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已经纳入到可持续发展轨道。“教师作为研究者”,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没有研究就没有教育的推进,也就没有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准确把握当前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加快研究型教师培养,对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缺乏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科研意识普遍不强
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强调学科专业性而忽视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校师范生片面强调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完成师范教育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不研究教育教学的对象和内容、理论和技术等问题,只满足于当个教书匠,擅长于照本宣科,沉湎于学生的考分,很少对教育实践进行研究,从而使得许多好的教育经验未能得到及时总结和理论升华。
2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的普遍缺乏
教师工作的科学化需要实地调查、实验研究、筛选经验、科学论证,但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教育科研被简单地归结为经验总结和写论文,造成课题研究低层次重复现象严重。
3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思想中仍然普遍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的意识
其指导思想仍然定位在“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好书的层次上”。中小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校领导不重视、经费没有保障、科研工作无法开展,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校没有科研管理机构和专项经费、专职人员,即使有也形同虚设。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工作更是薄弱。
二研究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科研能力
作为教师个体来说,具备良好的教育科研素质将终生受益。评价一名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准是多方面的,不仅课要上得好,学生成绩优秀,而且还应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结构,一般来讲,它包括以下几种能力:有形成和修改假设、拟定观察计划或实验计划以及整理出事实与现象之间联系的能力;演绎、归纳和类比的能力;在进行一项活动时具有确定其不同阶段所必须遵循的逻辑顺序能力;对收集到的数据材料能够加以处理,使之系统化,并予以说明,从而得出结论;有独自做出具有科学根据的决策能力;有清楚、确切、简洁的表达能力。这几种能力在每个人身上的不同发展水平,就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研究风格。
2知识结构
研究型教师是复合型教师,其知识结构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三方面的内容。普通文化知识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性更加完善。研究型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渊博而且要精深,要内化到个体知识结构中去;学科专业知识,不仅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基本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还要了解学科的架构、发展脉络等内容。教育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教学法及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知识,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3问题意识
传统的经验型教师只凭借固有的经验进行教学,他们所关注的是如何把知识全部地灌输给学生,重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结果,轻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自然就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漠不关心,更谈不上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研究就是要发现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研究型教师也不例外。教师的工作就是与学生、教学实践打交道,比起学者、专家有更多的机会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型教师就是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始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身边的问题出发进行研究,从微不足道的问题中发现深刻的道理。
4创新精神
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区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志。俄罗斯著名学者季米良捷夫指出,“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研究型教师具有很强的洞察力能迅速感悟、准确判断处于生成和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趋势和新问题,及时把握教育时机,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和决策。把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融会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中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三加强中小学研究型教师培养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建设研究型校园文化,充分尊重教师的创造性,鼓励他们进行教育教学实验与研究,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在学校中形成一种崇尚研究的风气。
(1)学校领导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重视教育科研,带头投身教育科研,逐步建立吸引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激励机制。如,学校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要制定教育科研计划;在总结学校工作时,先总结教育科研工作;为教师的课题研究设立专项经费;对于取得一定科研成果,或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把教学研究工作列为教师年终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等等。
(2)改变传统的教师工作评价方式,尤其是要改变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成绩的惟一标准。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对于那些思想活跃、敢于突破常规、敢于开拓创新的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以引导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在全校逐渐形成重科研、讲科研、搞科研的良好风气,并培养研究型教师群体。
(3)学校教学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在尊重教师、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进行管理,要放开教师的手脚,给教师的教学以一定的自由度,使教师从被动地应付教学变为主动地驾驭教学,能把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上去。另外,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如专题论坛、研究成果汇报交流、小型研讨会等,使教师在不同的思想交流过程中扩大视野,开拓思路,促使其研究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实施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它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师个人、教师群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三者关系,才能抓好校本教研。走教师群研之路,注重教研人员的专业引领,要求教研人员为教师研究提供专业支撑,为教师实施研究提供对话的平台。因此,学校应创造性地开展各种特色活动,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他们的专业自主权,也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创造良好的条件。
3开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和教学效果的再认识、再思考。
首先,树立课堂研究的教学观。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需要有理性的思考,应能解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断得到丰富和传播,成为对教育教学有强烈的追求意识和具有研究特色的研究型教师。因此,树立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教育观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教师应积极自觉地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博采众长、精益求精,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传统理论和现实问题,逐渐养成科研兴趣、问题意识和创新动力。
其次,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情境。教师虽然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但也给他们提供了研究的平台。但是,不少教师却忽视如此丰富的科研资源,没有积极加以利用。因此,他们应该学会及时发现、捕捉、积累各种教育实际问题,进行提炼、总结并且有意识地展开研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当事者和实际承担者,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占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只要及时关注、发现、研究课堂中的真实教学情境,及时改进、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他们完全能成为教育科研队伍中活跃的一员。
第三,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质量研究。教师的研究必须建立在与其日常教学活动保持着紧密联系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要提高研究过程的质量,必须让问题来源于课堂实践,为实践而研究,强化对教学过程中诸如课堂提问、课堂讲解点评、课堂研讨、课堂危机处理等环节的研究。
第四,开展旨在改进课堂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教师的行动研究旨在实践,重在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所研究的问题是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中发生的,研究的目的是为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这种研究十分贴近中小学教师的研究素质和工作实际,它使中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与改革、科研同步运作,有助于达到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发展的目的。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缺乏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科研意识普遍不强
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强调学科专业性而忽视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校师范生片面强调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完成师范教育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不研究教育教学的对象和内容、理论和技术等问题,只满足于当个教书匠,擅长于照本宣科,沉湎于学生的考分,很少对教育实践进行研究,从而使得许多好的教育经验未能得到及时总结和理论升华。
2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的普遍缺乏
教师工作的科学化需要实地调查、实验研究、筛选经验、科学论证,但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教育科研被简单地归结为经验总结和写论文,造成课题研究低层次重复现象严重。
3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思想中仍然普遍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的意识
其指导思想仍然定位在“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好书的层次上”。中小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校领导不重视、经费没有保障、科研工作无法开展,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校没有科研管理机构和专项经费、专职人员,即使有也形同虚设。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工作更是薄弱。
二研究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科研能力
作为教师个体来说,具备良好的教育科研素质将终生受益。评价一名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准是多方面的,不仅课要上得好,学生成绩优秀,而且还应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结构,一般来讲,它包括以下几种能力:有形成和修改假设、拟定观察计划或实验计划以及整理出事实与现象之间联系的能力;演绎、归纳和类比的能力;在进行一项活动时具有确定其不同阶段所必须遵循的逻辑顺序能力;对收集到的数据材料能够加以处理,使之系统化,并予以说明,从而得出结论;有独自做出具有科学根据的决策能力;有清楚、确切、简洁的表达能力。这几种能力在每个人身上的不同发展水平,就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研究风格。
2知识结构
研究型教师是复合型教师,其知识结构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三方面的内容。普通文化知识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性更加完善。研究型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渊博而且要精深,要内化到个体知识结构中去;学科专业知识,不仅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基本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还要了解学科的架构、发展脉络等内容。教育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教学法及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知识,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3问题意识
传统的经验型教师只凭借固有的经验进行教学,他们所关注的是如何把知识全部地灌输给学生,重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结果,轻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自然就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漠不关心,更谈不上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研究就是要发现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研究型教师也不例外。教师的工作就是与学生、教学实践打交道,比起学者、专家有更多的机会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型教师就是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始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身边的问题出发进行研究,从微不足道的问题中发现深刻的道理。
4创新精神
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区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志。俄罗斯著名学者季米良捷夫指出,“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研究型教师具有很强的洞察力能迅速感悟、准确判断处于生成和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趋势和新问题,及时把握教育时机,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和决策。把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融会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中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三加强中小学研究型教师培养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建设研究型校园文化,充分尊重教师的创造性,鼓励他们进行教育教学实验与研究,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在学校中形成一种崇尚研究的风气。
(1)学校领导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重视教育科研,带头投身教育科研,逐步建立吸引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激励机制。如,学校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要制定教育科研计划;在总结学校工作时,先总结教育科研工作;为教师的课题研究设立专项经费;对于取得一定科研成果,或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把教学研究工作列为教师年终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等等。
(2)改变传统的教师工作评价方式,尤其是要改变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成绩的惟一标准。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对于那些思想活跃、敢于突破常规、敢于开拓创新的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以引导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在全校逐渐形成重科研、讲科研、搞科研的良好风气,并培养研究型教师群体。
(3)学校教学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在尊重教师、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进行管理,要放开教师的手脚,给教师的教学以一定的自由度,使教师从被动地应付教学变为主动地驾驭教学,能把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上去。另外,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如专题论坛、研究成果汇报交流、小型研讨会等,使教师在不同的思想交流过程中扩大视野,开拓思路,促使其研究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实施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它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师个人、教师群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三者关系,才能抓好校本教研。走教师群研之路,注重教研人员的专业引领,要求教研人员为教师研究提供专业支撑,为教师实施研究提供对话的平台。因此,学校应创造性地开展各种特色活动,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他们的专业自主权,也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创造良好的条件。
3开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和教学效果的再认识、再思考。
首先,树立课堂研究的教学观。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需要有理性的思考,应能解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断得到丰富和传播,成为对教育教学有强烈的追求意识和具有研究特色的研究型教师。因此,树立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教育观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教师应积极自觉地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博采众长、精益求精,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传统理论和现实问题,逐渐养成科研兴趣、问题意识和创新动力。
其次,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情境。教师虽然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但也给他们提供了研究的平台。但是,不少教师却忽视如此丰富的科研资源,没有积极加以利用。因此,他们应该学会及时发现、捕捉、积累各种教育实际问题,进行提炼、总结并且有意识地展开研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当事者和实际承担者,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占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只要及时关注、发现、研究课堂中的真实教学情境,及时改进、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他们完全能成为教育科研队伍中活跃的一员。
第三,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质量研究。教师的研究必须建立在与其日常教学活动保持着紧密联系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要提高研究过程的质量,必须让问题来源于课堂实践,为实践而研究,强化对教学过程中诸如课堂提问、课堂讲解点评、课堂研讨、课堂危机处理等环节的研究。
第四,开展旨在改进课堂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教师的行动研究旨在实践,重在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所研究的问题是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中发生的,研究的目的是为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这种研究十分贴近中小学教师的研究素质和工作实际,它使中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与改革、科研同步运作,有助于达到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