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泡大小与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反流模式的相关性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胃泡大小与咽喉反流性疾病(LPRD)患者的反流模式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2月至2018年11月间,在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就诊,有咽喉反流(LPR)症状且同时接受Dx-pH监测和立位胸片检查的患者,纳入Dx-pH监测阳性且胸片上胃泡可判读的52例作为病例组,然后根据pH监测将病例组分为单纯立位阳性组、单纯卧位阳性组和双体位阳性组。选取pH监测阴性的13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组间一般状况、胃泡测量数据及pH监测数据。

结果

共5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单纯立位阳性35例(67.3%)、单纯卧位阳性9例(17.3%)、双体位阳性8例(15.4%)。四组胃泡高度分别为:单纯立位阳性组(26±14)mm、单纯卧位阳性组(9±8)mm、双阳性组(20±13)mm、对照组(17±15)mm,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4),单纯立位阳性组、双体位阳性组和单纯卧位阳性组呈递减趋势,两两比较显示单纯立位组与单纯卧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纯立位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胃泡宽度和胃泡面积比较呈现同样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0,P=0.186)。以LPRD单纯立位和单纯卧位反流模式与胃泡高度做ROC曲线,得出胃泡高度的最佳分类界值为11 mm,依此将病例组分为高、低胃泡两组,两组间LPRD反流模式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高胃泡组单纯立位反流比例显著高于低胃泡组,低胃泡组单纯卧位反流比例显著高于高胃泡组。pH监测的反流参数比较同样显示:低胃泡组的卧位反流参数均高于高胃泡组,高胃泡组的立位反流参数均高于低胃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结论

胃泡高度与LPRD患者反流模式存在显著相关性。单纯立位反流患者的胃泡显著高于单纯卧位反流患者,以11 mm为界值,高胃泡较易发生立位LPR,低胃泡较易发生卧位LPR。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广西中北部地区新生儿脂肪酸氧化障碍疾病的检出率及疾病分布特点。方法对62 953例新生儿进行滤纸干血片酰基肉碱谱筛查,对阳性病例通过尿有机酸分析、Sanger测序或高通量测序进一步进行确诊,明确基因变异的类型。结果共诊断脂肪酸氧化障碍患儿18例,包括原发性肉碱缺乏症13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Ⅱ缺乏症1例、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2例、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1例、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
目的分析一例智力发育迟缓患儿的遗传学病因,并对患儿进行确诊。方法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和正常表型亲代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应用高通量测序法筛查、Sanger测序法验证TRAPPC9基因变异位点。通过蛋白质预测软件预测、相关数据库和PubMed文献检索变异位点的致病性。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根据《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判断该基因变异的致病性。结果患儿智力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
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coagulation factor Ⅴ,FⅤ)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变异分析,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5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序列、5′和3′端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变异位点区域,发现变异位点后用克隆测序证实。ClustalX软件分析变异位点的保守性,用Mutation Taster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变异位点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结果先证
目的探讨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9470例传统产前筛查提示中高风险或高龄孕妇的外周血样,抽提胎儿游离DNA,在Hiseq2000上进行大规模平行测序。对结果提示为阳性的孕妇进行侵入性产前诊断。结果在9470份样本中,筛查提示阳性者194例(2.0%),包括21-三体50例,18-三体11例,1
目的分析异常血红蛋白[Hb Ottawa(HBA1: CD 15 GGT>CGT)]携带者合并β-地中海贫血(简称β-地贫)的血液学表型,了解该变异对β-地贫表型的修饰作用。方法收集1个Hb Ottawa复合β-地贫的家系,对其进行血常规分析和血红蛋白电泳分析,并检测α和β珠蛋白基因。结果先证者及其母亲基因型为αα/ααCD15合并βN/βIVS II-654,其血液学表型与βN/βIVS II-
目的分析原发性和继发性闭经患者染色体核型与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的特点,并探讨其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PCR扩增进行SRY基因检测。结果在210例闭经患者中,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25.71%(54/210)。130例原发性闭经患者的染色体异常率为36.15%(47例),包括X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含Y染色体、常染色体异常。S
目的探讨多种遗传学技术在检测儿童急性单核系白血病混合谱系白血病基因(mixed lineage leukemia,MLL)重排中的应用。方法联合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R显带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和逆转录-PCR技术对86例急性单核系白血病患儿进行MLL基因重排检测。结果86例患儿中FISH检测到26例有阳性杂交信号,ML
目的明确1个主要表现为下肢痉挛性截瘫的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家系的基因诊断,为临床诊断提供早期依据。方法从患者及其母亲的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应用二代测序技术设计一个包含表型为痉挛性截瘫疾病的检测包,首先对先证者进行分析,寻找可疑基因变异,再通过PCR及直接测序分析患者及其父母相应的基因组片段,进一步确认发现的基因变异。结果先证者(男性)及其母亲均有行走困难的临床主诉。二代测序结果
本文报道了因怀孕期间服用沙利度胺治疗外阴白塞氏病导致胎儿海豹肢畸形的1例临床资料。沙利度胺又名"反应停",近年来,随着对其药理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沙利度胺及其衍生物被证实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以及抑制血管形成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科、免疫科以及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但其致畸作用仍然是医务工作者和育龄妇女必须重视和防范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报道一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家系及基因分析结果。先证者检测到凝血因子Ⅶ基因发生c.1198 G>C(p.Val400Leu)和IVS6-1 G>A复合杂合突变。前者在中国汉族人群当中尚未见报道。其中c.1198 G>C(p.Val400Leu)突变来自患儿母亲;IVS6-1 G>A来自患儿父亲。IVS6-1 G>A突变为已知致病突变,c.1198 G>C(p.Val400Leu)在100名正常