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本文时民办高校学生就业中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9(2010)3-107-0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已由原来的统包分配过渡并转型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加之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对许多大学生而言,面临就业岗位减少的同时,还将面临再就业人群与海归人群的“挤出效应”。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已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求职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致使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增多,这将对及时顺利就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分析和解决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教育和引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也就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自卑心理
独立学院学生生源较差,一些企业对此并没有用人需求,有用人需求的单位,学生在面试后往往很难实现“一步到位”的就业。这与其原先的就业预期容易产生落差,在几次碰壁后。往往会对于自己缺乏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我不满逐渐变得自卑。因此,有自卑心理的毕业生不敢展示自我,不主动参加就业竞争,更不敢毛遂自荐,往往丧失很多工作机会。
2、自负心理
在择业过程中,一部分学生一味地追求个人意愿或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当认为职业选择不理想或不及其他同学时,便会彻底否定自己的选择。还有一部分学生期望值过高,盲目追求高收入好待遇。对自身的状况、实际拥有的基本能力则考虑较少,从而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一旦有了这些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最终会错失很多好的择业机会。
3、功利心理
择业过程中的功利性。就业过程中过分注重物质上的功效和利益。大学生往往对职业的要求过于理想化,他们把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地域环境以及优厚的经济收入作为职业的首选目标,争先恐后到“三资”企业、大机关、大企业集团和沿海发达地区发展。有些学生说“宁可去大城市的小单位,也不去小城市的大单位”。一些区县城市,偏远地区基本上都没有列在考虑的范围内,顾此失彼,本末倒置。这相当于自身缩小了择业选择面。
4、依赖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高度依赖家人、老师和社会提供出路。独立学院学生有个特点,很多家里有社会关系或经济条件较好,同时,80后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比例较高,家庭的溺爱式教育造就了他们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心理特点,在一些事情面前毫无主张,缺乏应有的处事能力和办事能力。因此,在就业过程中,他们往往没有任何主动性和积极性,期望家庭成员利用各种力量为其提供现成的、优越的工作岗位,从而使得就业观念和进程滞后。
5、择业过程中的情绪波动
大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都会担心自己能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既可以发挥自己专业特长,又有利于自己成长。然而,择业过程中,由于岗位上的“双向选择”,择业竞争越演越烈。有的学生因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而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就业受挫后不能正确调整心态,对事情消极处之,情绪低落,有的甚至产生了抑郁的心理,从而影响了正常就业。
6、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愿,采取顺从大多数人行为的一种心理倾向。一些应届毕业生往往缺乏对就业市场和政策的了解,在从众的职业环境中被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所左右。在选择单位时,一些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性格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单位,而是人云亦云跟风扎堆,由此导致用人单位来院应聘时,有的门庭若市车水马龙,有的则是门可罗雀冷冷清清。
二、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归因
1、社会因素
首先是国际形势所趋。据国际劳工组织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30亿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有1亿至5亿,不充分就业人口有7.5亿至9亿。中国如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严峻。其次,招生规模的扩大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变。而独立学院的认可度和学历的双重压力更是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从而导致不良就业心理的出现。再次,就业市场的不完善,学历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存在。许多招聘单位明文规定不接受民办高校毕业生,一些单位对女学生求职要求苛刻。
2 高校因素
首先,学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和主体,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无责任。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也就缺乏需求。其次,许多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还缺乏系统性、协调性与科学性。对于学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心理健康的指导教育方面还不足。再次,大多数毕业生缺乏求职的实际能力,不会恰当地自我推荐,不敢积极地参与竞争。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在整体上还没有将学生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特别是如何在就业中面对压力、面对挫折的心理教育更是缺乏。
3 家庭因素
从家庭期望来看,多数家庭对子女所寄予的期望值过高。独立学院学费较高,如果花费数万元接受高等教育,而到头来连一份维持温饱的工作都难以谋到的话,大部分的家长和学生还是会感到不可理解和不能接受。因此,家庭会对毕业生的就业发表一系列意见,然而却会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带来不良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尊重父母的建议,而抛弃自己的就业观念。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解决就业困惑心理
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就业竞争中获胜。首先,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应聘常识,在应聘过程中有备而来,沉着面对招聘方的选择;其次。在学生中进行思想动态调查,针对毕业生的各种就业问题,分门别类甚至逐个地开展谈心谈话,教育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树立起全新的择业观,既要有对自己正确的自我评价,也要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2、要求学生适度调整期望值,摆正心态,平复就业前后落差心理
要告知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好心态。在择业过程中,摆在每个大学毕业生面前的选择方案是多方面的,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在我带过的几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践中,我注意帮助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摆正个人择业与整个社会需求的位置。一再引导学生在就业选择时首先看看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要求毕业生全面分析就业形势,把握矛盾的主次,确定出自己最看重的选择项。要求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重创业”的择业思想。
3、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引导毕业生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形成自我就业的意识
高校应把就业心理辅导和新生^学心理辅导放到同等重要地位。心理辅导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耐挫力、创新力、竞争意识、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消除择业心理问题,纠正认知偏差,加强个性塑造。教育学生面对新的就业形势,不仅要考虑到我想干什么?还要考虑我能做什么?我该怎样去做?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面对现实,积极就业,坚持全面考察、慎重考虑、果断签约的原则,不急不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4、坦然面对就业挫折,减少情绪波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在求职过程中,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容易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挫折,承受着极大的就业心理压力。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培养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碰到困难不悲观失望,遭遇挫折不自乱分寸,主动化解和转化不良情绪,坦然接受所得到的任何职业。
总之,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检验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关系着学生的前途,学校的声誉。在大学生中进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各高校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大学生要正视现实社会,强化竞争意识,完善心理素质。同时,独立学院职业指导教师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就业心理,通过各种辅导教育渠道,循循善诱,帮助他们释放心理压力,使得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独立学院只有“招得进,留得住,送得出”,才能得到社会认可,越办越强。
关键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9(2010)3-107-0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已由原来的统包分配过渡并转型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加之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对许多大学生而言,面临就业岗位减少的同时,还将面临再就业人群与海归人群的“挤出效应”。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已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求职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致使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增多,这将对及时顺利就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分析和解决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教育和引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也就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自卑心理
独立学院学生生源较差,一些企业对此并没有用人需求,有用人需求的单位,学生在面试后往往很难实现“一步到位”的就业。这与其原先的就业预期容易产生落差,在几次碰壁后。往往会对于自己缺乏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我不满逐渐变得自卑。因此,有自卑心理的毕业生不敢展示自我,不主动参加就业竞争,更不敢毛遂自荐,往往丧失很多工作机会。
2、自负心理
在择业过程中,一部分学生一味地追求个人意愿或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当认为职业选择不理想或不及其他同学时,便会彻底否定自己的选择。还有一部分学生期望值过高,盲目追求高收入好待遇。对自身的状况、实际拥有的基本能力则考虑较少,从而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一旦有了这些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最终会错失很多好的择业机会。
3、功利心理
择业过程中的功利性。就业过程中过分注重物质上的功效和利益。大学生往往对职业的要求过于理想化,他们把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地域环境以及优厚的经济收入作为职业的首选目标,争先恐后到“三资”企业、大机关、大企业集团和沿海发达地区发展。有些学生说“宁可去大城市的小单位,也不去小城市的大单位”。一些区县城市,偏远地区基本上都没有列在考虑的范围内,顾此失彼,本末倒置。这相当于自身缩小了择业选择面。
4、依赖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高度依赖家人、老师和社会提供出路。独立学院学生有个特点,很多家里有社会关系或经济条件较好,同时,80后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比例较高,家庭的溺爱式教育造就了他们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心理特点,在一些事情面前毫无主张,缺乏应有的处事能力和办事能力。因此,在就业过程中,他们往往没有任何主动性和积极性,期望家庭成员利用各种力量为其提供现成的、优越的工作岗位,从而使得就业观念和进程滞后。
5、择业过程中的情绪波动
大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都会担心自己能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既可以发挥自己专业特长,又有利于自己成长。然而,择业过程中,由于岗位上的“双向选择”,择业竞争越演越烈。有的学生因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而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就业受挫后不能正确调整心态,对事情消极处之,情绪低落,有的甚至产生了抑郁的心理,从而影响了正常就业。
6、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愿,采取顺从大多数人行为的一种心理倾向。一些应届毕业生往往缺乏对就业市场和政策的了解,在从众的职业环境中被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所左右。在选择单位时,一些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性格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单位,而是人云亦云跟风扎堆,由此导致用人单位来院应聘时,有的门庭若市车水马龙,有的则是门可罗雀冷冷清清。
二、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归因
1、社会因素
首先是国际形势所趋。据国际劳工组织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30亿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有1亿至5亿,不充分就业人口有7.5亿至9亿。中国如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严峻。其次,招生规模的扩大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变。而独立学院的认可度和学历的双重压力更是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从而导致不良就业心理的出现。再次,就业市场的不完善,学历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存在。许多招聘单位明文规定不接受民办高校毕业生,一些单位对女学生求职要求苛刻。
2 高校因素
首先,学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和主体,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无责任。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也就缺乏需求。其次,许多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还缺乏系统性、协调性与科学性。对于学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心理健康的指导教育方面还不足。再次,大多数毕业生缺乏求职的实际能力,不会恰当地自我推荐,不敢积极地参与竞争。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在整体上还没有将学生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特别是如何在就业中面对压力、面对挫折的心理教育更是缺乏。
3 家庭因素
从家庭期望来看,多数家庭对子女所寄予的期望值过高。独立学院学费较高,如果花费数万元接受高等教育,而到头来连一份维持温饱的工作都难以谋到的话,大部分的家长和学生还是会感到不可理解和不能接受。因此,家庭会对毕业生的就业发表一系列意见,然而却会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带来不良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尊重父母的建议,而抛弃自己的就业观念。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解决就业困惑心理
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就业竞争中获胜。首先,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应聘常识,在应聘过程中有备而来,沉着面对招聘方的选择;其次。在学生中进行思想动态调查,针对毕业生的各种就业问题,分门别类甚至逐个地开展谈心谈话,教育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树立起全新的择业观,既要有对自己正确的自我评价,也要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2、要求学生适度调整期望值,摆正心态,平复就业前后落差心理
要告知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好心态。在择业过程中,摆在每个大学毕业生面前的选择方案是多方面的,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在我带过的几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践中,我注意帮助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摆正个人择业与整个社会需求的位置。一再引导学生在就业选择时首先看看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要求毕业生全面分析就业形势,把握矛盾的主次,确定出自己最看重的选择项。要求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重创业”的择业思想。
3、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引导毕业生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形成自我就业的意识
高校应把就业心理辅导和新生^学心理辅导放到同等重要地位。心理辅导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耐挫力、创新力、竞争意识、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消除择业心理问题,纠正认知偏差,加强个性塑造。教育学生面对新的就业形势,不仅要考虑到我想干什么?还要考虑我能做什么?我该怎样去做?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面对现实,积极就业,坚持全面考察、慎重考虑、果断签约的原则,不急不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4、坦然面对就业挫折,减少情绪波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在求职过程中,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容易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挫折,承受着极大的就业心理压力。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培养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碰到困难不悲观失望,遭遇挫折不自乱分寸,主动化解和转化不良情绪,坦然接受所得到的任何职业。
总之,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检验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关系着学生的前途,学校的声誉。在大学生中进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各高校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大学生要正视现实社会,强化竞争意识,完善心理素质。同时,独立学院职业指导教师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就业心理,通过各种辅导教育渠道,循循善诱,帮助他们释放心理压力,使得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独立学院只有“招得进,留得住,送得出”,才能得到社会认可,越办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