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设置了同一个数学情境,面对教师设计的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反应敏捷,思路畅通,作答流畅,而有的学生反应迟缓,苦思冥想,思路凝滞,作答语无伦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从生活中感悟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优化于生活。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和想象,而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数感的培养是要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感知、去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在参与与探索中,主动地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數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应以此为指导,把枯燥、乏味的估算题材设计成看的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生活题材,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主动观察、分析、比较、交流和探索,从中认识到估算的实用性,体验到估算的趣味性,进而提高估算的积极性。
二、在练习中升华数感
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培养,都必须以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为前提。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一要靠理解,二要靠练习,而数感就是理解与练习程度的指标。数学基础知识始终在智能发展过程中起着奠基和主导作用,没有知识,就无法形成数感;反之,数感越健全,知识也就越扎实,而且知识更易活化。因此,课堂教学应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扩张和加深练习内容,通过科学选题和必要的训练作用于学生。因为,必要的科学性练习是学生形成数感的重要途径。经常将相同、相似、相异的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细心比比、看看、想想,领悟其中的区别,在比较中加深对易混知识的辨别能力。
三、提倡算法多样
新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只局限于认知与技能,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解决问题、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的体验。如,25×32=?可以分别用25×4×8;(25×30) (25×2);5×(5×32)等算出结果,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另外,结合具体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可以增强学生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如,31个人要过河,每条船最多可坐5人,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乘船才合理?在没有实际背景的情况下,学生通过计算31÷5=6……1人,知道需要7条船,但“怎样乘船才合理”的方案却不止一个,如可以5条船各乘5人,另外两条船各乘3人(也可以1条船乘4人,另1条船乘2人)等。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既感觉到了创造的乐趣,也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方法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避免了单一的程式化的算法传授和机械训练。
四、通过操作体验来增强学生的数感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要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通过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强化数感,用实践操作打破从概念到概念、推理到推理的抽象活动,这样才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感的体验。对此,教师带学生走出课堂,去体验和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如,带学生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100 m、400 m、1 000 m的距离,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它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实践证明,通过实践操作只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让学生体验数感,了解数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增强其数感和数学应用能力。
五、在应用中培养学生数感
学生要将所学的知识掌握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因此,小学生必须更多地接触现实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时建立与数量关系的联系。身边的事物中数学问题很多,如何使学生形成数感,关键在于如何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能够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样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自己所住的单元楼,楼内住户每月的水费和电费各是多少。单元楼前的花池要栽种月季花,根据种植面积和树苗棵数,计算行距、株距等。邻居要装修新房,测量房屋的墙面面积,根据面积计算使用的涂料重量;根据地面的面积,计算每一块地板砖的面积,看看总共用多少地板砖。这些问题来自于生活,非常有趣。身边的数学,越学越有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数感。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研究数和量的关系,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感悟。要把数学教学放到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引导学生到生活中体验数学、感受数学,增强学生数感,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Richard R.Skemp. 许国辉译.小学数学教育──智性学习[M].香港:香港公开进修学院出版社,1995:74
[2](荷兰)弗赖登塔尔. 陈昌平等译.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24
[3](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7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从生活中感悟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优化于生活。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和想象,而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数感的培养是要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感知、去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在参与与探索中,主动地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數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应以此为指导,把枯燥、乏味的估算题材设计成看的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生活题材,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主动观察、分析、比较、交流和探索,从中认识到估算的实用性,体验到估算的趣味性,进而提高估算的积极性。
二、在练习中升华数感
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培养,都必须以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为前提。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一要靠理解,二要靠练习,而数感就是理解与练习程度的指标。数学基础知识始终在智能发展过程中起着奠基和主导作用,没有知识,就无法形成数感;反之,数感越健全,知识也就越扎实,而且知识更易活化。因此,课堂教学应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扩张和加深练习内容,通过科学选题和必要的训练作用于学生。因为,必要的科学性练习是学生形成数感的重要途径。经常将相同、相似、相异的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细心比比、看看、想想,领悟其中的区别,在比较中加深对易混知识的辨别能力。
三、提倡算法多样
新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只局限于认知与技能,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解决问题、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的体验。如,25×32=?可以分别用25×4×8;(25×30) (25×2);5×(5×32)等算出结果,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另外,结合具体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可以增强学生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如,31个人要过河,每条船最多可坐5人,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乘船才合理?在没有实际背景的情况下,学生通过计算31÷5=6……1人,知道需要7条船,但“怎样乘船才合理”的方案却不止一个,如可以5条船各乘5人,另外两条船各乘3人(也可以1条船乘4人,另1条船乘2人)等。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既感觉到了创造的乐趣,也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方法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避免了单一的程式化的算法传授和机械训练。
四、通过操作体验来增强学生的数感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要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通过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强化数感,用实践操作打破从概念到概念、推理到推理的抽象活动,这样才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感的体验。对此,教师带学生走出课堂,去体验和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如,带学生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100 m、400 m、1 000 m的距离,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它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实践证明,通过实践操作只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让学生体验数感,了解数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增强其数感和数学应用能力。
五、在应用中培养学生数感
学生要将所学的知识掌握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因此,小学生必须更多地接触现实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时建立与数量关系的联系。身边的事物中数学问题很多,如何使学生形成数感,关键在于如何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能够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样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自己所住的单元楼,楼内住户每月的水费和电费各是多少。单元楼前的花池要栽种月季花,根据种植面积和树苗棵数,计算行距、株距等。邻居要装修新房,测量房屋的墙面面积,根据面积计算使用的涂料重量;根据地面的面积,计算每一块地板砖的面积,看看总共用多少地板砖。这些问题来自于生活,非常有趣。身边的数学,越学越有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数感。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研究数和量的关系,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感悟。要把数学教学放到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引导学生到生活中体验数学、感受数学,增强学生数感,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Richard R.Skemp. 许国辉译.小学数学教育──智性学习[M].香港:香港公开进修学院出版社,1995:74
[2](荷兰)弗赖登塔尔. 陈昌平等译.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24
[3](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