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tand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学生的灵魂。小学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让学生在观赏中品味形象美;在情境中体验意境美;在拓展延伸中学习创造美,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形象美 意境美 创造美
  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育。它反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激发学生自觉的爱美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那么,教师应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在观赏中品味形象美
  美感首先来自于对事物形象的直觉感知,通过看,使美的形象更加明确、具体,不仅给人的印象突出,而且给人以精神愉悦。
  1.利用课文插图品味形象美。
  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级越低,插图越多。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插图由于颜色鲜艳,形象生动,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达到显著的审美效果。如《美丽的武夷山》描写了武夷山峰峰有溪水环绕,溪水随山峰弯曲回转,武夷山造型奇特,山势险峻。课文从山、水、游三个方面表现武夷山的美,我就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感受武夷山的造型奇特,山势险峻,体味作者游览武夷山时“入诗入画”的感觉,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描绘的奇山秀水,激发学生对武夷山的热爱之情。
  2.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品味形象美。
  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教材内容转化为视觉形象,使学生觉得生动、真实,如身临其境。如《鲸》一课,我制作了课件,以神秘变幻的海底世界,鲸进食、睡觉的样子在学生眼前展示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再配以教师精彩的讲解,让学生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鲸,从而收到更好的审美教育效果。
  二、在情境中体验意境美
  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对课文的欣赏实践,教师要指点门径,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以景生情,从情联想到境。为此,教師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妈妈的爱》一课时,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妈妈”身边。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学生被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之中。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由于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教学《华山》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华山,高耸入云……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就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拓展延伸中学会创造美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创造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我们要更多地教给他们方法、思维,给他们提供创新的时间、空间、机会和舞台,还要求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敢于综合,敢于联系,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能够在社会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纵横驰骋,在创造的天地一展才华。我们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一定要体现出鲜明的创新思维,并以这种思维去努力影响学生,给学生以示范与引导,并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品质。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这就要求教师趁热打铁、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比如表演,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再创造,进行写作练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可采用续写式、仿写式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训练。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本领,更在于鼓动、唤醒。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思考,更要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美与文明、美与人类幸福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看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利用好文学作品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美学教育,为培养有智慧的感情丰富的一代新人作出贡献。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认为,可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与范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朗读形成表象,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触发学生的语感;在设身处地的感受中形成学生的语感;在扎实的字词句训练中强化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 语感 语文能力 培养方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浏览、略读和精读。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语感不是先
摘 要: 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与提升。作者从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教师指导的“度”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三个方面谈谈看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朗读 感知 领悟 表达  一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本课图文并茂、文字优美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本教学设计是通过观察、朗读、想象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①能正确、流利
摘 要: 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类发展最本质的源泉,最持久的动力,也是生命核心的潜能,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乎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一个基础性和启发性的阶段,作者就此结合教学实践谈了几点感悟。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新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一、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个人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