的能力。“审辩”在中文语境中虽带有判断和批判的意思,但实际上审辩式思维更多指的是保持思考的自主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不被动地全盘接受,而不是刻意带着偏见去驳斥一个观点。同时,Moore和Parker指出,审辩式思维是一项能够被习得并且通过训练和运用而提高的能力。
培养并提升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刚需。“审辩”在中文语境中带有判断和批判的意思,为此有观点认为,审辩式思维就是批判性思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培养并提升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是新教材的刚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已经被纳入了新教材必修课程,其中必修三的第三单元选取了《六国论》(苏洵)、《原君》(黃宗羲)、《人应当坚持正义》(柏拉图)、《哲学是什么》(陈嘉映)四篇文章,学习目标是“把握审辩式思维,反思和评价文章的观点和论证方式”。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审辩式思维的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也就是说,新教材已经将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品质提到了课堂教学的日程上来了。
二、加大“审辩式思维”考查力度的必要性
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审辩式思维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三大能力。审辩式思维的“价值多元”和“反思精神”早已对传统的“非黑即白”的测试方式提出了挑战。在对新高考命题趋势的预测中,我认为命题者们会更加青睐对考生审辩式思维能力的考查,会采用更加开放的形式进行考查。加大“审辩式思维”考查力度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由审辩式思维本身的六大突出特点决定。审辩式思维测试的是学生解释、分析、推理、辩论的质量,学生提供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高下之别。审辩式思维有以下六个突出特点:
1.凭证据讲话。如“打败你的不是竞争对手而是飞速发展的时代:停车场,自动扣费取代人工收费,甚至在路边停车,也已经实现自动扣费;超市,无人店已经兴起,不需要收银员甚至不需要掏出手机,就能实现自动扣款;银行,ATM机面临变成废铜烂铁的局面,刷脸支付功能的成熟,银行卡也被淘汰……”
2.合乎逻辑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如2015安徽一考生《距离,让你我更美》中写道:“在科技馆中,曾经保持着一份童真,对着美丽的蝴蝶有着无限的幻想的同学们是否依然有着对美的幻想?看过蝴蝶的翅膀结构后,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看见蝴蝶只怕再也想不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与诗意,而只能联想到蝴蝶翅膀上那些凹凸不平的结构了。保持一线距离,别让显微镜破坏了你,更远的你在我的眼中会更美。”
3.善于提出问题,不懈质疑。比如对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提出质疑,被人修改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或“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走得更好”等等不同的解读。
4.对自身的反省,和与此相关联的对异见的包容。如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I的作文材料中“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考生需要对这句话进行审辩。从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出发来理性思考这句话,较为辩证地认识是“人工智能确实可以代替部分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但是人工智能不能完全代替劳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方面的脑力劳动”,考生如果能够引进时代活水,一方面呼吁“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同时呼吁“人类要进一步将自己从部分劳动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加智能化更为科学的事业”,这样立意的考场作文会特别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而获得高分甚至满分的。
5.对一个命题适用范围有深度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忠言逆耳利于行、天才出于勤奋、近朱者赤……这些命题仅仅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都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6.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面对自己选择的后果,承担自己的责任。如以我本人发表在《今日教育》2016第7、8合刊上的一篇文章《书海“云端任我游”》为例,我能直面选择,果断决策——“顺应时代的发展就要顺应时代的读书方式。我非常享受如今这种书海、‘云端’任我游的读书生活。我感恩自己生活在这快乐的微时代。我更感恩自己阅读在这书海、‘云端’任我游的微时代!”
其二,专家团队正在致力于审辩式思维方面的教学实践研究。
审辩式思维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批判性思维。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于2016年批准立项了重点课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思辨读写教学实践研究”。该课题负责人为上海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语文学习》杂志主编何勇。课题组“通过思辨性阅读与写作,探索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路径、方法,提升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开发和建设相应的课程,推广典型的教学方法,积累和整理成功的教学案例,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新的、有价值的参考体系与指南,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该课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子课题的研究成果,一定会为新高考审辩式思维能力的考查提供诸多范式和范例。
其三,一线教师建议新高考加大审辩式思维的考查力度。
翻阅手头上《作文素材》(高考版)2019第8期的《2019高考作文阅卷报告》中考生的优秀作文。2019全国新课标卷Ⅰ考生拟的作文题目有《智劳双修,绽放生命之花》《新时代的劳动精神,由你我发扬》《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全国新课标卷Ⅱ考生拟写的作文题目有《喜参盛典盼兄归》《山高水远,与国携行》《写给“百年功勋人物”的慰问信》;全国新课标卷Ⅲ考生拟写的作文题目有《静候桃李花开落》《不负春光不负卿》。题好一半文,单从这些优秀作文的题目来看,每一篇文章都是立意大气积极的。但美中不足的是,选取的这些例文暴露出了一个共同的弊端,那就是考生对原材料缺乏审视质疑,缺乏理性的审辩与批判。换言之,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深刻”很难落到实处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的不强或缺失。为此建议,新高考要加大审辩式思维的考查力度,为考生审辩式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提供优质的检测舞台。
理性思辨是涉及思考、辨析、判断以及推理的具有周密逻辑性的思维活动,而审辩式思维展示的就是一种很好的理性思辨能力。一份高考语文试卷要求考生展示审辩式思维等思辨能力的地方很多,诸如阅读理解部分的鉴赏探究题,语言文字运用中的观点阐述题、推理题和作文题等等。语文老师要清醒地认识到高考命题变革的指向,不断地把审辩式思维引入课堂教学中,借此推进学生思维走向“深刻”。
[作者通联:安徽安庆市潜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