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胃泡大小与咽喉反流性疾病(LPRD)患者的反流模式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2月至2018年11月间,在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就诊,有咽喉反流(LPR)症状且同时接受Dx-pH监测和立位胸片检查的患者,纳入Dx-pH监测阳性且胸片上胃泡可判读的52例作为病例组,然后根据pH监测将病例组分为单纯立位阳性组、单纯卧位阳性组和双体位阳性组。选取pH监测阴性的13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组间一般状况、胃泡测量数据及pH监测数据。
结果共5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单纯立位阳性35例(67.3%)、单纯卧位阳性9例(17.3%)、双体位阳性8例(15.4%)。四组胃泡高度分别为:单纯立位阳性组(26±14)mm、单纯卧位阳性组(9±8)mm、双阳性组(20±13)mm、对照组(17±15)mm,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4),单纯立位阳性组、双体位阳性组和单纯卧位阳性组呈递减趋势,两两比较显示单纯立位组与单纯卧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纯立位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胃泡宽度和胃泡面积比较呈现同样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0,P=0.186)。以LPRD单纯立位和单纯卧位反流模式与胃泡高度做ROC曲线,得出胃泡高度的最佳分类界值为11 mm,依此将病例组分为高、低胃泡两组,两组间LPRD反流模式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高胃泡组单纯立位反流比例显著高于低胃泡组,低胃泡组单纯卧位反流比例显著高于高胃泡组。pH监测的反流参数比较同样显示:低胃泡组的卧位反流参数均高于高胃泡组,高胃泡组的立位反流参数均高于低胃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结论胃泡高度与LPRD患者反流模式存在显著相关性。单纯立位反流患者的胃泡显著高于单纯卧位反流患者,以11 mm为界值,高胃泡较易发生立位LPR,低胃泡较易发生卧位L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